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浅析中国姓氏文化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
2、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3、。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
4、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
5、贵贱之别。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
6、和严谨性。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 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
7、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答案】1. D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A项,“姓氏的最早起源”有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可见应为“姓的最早起源”。B项,“驯养”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只是说“禁止食
8、、杀、冒犯”。C项,文章第四段说的应为“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源自文章第三段,应为“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B项,源自第一段,应为“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
9、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C项,源自文章第二段,应为“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在语言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源自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认为”应是顾炎武的观点。C项,源自
10、文章最后一段,应为“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D项,“西汉结束之后”错。【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
11、华的“校格”。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
12、,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
13、府就是最理想的。”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
14、。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
15、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作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B. 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
16、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C. 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D. 第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传记撷取梅贻琦治校、治学和生活方面的故事,展示了梅贻琦的寡言君子和治校大师的形象。B. 梅贻琦主张“黄老之治”,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因而他不注重学校的管理,而是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C. 文章第段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意在突出梅贻琦在近代教育事业上的巨
17、大功绩,从侧面丰富了传主形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D. 梅贻琦由于寡言少语常常使一般人对他产生误解,但是也有很多人欣赏他的幽默,陈寅恪就是其中的一个。E. 1941年,在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翻译的时刻,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加入到了抗日队伍中,这表现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6.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AC 6. 治校思想先进。他认为办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认为大学要有大师级的教授。治校方法独到。以“黄老风格”治校,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建议,尊崇科学,奉行无己。严于律己,甘作表率。取消原有的一些
18、校长特权,不肯因母亲去世耽误工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将儿女都送去参军。【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错误,原文并没有嫌梅“做事少”的意思,选项表述不准确,且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B项,“只注重人才的汇聚”错误,“只注重”说法过于绝对。“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出了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主要强调的是“大师
19、”,但并没有就此否决校舍的建设。C项,“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错误,从文中来看,“少有人提”和他的教育风格有关,文章第三段说“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故选D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他不注重学校的管理,而是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的意思是他更注重人尽其才,没有体
20、现不注重管理的意思。D项,“但是也有很多人欣赏他的幽默,陈寅恪就是其中的一个”错误,文章第四段说“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由此可知,陈寅恪欣赏的是他的寡言却严谨的性格。E项,“1941年,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加入到了抗日队伍中”错误,文章第六段说“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由此可知,他的儿女是1943年参军的。故选AC两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传主形象,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
21、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请简要分析”,“哪些方面”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且要求从不同方面进行概括,“治校大师”说明所找的内容应与如何“治校”有关。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要注意段首和断尾的句子,文章第二段“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这说明梅贻琦治校的思想非常先进;文章第三段说“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
22、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梅贻琦的治校方法独到;第六段说“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这表现出梅贻琦的严于律己,甘作表率。梅贻琦能成为“治校大师”与上面这些内容分不开,故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答题。【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
