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理科)(12月份)一.单选题(共50分,1-30题,每题1分,30-40题,每题2分)1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ABCD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对培养瓶进行振荡C为了准确进行酵母菌活菌计数,可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3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在种群内常因
2、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BCD4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5下列调
3、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
4、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A400a0.8mB0.8a400mCa320mD320am8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加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9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
5、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10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
6、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11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12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
7、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13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14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图中C点时
8、,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15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的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16如图中甲为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乙为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图中的结构只能在甲图中的部位上形成B刺激甲图中的,兴奋将发生双向递减的传导C乙图中兴
9、奋的传递只能从A神经元到B神经元D甲图中的末端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17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18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
10、构研究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是温度19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m、n将呈现“J”型增长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20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
11、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21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采用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种群2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
12、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2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个体数目的改变D甲、乙两种群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24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
13、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如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2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ABCD26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
14、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27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28关于图中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
15、f,则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以后区域29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分解者,腐生生物消费者,自养生物 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BCD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
16、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3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B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运输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下部产生的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化学物
17、质,并命名为生长素32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营养级中,a所处的级别最高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3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18、()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34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错误的是()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3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
19、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36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扦插枝条生根进行的探究实验,S为插条形态学上端,X为插条的形态学下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扦插枝条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 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C植物的种类不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D甲、乙、丙生根的部位分别是X、S、X37下列一组数据是几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地下部分重量(R)和地上部分重量(S)的比值:=1.0=11=3 =0.213;下列根据数字分析回答正确的是()A对贫瘠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是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B对太阳能利用率最高的是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C若为高产农作物,则作物收获的
20、可能是它的地上部分D若为高产农作物,则作物收获的可能是它的地下部分38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两种说法错误C有三种说法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误39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
21、度为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40为提高棉花纤维的长度,研究者取开花前2天(未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A)和开花当天(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B)在体外培养,于不同时间分别给予不同的激素实验结果如表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ABABABAB在培养液中添加的激素培养于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于含赤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于含生长素+赤霉素的培养液中后期再添加生长素和赤霉素培养结果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均没有纤维细胞产生上述实验表明()A两种激素
22、均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B受精与否决定了棉花胚珠细胞的分化和伸长C只要添加两种激素棉花细胞就能分化和伸长D两种激素共同使用和单独使用的结果不同二.非选择题41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
23、,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现象(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等42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狼和雪兔之间有明显的关系(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来自雷鸟,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
24、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来自植物的能量是kJ(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同化总量(106 J)储存能量(106 J)呼吸消耗(106 J)A900200700B1001585C15213D186012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J,从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43据图回答:(1)如图1的食物网共有条食物链;图2的食物网共有条食物链(2)图1中得硅藻是者,相当于图2中的;图2中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3)请分析图1和图2,写出包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
25、链(4)图1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其中占有的营养级最多;虎鲸和豹海豹明显的种间关系(5)若图1中的所有飞鸟都迁徙别处,则对整个食物网的影响;(大或不大),若图2中的黄雀因某种原因都死了,则该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在短期内会如何变化?44秋末植物的叶片衰老时,在叶柄基部开始形成离层(如图甲所示),而后从植物体上脱落离层部位细胞相关的生命活动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乙图可知,叶柄基部离层的产生,与(植物激素)有密切关系(2)A物质由内质网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小泡,运往高尔基体,再由高尔基体形成分泌囊,运往细胞膜,而后通过细胞膜的作用,分泌到细胞外(3)该
26、过程分泌到细胞壁之间的物质,对离层形成所起的作用是(4)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叶柄基部离层的形成,还有脱落酸等其他激素的参与,这说明(5)逆境是指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如冰冻、盐渍和干旱等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是不一样的,受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双重影响植物对逆境的抗性强,则植物的电导率低;反之,电导率就高电导率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测出现在有人认为脱落酸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请使用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材料用品:生长在培养瓶中状态良好且一致的黄瓜幼苗10株、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测定电导率的装置、0.25mol/L NaCl溶液、蒸馏水实验步骤:第一步:10株黄瓜幼苗平均
