1、一、突破六大命题角度,洞晓命题规则 命题角度1:概括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题型突破五 主观简答题精细阅读,准确概括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送方希则序 欧阳修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
2、,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一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
3、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解析 方希则以茂才入官,作者与之“形忘乎外,心照乎内”,然而三举进士不利,作者感慨其“命乎数奇”,“数奇”即“不偶”,即命运不好,命途多舛,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数奇,终身未得封侯。方希则落第后,“缙绅议者咸伤冤之”,而“君方澹乎冲襟”,说明方希则轻去就,看淡功名利禄。最后一段是赠序的常规内容,表达对晚辈的奖掖、勉励、祝愿、安慰、期盼等。答案 对方希则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感慨;对方希则看淡得失、胸襟豁达的赞赏;对方希则一展所学、志气得伸的期盼(祝愿、安慰)。【参考译文】方希则因美好的才
4、华而步入仕途,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顺利,命运不好。在当时不被重用,他都适时地坦然拂衣而去,充满自信,从讯息的多少来推断好坏,不在乎事物的去留,修养深厚是一个高雅的君子,几乎就像古代的贤者啊!我从上都来,寄居在客店,往来于金门,第二次见到方君已经是第二年春天。恰逢天子正好推崇儒学,招引俊杰,开设了选拔官吏的考试,命令从乡里选拔人才,而四面八方怀揣上报公文来参加入京应试的杰出人才,就要用几百几千来计数。我虽然是后进晚辈,却也牵着衣服、磨着脚背、推着胳膊来交往在他们当中,交往的人原本就很多了。晚些时候才遇到他,车盖遮满道路,交往密切,尽情得相互取笑作乐,外表得意忘形,内心敞亮豁然,即使是庄子与惠子的
5、在濠梁时的美好交往也不会像这样啊。不久,他在内台应试,因主管官吏的冤枉,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停止了考试。官宦们谈论都为他感到伤心委屈,他还内心恬静,竟然使人不能察觉内心的不平。过了几天,他带着行装,准备了船只,飘然东下。向我这个愧对友情的人,索要几句话作为临别相赠。那些广泛了解宇宙世界的人而见识就会长远,完全懂得祸福依伏的人就会知道命运的无常,这不是可以对见识浅薄、听闻少寡的人说得清楚的。方希则,是一个通达事理、出类拔萃的人,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评价他。过去,公孙弘曾经退隐,乡里人又推举他,在对策考试中最终取得第一名,又写了十几份奏章上报皇上,每次都要得到回复才肯罢休,最终成为汉朝的名臣。凭借方
6、希则的资质才能却幽居匿迹被埋没,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会反反复复得像这样呢?好的工匠最晚完成的是大器,出发晚却先到达的是良马。他的才华就像那奇异日子彩虹垂挂,就像在银河里洗濯头发,使各位儒生后辈仰慕不已,这原本就是方希则胸中所积累的才华,难道还要借助我的话说出来吗?命题角度2: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
7、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唯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8、,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解析 文章第一段写寒门之士得志后衣锦还乡前后景况的对比,亦即“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然后点明“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接着从他的出生、仕途、志向等角度进行阐述,得出“非夸一时而荣一乡”的结论。答案 出身名门,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门之士;少年得志,仕途通达,天下闻名已久;志向远大,报效国家,心怀天下苍生。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
9、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气派的宏大,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
10、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命题角度3:提炼作者观点 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典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答刘正夫书 韩 愈 或
11、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
12、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概括。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也远”。答案 学习对象应是古代圣贤;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选文方
13、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参考译文】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易懂些好,还是晦隐些好?”我一定会郑重地说:“不管简单晦隐,符合文章内容就好。”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
14、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但若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
15、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命题角度4:概括形象(性格)特征 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对象的同中之异。
16、典例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 曾 巩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