23、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
24、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
25、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一缕烟,一个家。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但顺子的心从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里的人靠种地为生,每天早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
26、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家家户户都这样。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完了,要回家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给我捎壶水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是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锁在村子里就成了一个摆设,真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母亲去地里忙时,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顺子明白,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村里人帮忙将她送到了县医院。村长要为顺
27、子母亲筹钱治病,母亲不让。然而,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上哪儿找这么多的钱呀。顺子整整想了几天,为了救母亲,他决定铤而走险。顺子有个同学,父亲是企业的老板,很有钱。前两天,他们一家外出旅游去了。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他在同学家的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还是伸手按下了门铃。他想,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的。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是没有动静。也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吧。那是一款梅花牌的锁子。顺子很是费了一些劲儿,才把它弄开。顺子很快就找到了钱。顺子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他的手都有些抖了。哗哗的,他好像都能听得见自己手抖动
28、的声音。顺子将钱拿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再想了想,又放了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出了门。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顺子沿着回村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着。正是黄昏,在地里干活的村里人都开始回家。回家早的人,正从门槛下面摸出钥匙打开门。顺子借着黄昏作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顺子习惯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竟然摸到了钥匙。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顺子进了门,反手将门关上。想了想,他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也许是出于习惯,他锁上门后,顺
29、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顺子走到窗前拉好窗帘,才打开灯。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相框里。那天晚上,顺子睡得很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实是开锁的声音,而且就是他家的门。顺子赶忙起床,他从卧房里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正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脸由吃惊变为了惊喜。女人说,顺子,你回来了?这女人是村里蒋木匠的媳妇,她怎么
30、进到我家里来了?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蒋木匠的女人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你娘走时对村长说,要他帮着看好这个家等你回来。村长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蒋木匠的媳妇说着,就开始扫地抹桌子。顺子也在抹,不过他抹的是脸上的泪,不知怎的,那泪越抹越多。蒋木匠的媳妇打扫完屋子,便出了门。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那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顺子的父亲去世后,顺子和母亲
31、相依为命。顺子在外读书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母亲将钥匙放在门槛下,希望顺子能常回家看看。B. “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冷冰冰”三字写出了顺子的情绪低落:母亲去世使他感到家的温暖不再,出狱回村又担心遭受冷落。C. 蒋木匠的媳妇从吃惊到惊喜,顺子从疑惑到释疑,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们两人在乍一见面之后的心理变化。D. 小说从顺子出狱回家写起,而将因盗窃入狱等情节穿插在故事中间,这种把情节高潮置于开头的写法,造成悬念,增加了情节波澜。E. 小说写了法律对人的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人的感化,侧重表现了风尚引人向善的作用,展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社会的和谐之美。8. 顺子的内心矛盾复杂,有哪些具体表现
32、?请简要分析。9.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匆匆收笔,显得仓促。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BE 8. 他有孝心,却忘了守法,因急于为母治病而罔顾了法律。入室行窃,但又良心未泯,因而曾想放弃,内心紧张,也不贪婪。想回家,但又有羞耻之心,不能坦然面对,因而回家要悄悄地借黄昏作掩护,还要反锁家门。 9. 示例一:不仓促。情节方面:从进村前的紧张、害怕到结尾敢于走出家门,情节已相对完整。人物方面:敢于走出家门暗示人物有了新的转变,无需拖沓。主题方面:村邻们的关爱和信任使顺子有了转变,主题也得到了表现。示例二:仓促。情节方面:顺子走出了家门,但如何开始新的人生,小说没有交代,情节不够完整
33、。人物方面:人物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认知上,结尾对顺子认知的转变表现得不充分。主题方面:小说缺乏篇末“点睛”,主题不够明朗。【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希望顺子能常回家看看”错误,文中说“顺子明白,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由此可知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C项,“心理描写”错,是神态和对话描写。D项,
34、“这种把情节高潮置于开头的写法”错。小说的高潮不是顺子出狱回家,而应是顺子与蒋木匠媳妇的那段对话。故选BE两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顺子的内心矛盾复杂,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这是要求找出能体现“顺子内心矛盾复杂”的内容,重点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考生应从小说的情节以及小说的描写手法着手,仔细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动,应从情节入手寻找他“矛盾”的想法。如顺子行窃的场面就能体现出内心的“矛盾”,“顺子整整想了几天,为了救母亲,他决定铤而走险”“他在同学家的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还是伸手按下了门
