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学国学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评说】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
2、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评说】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一、作者名片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两部史学巨著。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
3、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二、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时,郑没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出兵助楚,但以楚失败告终,后郑虽然想与晋结好,但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是因为他们都要争夺霸权,晋发动对郑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联合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三、文学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 245 年间各国
4、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类记载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5、讲述。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识记字音1单音字氾南()佚之狐()夜缒()阙秦()共其乏困()戍之()杞子()逢孙()2多音字薄()薄脆()浅薄()薄荷 朝()朝阳()朝拜济()济南()周济与()参与()失其所与答案:1.fn y zhu qu n sh q pn2bo/b/b zho/cho j/j y/y二、按拼音填字组词()qu秦()乐qu()亡郑以pi邻()pi偿()pi育()bi道而行()王hu()等hu()出bn社()木bn()木bn画答案:阙/阕 陪/赔/培/倍 侯/候 版/板/版第 1、2 段重点词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1以其无礼于晋 ()
6、()2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 ()4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7今急而求子 ()8是寡人之过也 ()答案:1.因为;对 2.从属二主 3.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4.假如 5.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尚且 6.“已”同“矣”,语气词 7.连词,表承接关系 8.代词,这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_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文:_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译文:_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译文:_答案:1.晋文公、秦穆公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7、而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楚国。2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3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4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事了。第 3 段重点词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1夜缒而出 ()()2郑既知亡矣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 焉用亡郑以陪邻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何厌之有 ()11既东封郑 ()12又欲肆其西封 ()13若不阙秦 ()14秦伯说,与郑人盟 ()答案:1.在夜里,名词作状语;用绳子拴着人
8、(或物)从上往下送 2.已经 3.使灭亡,使动用法 4.把当成边邑;远方的郑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为什么;增加 6.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7.使者;“共”通“供”,提供 8.给;恩惠 9.渡河 10.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在东边,名词作状语 12.延伸,扩张 13.侵损,削减 14.“说”通“悦”,高兴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_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_3夫晋,何厌之有?译文:_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_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_答案:1.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怎能冒昧地拿这件
9、事麻烦您。2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随时提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那么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4它已经在东面把郑国作为疆界,又想要向西延伸它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它到哪里夺取土地呢?5(它)使秦国的土地减少,来有利于晋国,希望你多多考虑这件事。第 4 段重点词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 ()()5吾其还也 ()6亦去之 ()答案:1.没有;代词,那 2.依靠;损害 3.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4
10、.用;代替 5.表商量语气,还是6离开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_答案: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通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通_,_3秦伯说,与郑人盟 _通_,_4失其所与,不知 _通_,_5夫晋,何厌之有 _通_,_答案:1.已 矣 语气词 2.共 供 提供 3.说 悦 高兴 4.知 智 明智 5.厌 餍 满足二、一词多义1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停数日,辞去()不辞劳苦()2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1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曾不若孀妻弱子()3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周室卑微,诸侯相兼()4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5与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答案:1.推辞/告辞/推脱 2.连词,如果/好像/代词,你/动词,及、赶得上 3.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稍微,略微/隐约地/地位低 4.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区/浅陋,见识短/轻视,看不起 5.介词,和/动词,结交,亲附三、文言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1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子犯请击之()辍耕之垄上()3而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黑质而白章()4其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必先苦其心志()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答案:1.介词,因为/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2.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他们,指秦军/动词,到,往 3.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4.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代词,他的/语气词,表反诘,难道四、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13、)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既东封郑 ()7若不阙秦 ()8阙秦以利晋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0共其乏困 ()11夜缒而出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且贰于楚也 ()答案:1.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5.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7.阙,使动用法,使削减8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9.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10.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夜,名词作状语