17、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之,类如此。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解析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搞清文中写了相关人物的哪些事件
18、。筛选要力求全面,以免挂一漏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其对友情的珍视。第二段侧重叙写李君作为干吏的相关史实。或直接叙写,或侧面烘托,突出李君独到的施政能力。答案 喜欢交友(或珍视友情);为政灵活,便宜行事;多谋善断,秉公断案。【参考译文】康定初年,先父寓居在南康,和李君比邻而居。这时李君年纪不到四十岁,和我们父子交往,相互交好(关系很好)。过了十多年,李君治理临安,在浙西那儿遇到了我,(我们)谈了一些旧事,非常开心。又过了十多年,李君已经退位居住在家,又在山阳遇到他。又过了九年,李君七十一岁去世。第二年,他的儿子李仲熊从山阳到京师,叩拜并哭泣说:“但求铭文。”我想到李君与我们父子交往四十年,铭文哪里
19、可以推辞?君姓李,名丕,字子京,家境贫寒。通过求学做官,始自李君。参加进士考试中第,做楚州的淮阴主簿。年成不好,转运使调派军粮,任用李君主管宿州买粮事。其他州都强行征收,百姓犹且不够,李君随其所宜,诱导启发,卖米的人乐意去卖,买粮是其他州里最多的。升任宁国军节度使,执掌书记,转运使嘱托李君购买翎毛,李君非常认真地购买,就像买粮一样,所买的翎毛均为红色,总数达到十万,又是其他州里最多的。其他部队州郡的事,有不能决断的,大多嘱托李君,李君决断的事有三十八件。免除太平州囚犯管寿的罪过,使他活下来,审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放,大多像这样。升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因有人推荐监管兴元府税收,对官吏严苛,对商人宽
20、松,征税盈余十七万。岁中,按年次升任秘书丞,因征税升任太常博士,因广施恩 泽升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做杭州临安知县,征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给绯衣银鱼。升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做蜀州通判。蜀地事少,然而其他州狱讼有多年不能判决的,转运使把它嘱托给李君,李君判决了八件事,百姓信任佩服他。升任尚书职方员外郎,监管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上奏任用李君删改制定马军司的条例,制成以后,皇帝下诏加以赏赐。滨州有一件久拖不决的案件,口供牵连到大臣的儿子,一派遣官员去处理就推辞,皇上下诏让李君处理,很快就判决了。命题角度5:概括主要情节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
21、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典例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 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
22、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
23、足矣!”以女与王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解析 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适奇在“怀奇负气”,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一旦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抬高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意中人。答案 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应考时边走边歌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拒绝“狂士”征召为官;虚拟官人身份骗婚。【参考译文】君名适,姓王。他喜爱读书,怀抱奇志,恃其意气,不肯跟在别人后面去参加科举考试。但困于没有资格和地位,自己的才能不能够显露
24、出来,这才去求各位公卿贵人,想借助他们的声势。各位公卿贵人已经志满意得,都喜欢那些会用甜言蜜语媚人耳目的人,不喜欢听那种生硬的话。见过他一回,就吩咐守门人再不让他进门。皇上刚登帝位,便用四种科目考试的办法来招募天下人才。王君笑着说:“这不正是我的好机会吗!”于是就提着他所写的书,沿路边走边歌咏,去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考试时,他对答的话语惊人;结果没有考上,从此更加困窘。过了很久,他听说左金吾卫李将军年轻,喜爱多事,可以打动他。他就登门报告说:“天下奇男子王适,希望见到将军陈述事情。”一见面,两人谈得合意,从此王适便出入于李将军门下。卢从史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嚣张得很,鄙视那些按照规
25、矩办事的人,想听没有顾忌的大话。有人把王君的生平告诉他,他立即派人想办法招致王君。王君说:“卢从史是个狂妄的人,不值得和他共事。”立刻谢绝了来客。李将军从此越发尊重他,保奏他为左金吾卫胄曹参军,充当引驾仗判官,平时尽量采纳他的意见。将军升迁为凤翔节度使后,王君也随他到了凤翔,改任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观察判官。妻子是上谷郡处士侯高的女儿。起初,处士打算把女儿嫁出去,告诫自己说:“我因和人意见不合才不得志,一个女儿,应怜爱她,一定让她嫁给做官的,不嫁给一般的人。”王君说:“我寻求妻家很久了,只有这个老翁称人心意;而且我听说他女儿贤惠,不可失掉这个机会。”就骗媒婆说:“我明经及第,将被选为官员,很快
26、我就是当官的人了。如果你能使侯翁答应我,我就用百金给你作谢礼。”媒婆答应去对侯翁说说。侯翁问道:“那人确实是做官的人吗?拿文书来。”王君无法,只好对媒婆说了实话,媒婆说:“不要苦恼,侯翁不会怀疑别人会欺骗他的,你弄一卷像告身那样粗的一卷书,我把它藏在衣袖内前往,侯翁见后,未必会拿过去细看,希望你听从我的安排。”于是王君就照媒婆的吩咐办。侯翁望见“文书”藏在衣袖内,果然信而不疑,说:“够了。”就把女儿许给了王君。命题角度6:探究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典例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章望之字