35、铃。他想,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的”“顺子将钱拿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再想了想,又放了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出了门”,他想了好几天,入室时还存在室内有人而放弃的想法,拿钱的时候只拿够母亲治病的钱;如顺子回家时的心情,“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顺子借着黄昏作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顺子进了门,反手将门关上”“想了想,他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
36、里待下去的”,顺子想回家,却又内心感觉羞耻。结合全文来看,顺子有孝心,却因急于为母治病而罔顾了法律,这也是矛盾的方面。考生根据这些内容答题即可。【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明确探究的具体方向,如本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匆匆收笔,显得仓促。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这是针对结尾设题,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艺术手法上进行思考。首先明确小说的结尾是什么,“蒋木匠的媳妇打扫完屋子,便出了门。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那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
37、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结尾中顺子“走出了门”,看见村里的人还保持着“门槛下放着钥匙”的习惯。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即“仓促”还是“不仓促”。接着就要陈述理由,如答“不仓促”,可以先看结尾的情节与上文的关联,上文写顺子想回家,却又不能坦然面对,因而回家要悄悄地借黄昏作掩护,还要反锁家门,而结尾“顺子”走出家门,小说的情节比较完整;从形象上来看,顺子之前不敢面对家乡的人,到最后“走出家门”,也就暗示了人物的转变;从主题上来看,顺子的转变与村林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而村人依然保持着“门槛下放着钥匙”的习惯,这说明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这种淳朴的民风并没有因顺子之前的“行为
38、”而有所改变,而这信任也是使顺子有了转变的因素,彰显了小说的主题。如答“仓促”,就要点出这个结尾在情节上、形象上以及主旨表达上的未尽之处。【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1、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
39、(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方面去探究。阅读下面的
40、文言文,完成小题。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屩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熙宁三年,应举入京。适安石当国,首问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安石惊曰:“何为乃尔?吾与吕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安石召谓之曰:“惠卿云: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说不行。安石以佃不附己,不复咨以政。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党,士多讳变所从。安石卒,佃率诸生哭而祭之
41、,识者嘉其无向背。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知江宁府。甫至,祭安石墓。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别诬三人同谋。既皆讯服,一囚父以冤诉,通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狱已成,不可变。”佃为阅实,三人皆得生。迁吏部尚书,报聘于辽,归,半道闻辽主洪基丧,送伴者赴临而返,诮佃曰:“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佃徐应曰:“始意君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伴者不能答。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恕。每欲参用元祐人才,尤恶奔竞。佃曰:“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
42、饵辅养之,须其安平。”转左丞。御史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骤,请加镌抑,且欲更惩元祐余党。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遂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数月卒,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陆佃传,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B.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C.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D. 佃为徽宗言
43、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多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熙宁、太宗、康熙等。B. 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C.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D. 御史,文中指官名,汉以后,御史职衔多有变化,职责专司纠察弹劾。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佃为政务实。王安石掌权时向他咨询政事,他如实告知自己对新政的看法,王安石派人核查,核查人从中使坏,致使王安石疏远了他。B. 陆佃有情
44、有义。朝廷排斥王安石党徒,他却在王安石去世后带学生痛哭祭奠;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言辞激烈。C. 陆佃执法公正。他在江宁府任职时,有人杀兄害人,诬陷无辜的人,案件审讯已定,他力排众议,亲自核查案情,为百姓伸冤。D. 陆佃睿智善言。他出使辽国,回国途中遇辽主去世,辽国陪同的人返回吊唁,而讥讽他无礼,他给予辛辣回击,使辽国人无言以对。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衰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2)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答案】10. C 11. A 12. B 13. 国家遇到这样的丧事,汉家的使者却没有一点点吊唁的礼仪,这是为
45、什么呢? 当今天下的形势,就像人得了大病正要好转,应当用药食辅养,需要国家的安定和平。【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这段话是说“陆佃对徽宗说不应该追究,徽宗就下诏令申告,贴在朝堂上公布。进谗言的人因此诋毁陆佃,说:陆佃的名字在党籍中,不想让追究,正是害怕波及到自己罢了”,圈出句子中的名
46、词和代词,如“佃”“徽宗”“谗者”等,依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然后再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不宜”意思是“不应该”,句中说“不应该”做的是“穷治”,即“追究到底”,AB两项从“不宜”后断开,“不宜”的事情没有说清楚,故排除;“揭之朝堂”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应为“揭之(于)朝堂”,“朝堂”是后置状语,故应在“朝堂”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
