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2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基础知识梳理】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2.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1)性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内容:“公田”: 上为贵族所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私田”: 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瓦解:春秋时期原因:a.根本原因:
2、生产力的发展的发展。b.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税制改革。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4)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5)井田制瓦解影响:推动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问题一】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1)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庭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用于君主私人开支。地主私有土地:由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地主土地的来源:赏赐、买卖和兼并。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他一家人自己耕种。
3、(2)土地兼并及其影响:土地兼并的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均田制P8页;时间、含义、(前提、实质)影响。【问题二】直接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危害?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有哪些?结果如何?为什么?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他
4、们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3)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式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4)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产生了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2)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3)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4.租佃关系的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
5、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问题三】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问题四】结合第一、二课内容,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体系【归纳点拨】1、土地兼并问题(1)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其他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入土地兼并。(2)影响:消极影响: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社会
6、后期,土地兼并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积极影响: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3)认识: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故无法解决该问题。2、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1)明清以前: 地主佃户(部曲)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2)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依附关系减弱 影响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身份
7、更加自由,有利于 雇佣关系的出现,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租佃农民与雇工的主要不同点:一是佃户与田主带有一定的主仆关系,而雇工与雇主基本上是平等的;二是佃农在法律上与地主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雇工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这种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合作探究:材料一:天子细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
8、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材料四: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9、,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汉书 食货志3、据材料四说明汉朝出现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五: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4、材料五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和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材料六: 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均田令,规定:诸田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
10、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5、概括说明材料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状况及其目的,并说明该土地制度与材料四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探究答案(1)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予以肯定。(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原因;生活负担重,自然灾害,封建剥削重,高利贷盘剥。(3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式经营。(5)状况:北魏实行,隋唐初继续实施。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兵役。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均田制,但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