27、分成甲、乙两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预期结果及结论:;45回答有关实验的相关问题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如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0B100.15C100.120(1)该实验探究的是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
28、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个根据教材中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此实验中用的是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的群落2015-2016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理科)(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共50分,1-30题,每题1分,30-40题,每题2分)1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ABCD【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对个体生长的影响,种群密度越
29、大,生物个体分配空间、食物食物等资源越少,生物个体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而影响增长量,同时如果种群密度太大,中内斗争加剧,也会影响生物个体的平均增长量【解答】解:A、在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由于空间、食物等资源非常充裕,种群密度增加对平均个体的增长量影响不大,种群密度过大时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不能达到稳定状态,而是持续降低,甚至为0,A错误;B、种群密度越大,生物个体分配空间、食物食物等资源越少,生物个体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而影响增长量,同时如果种群密度太大,中内斗争加剧,也会影响生物个体的平均增长量因此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平均增长量随种群密度升高而降低,在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由于空间、食物等资源非常
30、充裕,种群密度增加对平均个体的增长量影响不大,B正确;C、种群密度越大,生物个体分配空间、食物食物等资源越少,生物个体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而影响增长量,同时如果种群密度太大,中内斗争加剧,也会影响生物个体的平均增长量,因此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平均增长量随种群密度升高而降低,C错误;D、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平均增长量随种群密度升高而降低,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群密度对种群的生物个体平均增长量,A、B选项容易混,分析时要对极低密度和极高密度状态,发挥想象去分析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
31、计数之前,需对培养瓶进行振荡C为了准确进行酵母菌活菌计数,可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
32、荡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B、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B正确;C、为了准确进行酵母菌活菌计数,可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活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若细胞被染色,则说明细胞已经死亡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观察死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33、C错误;D、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否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3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BCD【考点】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34、【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解答】解: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正确;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竞争是指不同一种生物之间的,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错误; 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正确;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正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
35、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概念及特征的理解4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
36、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图中种群年龄组成a为增长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b为稳定型,预测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c为衰退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解答】解:A、年龄组成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较得出的,只知道出生率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A错误;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剩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
37、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衰退型,C正确;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的稳定型,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年龄结构推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
38、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
39、大,故A错误;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故B错误;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会导致采集的小动物数偏多,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大,故C错误;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40、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加种群数量;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方法是调查种群密
41、度的方法【解答】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但不能任意调控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C正确;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因某种原因导致该
42、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A400a0.8mB0.8a400mCa320mD320am【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分析】数学模型是用来描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数学模型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数学表达式、曲线、表格等【解答】解: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
43、00)m=a320m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构建数学模型、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信息和构建模型的方法8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加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是不影响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等,依次答题【解答】解:A、生态农业的建立可以提高能
44、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而超过这个范围,酶促反应速率则不再增加,B正确;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一半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随后种群增长率又逐渐减少,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C错误;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但是对于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5、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9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解答】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C、决定种群数量变
46、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0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与一
47、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48、(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解答】解:A、高倍镜下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A错误;B、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B错误;C、每个小方格的体积=220.1=0.4立方毫米,共有酵母菌10M个细胞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10100010M0.4=2.5105个,C
49、正确;D、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要求考生在培养酵母菌时需注意一些注意点,如:用葡萄糖的液体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取样时要摇匀使酵母菌混合均匀;浓度过高时可加蒸馏水稀释;显微镜下要随机选取样方数酵母菌数目等11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
50、,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都为S型曲线,甲种群t2时达到K值,乙种群t5时达到K值;t1t2时时间内两种群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所以两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t3t5时甲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为稳定型,而该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属于增长型【解答】解:A、t1t2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A错误;B、t3t5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故B正确;C、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t1,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
51、,乙种群密度最大是t5,故C错误;D、t4时种群增长率最大,防止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最少时,即t1时,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12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