47、,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年号如太宗等”错误,“太宗”是庙号。故选A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意思是“多次和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内容大多是关于王安石的,替王安石隐讳”,可见应是为王安石而与黄庭坚等人争辩。故选B项
48、。【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如是”,像这样,“是”,指示代词,这样,指代“辽主洪基丧”这件事情;“殊无”,完全没有,“殊”,是副词,很,极其;“仪”,礼仪;“何”,为什么。第二句中,“如”,像,好似;“向愈”,正要好转;“以”,介词,用;“药饵”,药食;“须”,需要。【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
49、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
50、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
51、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
52、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家境贫穷苦心读书,晚上没有灯,他就借着月光读书。他穿着草鞋从师学习,不远千里。路过金陵,跟从王安石学习。熙宁三年,应举来到京城。恰逢王安石当政,首先问他对新政的看法,陆佃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推行起来不能像最初的意愿那样,还给百姓增加了负担,像青苗法就是这样。”王安石惊异地说:“这是怎么回事?我和吕惠卿商议过,又听取了外界的意见。”陆佃说:“你喜欢听从善言,是古所未有的,然而外界都以为你拒绝纳谏。”王安
53、石笑着说:“我怎么会拒绝谏言?而是邪僻的说法太多,没有值得采纳的。”陆佃说:“这就是导致别人议论你的原因。”第二天,王安石召见他并对他说:“吕惠卿说:私人收债,也须鸡半猪。已经派李承之到淮南调查了。”不久李承之回来,欺骗说新法对于百姓有利,陆佃所说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王安石因为陆佃不依附自己,不再向他咨询政事。这时,变更前朝的法度,排斥王安石的同党,士人大多隐讳他们所跟从的人。王安石去世,陆佃率领他的学生痛哭并祭奠他,认识他的人赞扬他没有向背。升任吏部侍郎,因修撰神宗实录调往礼部。多次和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内容大多是关于王安石的,替王安石隐讳。黄庭坚说:“像你说的那样,大概就是佞史了。”陆佃
54、说:“如果都采用你的意见,难道不是成了谤书吗!”不久,知江宁府。刚到那里,就祭奠王安石墓。有个句容人和他嫂子私通杀害了哥哥,另外诬陷三个人同谋。已经都审讯定案,一个罪犯的父亲把冤情诉说,通判以下的人都说:“他是怕死罢了,官司已经定案,不能改变。”陆佃替他査阅真实情况,三个人都得以活了下来。升任吏部尚书,到辽国回访,回来,半路上听说辽主洪基去世,护送陪伴的人奔赴哀悼而返回辽国,讥讽陆佃说:“我国有这样哀痛的事,汉使一点也没有吊唁的礼仪,为何?”陆佃慢慢地回答说:“开始认为你会匍匐着哭上前来和我相见,我就会立刻行吊唁的礼仪;现在你安然像平常一样,我还吊唁什么?”陪伴的人不能回答。陆佃处理政事和曾布
55、相比,大多近于宽恕。常常想任用元祐时的人才,尤其痛恨钻营之徒。他曾说:“当今天下的形势,就像人得了大病正要好转,应当用药食辅养,需要国家的安定和平。转为左丞。御史认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快,请求加以降级,并且想进一步惩罚元祐余党。陆佃对徽宗说不应该追究,徽宗就下诏令申告,贴在朝堂上公布。进谗言的人因此诋毁陆佃,说:“陆佃的名字在党籍中,不想让追究,正是害怕波及到自己罢了。”于是他被罢为中大夫、知亳州,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一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4. 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6、 )A.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B. 明明是诗人不忍离开,却说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这是主客移位的手法。C. 诗歌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湖上亭与家人分别时的依恋难舍之情。D.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柳树枝头的黄莺鸣声悠悠,全诗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E. 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15.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
57、“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答案】14. AC 15.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
58、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错误,“好是春风湖上亭”中“春风”没有运用拟人修辞。C项,“表现了诗人在湖上亭与家人分别时的依恋难舍之情”错,这是诗人在搬家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故选AC两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这是针对炼字设题,考
59、生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来答题。这首诗作于诗人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了。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这情景叫人留恋。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义,所谓“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诗人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
60、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如本题中的“系”和“啼”,既符合事物的特点,又暗含了情意。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
61、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如本题中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氓中_,_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的句子是_,_。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依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赤壁赋中写在
62、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_,_。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写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夙兴夜寐 (4). 靡有朝矣 (5). 亦余心之所善兮 (6). 虽九死其犹未悔 (7).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8). 谣诼谓余以善淫 (9). 白露横江 (10). 水光接天 (11). 寄蜉蝣于天地 (12). 渺沧海之一粟。【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
63、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嗟”“鸠”“桑葚”“夙”“寐”“靡”“犹”“嫉”“蛾眉”“谣诼谓”“蜉蝣”“渺沧海”“粟”。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你巧舌如簧也无法把这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每次开晚会,我们总请程老师说笑话。程老师说笑话的确有本领,每次都说得大家笑个不停,他还是道貌岸然地说下去。新的问题是着急却没办法,跳脚而无抓手,试图创新苦于缺乏思路,于是“跟随战术”大行其道。而跟随,说白了就是抄袭照搬,亦步亦趋。老岳父正躺在自己的单人床上休养生息,床上铺着印花涤纶床罩,斯特雷格进来时,老头把披肩往上拉拉,盖好。上下三千余年,兴