27、序 欧阳修 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曰:“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予为之字曰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其动作客貌皆可以表于民也。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渎,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一国者,一国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于后世者,后世之望也。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春秋之贤大夫,若随之季良、郑之子产者,一国之望也。位于中而 奸臣贼子不敢窃发于外,如汉之大将军;出入将相,朝廷以为轻重,天下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其人已殁,其事已久,闻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
28、夔、龙、稷、契是也。其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师百王,虽有贤圣莫敢过之者,周、孔是也。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注:因字数限制,本文引用时有删节)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解析 序言分为书序和赠序,本文显然属于后者。赠序往往就某一方面对后生晚辈进行鼓励,如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亦如是。文章开头“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作序意图,下文具体阐释取字用意,关键是要理解“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一句中“勖”的含义,即“勉励”,教材中有“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篇者勖”(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答题时要善于联想,沟通课内外相关知识点。答案 阐释取字用意,并借此
29、勉励章望之。【参考译文】校书郎章君,曾经拿他的名“望之”来请我为他取字,说:“希望您有所指教,使它能够勉励人进而自我勉励。”我为他取字叫“表民”,并且告诉他说:古代有德行的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是,话说出来就被百姓信任,事做出来就被世人效法,他的动作容貌都可以用来做百姓的表率。名山大河,是一个地方的人所敬仰的,山河中的五岳四渎,是天下人所敬仰的。因此,比一乡人贤能的君子,是一乡人所敬仰的;比一国人贤能的君子,是一国之人所敬仰的;名声功业在天下显著的人,是天下人所敬仰的;功劳德行泽被后代的人,是万代人所敬仰的。孝顺长辈慈爱晚辈友爱兄弟在一乡中传扬,就是古代所说的乡先生,是一乡人所敬仰的。春秋时期的
30、贤能大夫,像随国的季良、郑国的子产,就是一国之人所敬仰的。位居朝堂因而奸臣贼子不敢在 外暗中发动的,像汉朝的大将军卫青;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朝廷把他作为砥柱,天下安危与他关联,像唐朝的裴度丞相,是天下人所敬仰的。那个人已经死去,那些事情已经久远,听闻他的名字,就想见他的人,好像不可企及的,夔(尧舜时的乐官)、龙、稷(舜臣,农师,周祖)、契(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祖)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功德可以到达百代,他的思想可以让百王效法,即使有贤能圣明的人也没有谁敢超越他的,周公、孔子就是这样的人。这些都是万代为人敬仰的人,因而都可以用来作为百姓的表率。二、掌握解题三步骤,高考精准拿满分【典例示范】(20
31、20山东、海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冶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
32、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
33、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解题思维 步骤 具体运用 第一步:审设问,看要求,明方向。审清题干,抓关键词,“萧何得到皇帝封赏”“召平却为萧何担忧”“为什么”这些是关键词,明确是概括事理原因题。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找信息。依据问题,回归文本,找到相应段落与语句在文末的“使使拜丞相则上心说”,把这几句话翻译准确,“让封勿受”“以家私财佐军”的原因深度探讨:皇上怀疑了。第三步:用技巧,看分值,规范答案。题干有“为什么”这样的词
34、语,回答时最好用“因为”这样的词语开头;“担忧”原因是:萧何大祸临头,因为皇上不信任你了,派人“为相国卫”,明是护卫,实是监视。答案 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上是监视他。【参考译文】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府和御史府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
35、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 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
36、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
37、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哀悼。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即练即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刘敞,字原父,临江
38、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
39、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
40、大喜。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注】潴:蓄积。傅致:罗织。1.请判断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是否正确。(1)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因为亲戚的原因请求把自己列为第一,于是把他降为第二名。(2)契丹人因为路途遥远,山路险峻,特地好心地带领刘敞等人迂回几乎千里之远。(3)对于顺州山中的奇异野兽,刘敞引经据典地描述晓谕契丹人,令契丹人更加佩服。(4)对于雷塘的农田,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用来还给百姓,发运使对此不置可否,但刘敞最终还是把它还给