52、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据图分析,04年时=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解答】解:A、前4年,值为定值,=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B、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C、第8到10年间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D、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大于
53、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13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54、】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加快增长;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酵母菌种群数量减慢增长;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cd段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解答】解:A、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b点两侧,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A正确;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
55、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D、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图中曲线,判断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情况;识记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过程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考
56、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分析】据图分析,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因此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解答】解:A、曲线表示甲乙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从最高点判断,甲的种群数量多,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数量大概处于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将增加,
57、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错误;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较小,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15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的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分
58、析】分析题图:该地区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同一年中数量波动较大,呈现单峰型,高峰在卵期,低谷在成虫期,但是在不同年份,虽然卵和若虫数变化较大,但是成虫数却相当稳定,因此应属于稳定型【解答】解:A、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种群,A错误;B、分图可知,在不同年份,虽然卵和若虫数变化较大,但是成虫数却相当稳定,因此应属于稳定型,B正确;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第二年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C错误;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不能体现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对种群的影响,D错误故选:B【点评】本
59、题考查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中等16如图中甲为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乙为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图中的结构只能在甲图中的部位上形成B刺激甲图中的,兴奋将发生双向递减的传导C乙图中兴奋的传递只能从A神经元到B神经元D甲图中的末端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
60、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解答】解:A、突触由轴突末端和树突或胞体形成,A错误;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不递减的传导,B错误;C、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A神经元到B神经元,C正确;D、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含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神经元以及突触的结构,兴奋的产生以及传导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17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
61、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考点】群落的演替;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分析题图:边坡(甲)上移栽灌木,边坡(乙)不进行移栽,与边坡乙相比,边坡甲的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解答】解:A、移栽植物物后物种数较不移栽植物时多,营养结构复杂化,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B、移栽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动物的数量增
62、多,B正确;C、边坡甲上虽没有移栽乔木但却可能自然长出乔木,因为在风力或鸟类等的作用下,可把乔木的种子带到该环境中,C错误;D、到后期,群落达到相对稳定,演替相对较弱,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公路边坡保护为素材,结合调查表格,考查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理解和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结果,能结合表中信息,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18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是温度【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阅读题干
63、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群落的结构,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A、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B、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C、区域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9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
64、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m、n将呈现“J”型增长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考点】种间关系【分析】据图分析,b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大,说明M、N的竞争越激烈【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错误;B、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C、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S
65、型增长,C错误;D、d越小,两条曲线靠的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竞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20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考点】群落的
66、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答】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说明岛屿上存在水平结构,故A正确;B、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67、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错误;C、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正确;D、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属于顶级群落,说明一定经过漫长的过程,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21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采用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
68、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种群【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据此解答【解答】解:A、由于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所以若采用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A正确;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运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如跳虫的采集,B错误;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
69、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错误;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种群;对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种群一般用目测估计法,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
70、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为群落演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
71、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解答】解: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A正确;B、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之间相互竞争,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C、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
72、段优势物种的消亡,C错误;D、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个体数目的改变D甲、乙两种群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考点】种间关系【分析】据图分析,动物甲和动物乙为非同步性变
73、化,表示捕食关系;动物甲的数量多于动物乙,而且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解答】解:A、据图分析,动物甲和动物乙为非同步性变化,表示捕食关系;动物甲的数量多于动物乙,而且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A正确;B、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增加,使得乙种群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又减少,B错误;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则乙物种个体数量不一定随之变化,C错误;D、甲、乙两种群个体数的长期相对稳定,但无法判断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捕食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24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
74、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如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分析】据图分析,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白脸猴种群大,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