64、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李白在高山景行中欣赏美景,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临瀑布,写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天姥,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巧舌如簧:舌头如弹簧一般,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句中用对了。“道貌岸然”含有装腔作势,表里不一,表面上正经严肃,实质上卑劣下流的意思。贬义。本句改为“一本正经”。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此处用对了。休养生息,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这里是不恰当的。光风霁月有三
65、个意思一是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二是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三是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本句是第二个意思。属于望文生义,高山景行,是形容指值得效仿的崇高德行,不是用来形容高山的。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B. 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C. 截至2017年12月底,在进入新一轮住房限购预备队的城市中,
66、仅有浙江的衢州和台州、广东的珠海跟进出台了相应的住房限购措施,且执行范围均为中心城区,尺度也较为宽松。D. 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不合事理,逻辑错误,“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变
67、成“使这些年轻人时刻都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意思正好表达反了。B项,“从观光型向休闲型”成分残缺,应为“从向转变”。D项,“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语序不当,应把“充分”放到“发挥”前面。故选C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
68、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_,_,_,_, , 。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求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敢于问一声“为什么”它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趋向真理从问题出发,对前人进行质疑探求出能够接受更多怀疑、更多考验的原则对已经决定了的、或者是常规的、多数人尊奉的东西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明确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故考生要运用
69、好横线前后的语境,然后再分析六个小句子,找出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代词、指示代词,最后采取排除的办法选出答案。本题中,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分析六个句子可以发现,只有是主谓句,有主语,其他五个句子都没有主语,而中的主语是代词“它”,这就说明前一句中应该有指代的内容,因为其他五个句子没有主语,故中指代的内容应是横线前面的“怀疑精神”,这就确定应放在句首,排除A、B两项;说“它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中“从问题出发”与其“提出问题”相连,且与的衔接缺乏过渡,排除C项,故选D项。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近日,第三季“中国达人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汇报
70、演出的首场录制,其中“魔音组合”因为此前排练时受伤,医生本不让他们参加这次演出,但他们依然坚持带着重伤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展示力量与美的高难度的表演。“魔音组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在场不少观众肃然起敬,但主持人崔永元在现场点评时却认为,“重伤之下高难度表演,有点残忍”。你对“魔音组合”的这次演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答案】生命不是梦想的垫脚石“魔音组合”,因其带着重伤坚持为观众献上一场展示力量与美的表演而受到了不少观众的称赞,但我对此却不敢苟同。崔永元的“有点残忍”的点评才让我从人们普遍的近乎冷漠中体会到一种人
71、性的温暖。的确,于我而言,“魔音组合”的做法与其说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倒不如称其为对生命的漠然,甚至践踏。据“魔音组合”事后坦言,此次带伤表演对他们的身体损伤是极大的。我就难以理解了,他们既然深知其举必遗后患,为何仍义无反顾呢?难道此场演出如同嵇康临刑前的“广陵绝唱”一般,是他们艺术梦想的关山之作?这自然是荒谬的。人们期望看到的是他们更加精妙绝伦的作品,而绝非是带着伤痛进行表演。不仅他们自己遭受痛苦,观众必然也为之心痛。艺术需要的是美的震撼,而绝非伤痛的怜悯。而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四年前鸟巢赛场上因伤退赛的刘翔,我由衷地对他的退赛表示钦佩与理解。倘若刘翔当时坚持参赛,不但会因成绩差令国人失望,更
72、会使他的脚伤雪上加霜,今日的“飞人归来”又从何说起?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是不容挥霍的,因为它们决非梦想的垫脚石。我们宁愿看到一个在场下欢呼微笑的刘翔,也决不愿意看到一个在赛场上艰难前行的“折翼飞人”。实现梦想的途径千万种,但其中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造就成功。同样是“中国达人秀”中的参赛选手断臂钢琴师刘伟则与“魔音组合”相反,他在追求梦想的同时,让生命绽放出了最华丽的光彩,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他用双脚奏出生命的乐章。一串串音符,也是他追寻梦想的轨迹,正因为此,他才在2011年感动了中国。他并没有用生命作为梦想的垫脚石,但他的生命也在追梦的途中得以升华。他的确做到了,而且他活得比任何人都精彩。所以,“
73、魔音组合”的因赛伤身的做法至少从尊重生命这一层面讲是不值得肯定的。正如诸葛亮因“事必躬亲”而心力交瘁以致早亡,给我们的警示一样:即使执着追求梦想,也不能置生命于不顾。【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事件,即“魔音组合”带伤演出,二是人们的看法,“魔音组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在场不少观众肃然起敬”,“但主持人崔永元在现场点评时却认为,重伤之下高难度表演,有点残忍”;材料也给出了明确的任务,“你对魔音组合的这次演出有什么看法”,这是要考生针对“魔音组合”此次带伤演出这一事件来谈自己的看法,而非针对“魔音组合”的成功演出的看法。就“
74、魔音组合”带伤演出这一事件,考生可以赞同他们,也可以不赞同他们,还可以辩证的看待他们,这些均属切合题旨。如赞同,可以肯定他们执着的精神、敬业的态度、坚持的勇气,如反对,可以指出做事要适度、量力而行。题干没有给出文体上的限制,但考生在行文时一定要做到文体清晰,如写议论文,一定要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思路清晰,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参考如下:赞同者:追求梦想永不止息;有一种美丽叫做执著;只为那瞬时闪耀;生命是坚持的力量;伤重下的坚忍;不放弃、不抛
75、弃不赞同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且慢,魔音组合;危险的执著;带伤演出,不可;奉献一次,青山何在;热爱生命便是最好的演出辩证的看待:执著中多一点保护;追求不必急于一时;权衡利弊,以待来日【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