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662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4)(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3学者朱兆华认为:“这种

2、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新时期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的举措4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5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

3、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6.出入证是人们进出机关单位、公共场所、社区等的重要凭证。下图中的出入证()颁发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侧面反映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说明知识分子都受到批判和打击带有典型的时代印记ABC D7 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

4、“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8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9海峡两岸开放后,台湾老兵高秉涵开始奔波于两岸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上百位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

5、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2012年,高秉涵当选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当选,主要反映了()A台湾老兵浓烈的思乡情怀和魂归故里的传统观念B高秉涵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做出了贡献C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D国人对待同胞、生命和历史的尊重态度102011年9月,马英九表示,两岸关系交流越来越密切,继续发展下去,就越来越不可能逆转这种和平繁荣的情势,一旦逆转,双方都会有难以承受的损失;“九二共识”是两岸的共识,两岸问题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政策与其一致的地方有()一个中国原则“一国两制”方针放弃武力统一和平统一A BC D1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

6、政策。其含义是( )A与世界各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 B倒向苏联一边C用和平其处的方针指导外交工作 D反对两极格局12.1954年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双边关系。其中“三国”除中国、缅甸外,还有( )A.越南 B. 朝鲜 C. 印度 D. 老挝13.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

7、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15.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35年前的破冰之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他所讲的“破冰之旅”是指( )A.尼克松访华 B.基辛格访华 C.乒乓外交 D.田中角荣访华16.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

8、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17.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18.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1971年)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 )A美国支持台独 B美国反对新中国

9、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利益 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新时期邓小平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会欺辱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这主要说明我国在外交上(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C积极与第三世界结盟D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 B C D二、非选择题

10、21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韩非子有度材料二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

11、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

12、,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6分)(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6分)(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8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

13、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 43

14、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 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 845家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

15、,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6分)(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8分)(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4分)2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继续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向更大规

16、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

17、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回答:(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同意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两国任何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

18、权的势力。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材料二 中日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材料三 对全世界的战死者牺牲者表示哀悼。超越对过去战争的历史观的不同,总结历史教训。在永久的和平的理念下,开辟人类共同的未来。1995年6月9日日本三党联合政权通过的以历史为教训重申和平决心的决议材料四 1995年8月15日,当时的(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等八名内阁成员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1996年7月29日,现任首相桥本龙

19、太郎公然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1996年8月15日日本内阁的六名大臣以及一些国会议员参拜了靖国神社。1996年第21期半月谈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建立中日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比中日联合声明在内容上有何重大发展?两国对待霸权主义的态度有何意义?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三党联合的政权对待日本历史上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态度错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材料四中所列举的日本政府官员的行为?综观以上四则材料,你对发展中日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有何看法?【答案解析】1解析:选CA项不符合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只推翻两千多年

20、的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B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错。两者的共同点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民主。2.解析:选D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绥”“迪化”都有贬低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D项正确。改名是在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1955年才开始实行,故B项错误。改名体现了中央政府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看不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故A、C两项错误。3解析:选B由所学知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既避免了多党竞争和相互

21、倾轧,又避免了一党专政和缺乏监督,故选B项。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953年”“参加大普选”,可知这一宣传是为了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解析:选C从时间“2006年”“五月十六日”“40年前的这一天”可以推算出1966年5月16日,当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革出现的原因就是“左”倾错误的发展。6.解析:选B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67年12月18日”“走资派”。由此可知,该出入证颁发于“文革”时期,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文革”时期受到了批判和打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为B。7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

22、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不够恰当;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相互监督,不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故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不是深刻实践,故C项不正确。8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依法治国原则。9解析:选D本题重在考查历史的人文性。本题以台湾老兵高秉涵完成其他老兵归乡遗愿而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主题,恰好说明了国人对待同胞、对于生命和对待历史的尊重。10解析:选D本题考查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我国政府对台从没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排除含的选项,故答案为D。11. 解析: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另起炉灶“,就是不

23、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答案:A 12.解析: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C13. 解析:注意时间定位“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成立,此时中美关系恶化、对抗,说明是明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答案:C14. 解析:建国初期的“三大政策”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特点,制约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这一局限,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答案:D15. 答案:C16. 解析:我

24、国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和周边国家、地区建立和平的外交环境,是为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答案:D17. 解析: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与中亚五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符合题中强调的“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答案:D18.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等。联系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合法权利的史实,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故应选D项。答案:D 19. 解析:由“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即可作出判断。同时注意“不结盟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具体表现。答案:B

25、20.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错误。答案:C21.解析:第(1)问,特征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关键信息:“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意义则从法律的特性和利于统治的作用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关键信息“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回答。

26、第(3)问,依据关键信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律很不完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归纳观点即可,回答“主要成就”必须限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法制建设成果史实即可。答案:(1)特征:权威性;公开性;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任意两点即可)意义:法不分亲疏贵贱,给血缘和等级制度以强烈冲击;强调以君主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和君主的权力。(2)不同:“新法”应包括人权的内容;“新法”的制定不能受制于政府,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得以实现。史实: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自由和权利;按照

27、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3)主张:用法律保障民主;通过民主程序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加强依法治国。成就: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定并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2.解析:第(1)问,关键信息: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

28、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第(2)问,考查“一国两制”知识点。第(3)问,“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是为了台湾的回归,但首先成功运用于港澳,说明其正确性;第二小问阐述港澳回归的共同意义。第(4)问,注意问题答题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理论须联系实践,促进发展,然而实践也可不断丰富理论。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3)说明:“一国两

29、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23.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原则。(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4)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

30、则。24.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在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对霸权主义是有力的约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联合政权哀悼的“战死者”包括被击毙的侵略者,这就是混淆了战争罪犯与反侵略烈士的界限;“过去战争”的提法笼统、模糊,抹杀了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的区别。其实质是掩盖日本历史上的侵略罪行。日本政府官员参靖国神社,是为侵略者招魂,严重违背了中日联合声明和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严重伤害了中国和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发展中日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日本政府官员的错误言行给中日和平友好关系蒙上了阴影,必须予以揭露和回击。中日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