75、生率不一定高,死亡率不一定低;白脸猴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解答】解:A、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A正确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变长,有可能是适应环境变异类型增多,不一定是出生率高,B错误C、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C正确D、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以白脸猴为素材,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
76、传递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是生态系统的功能【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结构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掌握,属于容易题26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
77、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答】解:A、由于强调了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所以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78、,不可能生产者或消费者,A错误;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只营腐生生活,不营寄生生活,B错误;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能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一旦释放不能重复利用,C错误;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也可以是一此营腐生的动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微生物还可作消费者和生产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无法循环,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终止,整个
79、生态系统会崩溃分解者的作用不是一类生物所能完成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生物来完成27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分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
80、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解答】解:A、根据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神经纤维处相当于突触前膜,肌肉处相当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故A正确;B、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双向传导,因此肌肉可以收缩,电流可以发生偏转,故B正确;C、刺激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故C错误;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故选C【点评】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借“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人工电刺激”创设情境,
81、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兴奋传导方向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28关于图中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以后区域【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是具有
82、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解答】解:A、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面,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故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以保证背光面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故A错;B、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面,故B正确;C、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所以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利用大于h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杂草生长,故C正确;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
83、制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29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分解者,腐生生物消费者,自养生物 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草食动物
84、是异养生物;自养生物属第一营养级;自养生物是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解答】解: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正确;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错误;分解者是腐生生物,正确;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错误;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是异养生物,正确;生产者均为自养生物,属于第一营养级,正确;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异养生物,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的分类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的分类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
85、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解答】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
86、错误;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B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运输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下部产生的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的实验证
87、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发现者试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880年达尔文(英国)但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略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切取胚芽鞘的尖端略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但测光照射略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略1910年詹森(丹麦)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略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年拜尔(匈牙利)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
88、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略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1928年温特(荷兰)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略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略1931奶奶郭葛(荷兰)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解答】解:A、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与光照无关,A错误;B、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89、,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错误;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故选:CD【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32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
90、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营养级中,a所处的级别最高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广泛,可以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题图做出判断【解答】解:A、M表示基因多样性,分析柱形图可知,b物种多样性最大,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所以A正确B、M表示物种丰富度,分析柱形图可知,物种丰富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c、d、b,光裸的岩地
91、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所以B正确C、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分析柱形图可知,a能量最小,营养级最高所以C正确D、对同一种群来说,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M表示种群密度,ad四种野生生物不属于同一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不一定是b种群所以D错误故应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多样性与生物的适应性,物种丰富度与群落演替的过程,营养级与所含能量的关系,种群目密度与种内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柱形图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
92、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考点】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解答】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正确;B、由图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
93、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C、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D、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虽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依然呈现S型增长,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相关知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34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错误的是()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据图分
94、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其中A可以表示生产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三级消费者【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A正确;B、该图中C为第三营养级,其所具有的能量就是其同化能,可以为B同化能的10%,B正确;C、该图中的A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D、图中A具有的能量除B、C、D之外还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向3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
