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D体现国民政府实行积极的抗战路线解析:选D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为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此时国民政府与中共合作是积极抗战的。而不是妥协、畏敌,剿共也不再是重点了。2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
2、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A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B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C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D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解析:选A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深刻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是由于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分析和把握的准确。3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
3、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解析:选B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可以说是“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4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迨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同志膺我军副参谋长之重责,五年一日,建树实多。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三十有六。壮志未成,遗恨太行”不能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A左权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B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C日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D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解析:选DA项
4、可从左权同志碑志与“遽以英勇殉国闻”中体现;B项可从“作战几遍中原、清漳河战役”中体现;C项可从“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中体现;由“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中说明共产党对左权牺牲哀悼,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5照片是最真实的第一手史料。学者甲根据老照片“1942年6月14日重庆各界庆祝联合国日纪念大会”(下图)得出联合国应成立于1942年之前的结论;但学者乙指出联合国应成立于1945年,该照片不能作为史料证据。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照片内容是真实的,所以应支持甲的观点B联合国的确成立于194
5、5年,故乙观点是对的C该活动名称令人迷惑,故两者均不可采信D照片可为第一手史料,但用途须详加考辨解析:选D照片记录的联合国日是纪念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而非联合国成立,故A可排除。照片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的确可以成为史料,故B、C也可排除;据以上分析可知,史料也必须有所分析,故D符合题意。6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在日本则被称为“日中战争”。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研究者的历史观和阶级立场不同B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差异C近代化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使然D研究者立足点或对始发时间看法不同解析:选D材料中的三种说法分别是中国、世
6、界其他地区和日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同看法,之所以不同是站的立场不同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71946年3月25日时代周刊刊载马歇尔的话:“我非常了解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主要兴趣,但我不敢肯定他们是否了解中国,或者说了解他们的政治领袖们,是否了解中国致力于团结和经济稳定的成功,对于美国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性。”这说明马歇尔预见到()A双十协定将要签订 B政协会议将要召开C全面内战将要爆发 D重点进攻将要开始解析:选C依据“1946年3月”可知,A、B错误,双十协定已于1945年10月签订,政协会议已于1946年初召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全面进攻失败以后开始的,这与马歇尔发表言论的时间不符,
7、排除D项。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夏,与马歇尔的预见时间相吻合,故C项正确。8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解析:选A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由“解决”“优势问题”可知国共武装力量对比的变化,因此,A项正确;本题易错误选择D项,其因是片面的理解,仅是只关注到“优势问题”,B项在时间上容易被迷惑,C、D项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可排除。9 “蒋介石打出
8、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解析:选D材料中蒋介石的“组合拳”实际上是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毛泽东的“三刀”是指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D项。10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战役结束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该战役应该是
9、()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选B抓住材料关键内容“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予以判断。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失去长江以北的统治,故B正确。A失去东北,C失去华北,D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11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执行这一任务的是()A东北解放军打响辽沈战役B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进攻解析:选C关键信息:解放战争第二年、全国性的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开始标志,C项正确。A项决战阶段;B项解放战争胜利阶段;D项是解放
10、战争防御阶段。121948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说: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全国作战的“重心在中原”,“北线重点在北宁路”,“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这表明()A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B人民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决战条件成熟C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决战起点应在中原D人民解放军绝对人数已超过国民党军解析:选BA项发生在1947年6月。B项发生在1948年9月,与题中材料相符合。C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合。D项与材料无关,也与史实不相符合。故选B。13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
11、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并明确表示“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准备放弃“工农武装割据”的主张与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合作,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故选C项,排除D项。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国民革命时期(1
12、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苏维埃政权,A项不正确;从材料信息看,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B项不正确。答案:C14蒋介石在1935年7月表示:“和平未至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1937年7月又宣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绝不求战。”导致蒋介石对日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失败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日本逐步扩大对华侵略战争D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推动解析:材料反映了蒋介石对日本侵华的态度由1935年的不轻言开战到1937年的“准备应战”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从“攘外必先安内”逐渐转向“抗日”,主要原因是193
13、7年7月发生了七七事变,日军由局部侵华转变为全面侵华。答案:C151939年6月,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洛佐夫斯基曾指出,“眼下中国正在解决世界性的难题:日本是否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主宰者。人类好几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局。”对洛佐夫斯基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应该是 ()A强调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B中国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势力较量的中心C日本将成为太平洋和太平洋沿岸的最终主宰者D人类几十年的命运最终掌握在中国手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抗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39年6月,中国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解决世界性的难题”突出了中国战
14、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和日本斗争的结局”强调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故答案为A。答案:A16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解析:从材料信息“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联系1941年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
15、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D项正确。答案:D 17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五十年以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侮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日记所反映的事件是 ()A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C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D国共签订“双十协定”解析:“最大之国耻”说明该事件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有关,由此可知是指日本侵华战争。“五十年”的时间是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计算到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答案:C18“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