14、,在夜里 12.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 13.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五、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行李之往来古义:_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请客的主人答案:1.那人 2.出使的人 3.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六、特殊句式1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2.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其于晋无礼”3.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郑伯言”4.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5.判断句,“也”表判断一、内容梳理二、课文主旨本文记述
15、了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穆公,使秦军退兵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军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三、艺术特色1本文篇幅虽短,但处处注意伏笔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而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再如“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2本文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例如,大军压境,郑国
16、危在旦夕,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丝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却因为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拒绝,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3本文详略得当,剪裁有致。文章重在表现“退秦”,所以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对“退秦”的前因后果,都是简略交代,甚至夜见秦伯的场面等一字未提,集中笔墨塑造了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疏密有致。1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答:_答案:这个字就是“利”字,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秦伯围郑,为的其实就是一个“利”字,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循循善诱的谈
17、了“亡郑”和“舍郑”对秦国的利恶关系,让秦伯感受“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具体思路:(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强大的晋国,如果灭亡了郑国后,秦国可能会分一杯羹,但治理却很难,早晚是晋国的囊中之物,让秦伯不得不权衡。(2)“亡郑陪邻”。郑国灭亡,其获利最大的是晋国,既得到了土地,又削弱了秦国,一石二鸟,在那样一个敏感时期,秦伯怎么会不考虑这一点呢?(3)“过河拆桥”。这讲的是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如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又将如何?言下之意,翅膀硬了,晋文公的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
18、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不得不三思而后行。(4)“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胃口越来越大,这一点,秦穆公最清楚,晋文公现在是对付郑国,当他扩张土地到一定的时候,他会把矛头指向谁,这一点聪明的秦穆公应该很清楚。(5)“舍郑有益论”。此言两国邦交。烛之武列举了留郑的好处:一方面,郑国可以作为秦国扩大中原影响力的基地,“共其乏困”;另一方面,多一盟友,加强力量,可以牵制晋国。2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艺术形象。答:_答案: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难免心怀牢骚与委屈,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勇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出使秦
19、营,生死未卜。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充分展示了他的“勇士”精神。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对郑国的利益只字未提,却成功说退秦军,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风采。“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迎难而上、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我的观点:_答案:观点一: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
20、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观点二: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烛之武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晋侯、秦伯 围 郑,以 其 无礼于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 贰于楚也。晋 军 函陵,而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晋国军
21、队在函陵驻扎,秦 军 氾 南。秦国军队在氾水之南驻扎。以:因为。贰:有二心,此为“从属二主”的意思。军:驻军。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矣,若使烛之武见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 君,师 必 退。”公 从 之。辞曰:秦国的君主,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公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 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 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之。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
22、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若:假如,倘若。师:军队。必:一定。辞:推辞,谢绝。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指成年。犹:尚且。已:同“矣”。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是:代词,这。过:过错,错误。夜 缒而 出,见 秦伯,曰:当夜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 围 郑,郑 既 知 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敢以 烦执事。越 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怎敢拿这件事烦劳您。越过其他国家而以远方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焉用 亡 郑 以陪邻?邻之 厚,君 之 薄也。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
23、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实力雄厚,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若 舍 郑 以为 东 道 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坏处。且 君 尝 为 晋君 赐矣,许 君 焦、瑕,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朝 济 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夫 晋,何厌之有?既 东 封郑,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向东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欲肆其 西 封,若 不 阙秦,将焉 取 之?又要向西扩张它的疆界,如果不使秦
24、国的土地减少,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阙 秦 以利晋,唯 君 图 之。”秦伯 说,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多多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与郑人 盟。使 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了。既:副词,已经。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越:越过。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远方的国家,此指郑国。陪:增加,扩大。舍:放弃(围郑)。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指钱粮方面的缺乏。且:连词,表递进,意为“况且”。尝:曾经。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厌:通“餍”,满足。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戍:戍守。乃:副词,于是,就。子犯请击 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没有穆公的力量我到不了 此。因 人 之 力 而 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不 知;以 乱 易 整,不 武。吾 其 还也。”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亦去 之。(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了郑国。微:没有。因:依靠,借助。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智慧、明智。整:整齐。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去: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