95、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据图分析,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现S型,其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24.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大的【解答】解:A、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B、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
96、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C、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五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是最大的,C正确;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特点以及最大环境容纳量,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36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扦插枝条生根进行的探究实验,S为插条形态学上端,X为插条的形态学下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扦插枝条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 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C植物的种类
97、不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D甲、乙、丙生根的部位分别是X、S、X【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植物的生长素是由发育中的种子,幼叶,芽,叶原基等部位合成的带有芽和幼叶的枝条容易生根由图可以,枝条的空间位置不同,可考虑空间位置对生根的影响因为这样的枝条细胞分裂旺盛,芽和幼叶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插条的基部,促进生根,实验的检测指标是插条生根的部位和数量【解答】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而不是蛋白质,A错误;B、由题图看出枝条放置的位置不同,是探究形态学上、下端S、X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B正确;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枝条的空间位置,植物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三组实验的植物枝条都
98、应相同,C错误;D、根据题意和图示无法知道生根的部位,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7下列一组数据是几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地下部分重量(R)和地上部分重量(S)的比值:=1.0=11=3 =0.213;下列根据数字分析回答正确的是()A对贫瘠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是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B对太阳能利用率最高的是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C若为高产农作物,则作物收获的可能是它的地上部分D若为高产农作物,则作物收获的可能是它的地下部分【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植物的地上部分主要有茎、叶、花、
99、果实和种子,其中叶是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器官;地下部分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地下部分越发达,越有利于植物生活在贫瘠的土壤中;有的如块根、块茎还有贮存营养物质的功能【解答】解:A、对贫瘠、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是根系最发达的类生态系统的植物,A错误;B、由于类植物地上部分占的比例高,故对太阳能利用率最高的是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B正确;C、由于类植物地下部分比例大,故为高产农作物,则作物收获的可能是它的地下部分,C错误;D、由于类植物地上部分占的比例高,故若为高产农作物,则作物收获的可能是它的地上部分,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实例考查考生应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
100、中等38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两种说法错误C有三种说法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渠道进行,据此解答【解答】解:、生物群落是同一区域的所
101、有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因此错;、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图中B、C、F种群获得的能量共占A种群能量的10%20%,故错;、E和F属于不同物种,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出于同一地域,没有地理隔离,故错;、若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E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故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39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
102、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据图分析,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因变量是回收率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解答】解:A根据公式:种群密度(
103、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故A错误B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故B错误C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不是灯的密度,相反,从诱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故C错误D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40为提高棉花纤维的长度,研究者取开花前2天(未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A)和开花当天(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B)在体外培养,于不同时间分别
104、给予不同的激素实验结果如表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ABABABAB在培养液中添加的激素培养于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于含赤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于含生长素+赤霉素的培养液中后期再添加生长素和赤霉素培养结果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均没有纤维细胞产生上述实验表明()A两种激素均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B受精与否决定了棉花胚珠细胞的分化和伸长C只要添加两种激素棉花细胞就能分化和伸长D两种激素共同使用和单独使用的结果不同【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分析表格:第1组说明生长素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第2组说明赤霉素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
105、第2组说明生长素+赤霉素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第4组说明后期再添加生长素和赤霉素没有作用,据此答题【解答】解:A、由实验结果可知,两种激素均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A正确;B、由每个实验的A、B可知,与受精与否无关,B错误;CD、有4组实验分析可知,与共同使用或单独使用无关,但是与添加时间早晚有关,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以及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这也是植物激素在高考中常见的考查形式,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植物激素是高考中的热点,但近两年的课标卷中考查较少,预计2015年高考中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二.非选择题41用一定量的培养
106、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J”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S”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波动现象(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在1hm2
107、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等【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1、分析图1,曲线a表示J型曲线,曲线b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
108、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2、分析图2,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解答】解:(1)由图可知a曲线没有最大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属于“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2)b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其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时达到最大(3)题图2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4)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4030
109、)15=80只,由于调查是在1hm2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在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等故答案为:(1)J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3)波动 (4)80 偏高(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
110、量变化、标记重捕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42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狼和雪兔之间有明显的捕食关系(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来自雷鸟,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来自植物的能量是3600kJ(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
111、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同化总量(106 J)储存能量(106 J)呼吸消耗(106 J)A900200700B1001585C15213D186012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108J,从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是【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图甲中含有的食物链有:植物雪兔狼;植物雷鸟狼;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A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生产者【解答】解:(1)图甲由食物链:植物雪兔狼可知中狼和雪兔之间有明显的捕食关系(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来自雷鸟,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