41、百姓。(5)刘敞为英宗讲读时,经常引经据典阐述事物,对皇帝委婉讽谏,皇后很是满意。答案(1)错误。应该是王尧臣为了避免亲戚的嫌疑自己陈述情由,把刘敞降为第二名。(2)错误。契丹向导迂回千里,是想以此夸耀显示契丹的险峻遥远,并非好心。(3)正确。(4)错误。“发运使对此不置可否”不妥,原文是说“发运使对此争论不同意”。(5)错误。从文中看,应该是皇太后很满意。2.阅读文本,请回答下列问题。(1)刘敞出使契丹遇到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2)第三段叙述了刘敞的哪几件事?(3)第四段体现了刘敞什么样的品质?(4)皇太后闻之,为什么会大喜?答案(1)质疑契丹人故意绕道;辨识异兽,并引经据
42、典论证。体现了他非凡的学识才干。(2)还田予民,造福于民;神明断案,为民伸冤。(3)公正,严明,不屈从。(4)刘敞能够仗义执言,用正义之道折服皇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他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解析“犯颜直谏”错,刘敞是读史记以其中的故事讽喻英宗。答案 D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2)甲知
43、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答案(1)非常便捷而且(路)容易走,不用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路?(2)王甲知道(刘敞)能替自己申雪冤屈,这才敢告知(实情),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姓陈的富人)。5.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答案 刘敞指出从松亭到柳河有更快捷好走的路,揭穿了契丹向导故意带他走迂回远道以夸示契丹地处险远的用心,使契丹人惊骇惭愧。他又引经据典详细解说了契丹人不认识的异兽的名字、声音及形状等,因此契丹人叹服不已。【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是临江新喻人。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廷试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为了避免亲戚的嫌疑,自己陈述情
44、由,于是把他降为第二名。刘敞担任蔡州通判,在集贤院轮值,担任尚书考功。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为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大概一千里路程,想以此夸耀显示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便捷而且容易走,不几天就可以到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路?”翻译和向导相视,既惊骇又惭愧地说:“确实如此。只是自从通好以来,设置的驿站就是这样,不敢擅自改变。”顺州的山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以虎豹为食,契丹人不能辨别它,问刘敞。刘敞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驳。”并说明驳的声音形状,而且背诵山海经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人更加佩服他。刘敞出使回朝,请求主管扬州(
45、当扬州知府)。扬州的雷塘,也就是汉代所称的雷陂,以前是民田。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拿其他田地偿还百姓,田主全都失去了谋生的职业。然而雷塘也多处决口不能用作漕运,州府重新使它成为农田。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用来还给百姓,发运使对此争论不同意,但刘敞最终还是把它还给百姓。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案件,已经定案了,刘敞看案卷发现有冤情,但王甲害怕狱吏,不敢自己申辩。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查办,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罗织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将要判决定罪时,刘敞说:“此案冤枉。”并亲自审问王甲。王甲知道他能为自己申雪冤屈,才敢告知实情,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人们互相传述这件事,都认为刘敞明智如神。刘敞因为议论
46、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担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的职位,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户籍的赋税五十年,以府县的短处挟制官府,多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他的罪行,范伟伏罪。范伟还未接受刑罚,刘敞被召回朝廷,评判三班院,范伟立即推翻前案,反复多至四五次,最终将他交给御史判决。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每引经据典阐述事物,顺着事理来委婉讽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过分直率,刘敞进宫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道:“舜非常微贱,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这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竦立,改变容态,知道刘敞是用义理劝谏,皇太后听说了,也非常欢喜。长期的辛苦使刘敞眼睛昏花,多次准予他休假。皇帝原本就看重刘敞的才能,每次宴请会见其他学士,必定询问刘敞是否安康;皇帝吃新橙,命人赐给他。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外调任职,让他担任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院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