16、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解析:由材料“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是指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它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答案:C19 20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曾经说道:“胜利来的时候,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
17、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材料所说的“小康时代”是指()A和平、民主时代 B抗日战争胜利的时代C社会主义时代 D工业化到来的时代解析:材料中20世纪40年代的“胜利”指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广大人民希望实现和平,建立独立自主的新国家,但这一梦想随着内战爆发而化为泡影。故选A。答案:A20“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材料的两个目的实际上是民族独
18、立和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解放战争基本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D21下列是某次会议与会各党派代表人数统计表,这次会议是 ()政党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合计代表人数8795938A.国民党一大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析:由表格的人员组成来看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均有,且国民党的代表人数比共产党的代表人数多,则只能为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答案:B2220世纪40年代后期,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19、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题干的有效信息是“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和“20世纪40年代后期”,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区,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等地,由此判断答案是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材料二“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20、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21、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材料四“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4分)(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6分)(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10分)解析:第(1)问蒋介石1933年代谈话,体现了其不抵抗,攘外必
22、先安内的思想;第(2)问综合材料“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首先蒋介石仍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一方面若和谈不成,中国政府将坚决抗战;第(3)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蒋介石、毛泽东都主张进行持久抗战,蒋介石主张“以空间换时间”, 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主张,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等现状。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3)相同:进行
23、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24“梦”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节选自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
24、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材料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敞,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
25、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经济日报2013年1月4日(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中国梦”指什么。简述这一“梦”的主要特点。(5分)(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梦”的内容,简述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实现近现代“中国梦”的贡献分别是什么,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中国梦”的关系如何?(5分)(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破解和实现
26、“中国梦”的密码与路径。(5分)(4)依据上述材料,从近现代“中国梦”的实践出发,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关键信息“吾不复梦见周公”来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第二小问实际上是分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两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大历史任务”即可回答;第二小问要从近现代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历史功绩着手;第三小问要从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共同目标与历史阶段入手。第(3)问,从近代中国由“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着手。第(4)问,围绕“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进行思考。答案:(1)孔子
27、的“中国梦”: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政治(礼乐)制度。主要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机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带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延续性。(2)内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完成的,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最终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8、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这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预示中国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后两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三次历史性巨变既有不同的表征和内涵,又有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传承;既各具历史地位,又依次推进着中国近(现)代化、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3)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走俄国的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29、,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不断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4)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一定要结合国情走中国自己的路。梦想是前行的动力和指针,有梦想,才会有方向,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把“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5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
30、”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材料二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其根本原因就
31、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基础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2)材料二中“这一事件”指的是什么?有何严重后果?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如何“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问,考查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注意按照题目限定的角度解答;第(2)问依材料二判断“这一事件”,从“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等可以分析
32、出这一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其他几个问题根据有关知识进行回答。答案:(1)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高潮;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后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2)九一八事变。后果:日本侵占整个东北,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史实: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艰苦抗战,
33、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26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材料二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材料三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
34、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解析:第(1)问应抓住“1911年”这一关键信息点,从内忧外患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应注意对材料的全面解读,不要忽略“世界和平永保”反映的信息。举例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应注意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而非讨论新中国国歌的背景,是否同意是开放性的设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晚清列强入侵,清政府国土沦丧,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2)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措施:政治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经济奖励实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3)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同意:新中国即将成立,原歌词已经不符合新中国的国情。或不同意: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