112、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则北极狐从植物获得10kJ,从雷鸟获得40kJ,从雪兔则获得30kJ,故植物增加的能量是4020%10%+1010%+3020%10%=3600kJ(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4)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固定的总能量即为9108J生物同化量中的能量流向:一是流向下一营养级;二是供给呼吸作用,900(700+85+13+12),因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900,输出的是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从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故答案为:(1)捕食 (2)3600(3)分
113、解者 (4)9108 是【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能量流动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43据图回答:(1)如图1的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图2的食物网共有1条食物链(2)图1中得硅藻是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绿色植物;图2中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3)请分析图1和图2,写出包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硅藻磷虾枪乌贼罗斯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锯齿海豹罗斯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枪乌贼帝企鹅豹海豹虎鲸(4)图1中
114、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蓝鲸、锯齿海豹、飞鸟、阿德利企鹅、枪乌贼;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虎鲸、豹海豹;其中虎鲸占有的营养级最多;虎鲸和豹海豹明显的种间关系捕食和竞争(5)若图1中的所有飞鸟都迁徙别处,则对整个食物网的影响不大;(大或不大),若图2中的黄雀因某种原因都死了,则该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在短期内会如何变化?螳螂增多、蛇减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据此分析作答【解答】解:(1)据图1分析,图中共有9
115、条食物链图2中有1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2)图1中的食物网中,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硅藻,相当于图2中的绿色植物图2中的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图1和图2中,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共有6个营养级,即最长的食物链分别有:硅藻磷虾枪乌贼罗斯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锯齿海豹罗斯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枪乌贼帝企鹅豹海豹虎鲸(4)图1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分别有蓝鲸、锯齿海豹、飞鸟、阿德利企鹅、枪乌贼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虎鲸、豹海豹其中,虎鲸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的营养级最多虎鲸和豹海豹都以罗斯海豹为食,具有竞争关系,虎鲸又可以以豹海
116、豹为食,又有捕食关系(5)图1中的所有飞鸟都迁徙别处,其在营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可以迅速被其他生物代替,则对整个食物网的影响不大图2中的黄雀因某种原因都死了,螳螂的天敌减少,其数量增加,蛇的食物减少,蛇因缺少食物而数量减少故答案为:(1)9 1(2)生产 绿色植物 分解者(3)硅藻磷虾枪乌贼罗斯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锯齿海豹罗斯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枪乌贼帝企鹅豹海豹虎鲸(4)蓝鲸、锯齿海豹、飞鸟、阿德利企鹅、枪乌贼 虎鲸、豹海豹 虎鲸 捕食和竞争(5)不大 螳螂增多、蛇减少【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44秋末植
117、物的叶片衰老时,在叶柄基部开始形成离层(如图甲所示),而后从植物体上脱落离层部位细胞相关的生命活动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乙图可知,叶柄基部离层的产生,与乙烯(植物激素)有密切关系(2)A物质由内质网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小泡,运往高尔基体,再由高尔基体形成分泌囊,运往细胞膜,而后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3)该过程分泌到细胞壁之间的物质,对离层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活性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使叶柄基部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弱形成离层(4)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叶柄基部离层的形成,还有脱落酸等其他激素的参与,这说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5)逆境是指对植物产生伤
118、害的环境,如冰冻、盐渍和干旱等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是不一样的,受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双重影响植物对逆境的抗性强,则植物的电导率低;反之,电导率就高电导率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测出现在有人认为脱落酸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请使用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材料用品:生长在培养瓶中状态良好且一致的黄瓜幼苗10株、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测定电导率的装置、0.25mol/L NaCl溶液、蒸馏水实验步骤:第一步:10株黄瓜幼苗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第二步:向甲、乙两组黄瓜幼苗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0.25mol/LNaCl溶液;第三步:向甲组喷施适量的脱落酸溶液,向乙组喷施等
119、量的水;第四步: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的电导率预期结果及结论:如果甲、乙两组的电导率相等,则说明脱落酸不会改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如果甲组电导率大于乙组的电导率,则说明脱落酸会降低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如果甲组电导率小于乙组的电导率,则说明脱落酸能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图甲说明在叶片脱落时,出现了离层图乙是在C2H4刺激下,离层的产生过程,据此作答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首先到核糖体上,经脱水缩合,合成蛋白质(消化酶),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由此可得: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是核糖
120、体,对蛋白质进行盘曲折叠的结构是内质网加工、包装蛋白质的结构是高尔基体,最后将蛋白质发送到细胞膜排出细胞【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乙烯能促进纤维素酶的合成,促进细胞衰老和细胞壁的分解,在叶柄基部形成离层(2)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首先到核糖体上,经脱水缩合,合成蛋白质(消化酶),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由此可得: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是核糖体,对蛋白质进行盘曲折叠的结构是内质网加工、包装蛋白质的结构是高尔基体,最后将蛋白质发送到细胞膜通过胞吐排出细胞整个过程是借助于生物膜的流动性进行的(3)分泌到细胞壁之间的物质即活性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使叶柄基部细胞之间
121、的联系减弱,从而形成离层(4)题目中涉及的植物激素除乙烯、还有脱落酸,故说明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5)由题意可知,实验的原理是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不同,植物的导电率不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强,则植物的电导率低;反之,电导率就高,因此实验的因变量是植物的导电率,根据实验的目的、自变量和对实验进行分组,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脱落酸处理,对照组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设计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步:将10株黄瓜幼苗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第二步:向甲、乙两组黄瓜幼苗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0.25mol/LNaCl溶液,
122、制造植物生存的盐渍环境第三步:向甲组喷施适量的脱落酸溶液,向乙组喷施等量的水第四步: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的电导率(4)结果预期和结论:由于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因此实验结论不一定支持实验假设,如果假设成立,即脱落酸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则甲组电导率小于乙组的电导率;若甲、乙两组的电导率相等,则说明脱落酸不会改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如果甲组电导率大于乙组的电导率,则说明脱落酸会降低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后两种情况则说明假设不成立故答案为:(1)乙烯 (2)胞吐(3)活性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使叶柄基部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弱形成离层(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5)实验步
123、骤:第二步:向甲、乙两组黄瓜幼苗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0.25mol/L NaCl溶液;第三步:向甲组喷施适量的脱落酸溶液,向乙组喷施等量的水;第四步: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的电导率 预期结果与结论:如果甲、乙两组的电导率相等,则说明脱落酸不会改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如果甲组电导率大于乙组的电导率,则说明脱落酸会降低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如果甲组电导率小于乙组的电导率,则说明脱落酸能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点评】本题结合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
124、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45回答有关实验的相关问题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如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0B100.15C100.120(1)该实验探究的是营养、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
125、,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2.88108个根据教材中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此实验中用的是记名计算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
126、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实验变量有培养液与无菌水、
127、温度有20和5,所以该实验探究的是营养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825400104100=2.88108个(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此实验中用的是记名计算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故答案为:(1)营养、温度 (2)抽样检测法 15 2.88108(1)取样器取样法 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2)记名计算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