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本 章 归 纳 整 合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知识网络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要点归纳1归纳和类比都是合情推理,前者是由特殊到一般,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后者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但二者都能由已知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为真,有待进一步证明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中证明的基本推理形式也是公理化体系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另一方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3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
2、证明方法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证法的一种方法是反证法,反证法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4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证明时,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它的第一步(归纳奠基)nn0时结论成立第二步(归纳递推)假设nk时,结论成立,推得nk1时结论也成立数学归纳法原理建立在归纳公理的基础上,它可用有限的步骤(两步)证明出无限的命题成立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5归纳、猜想、证明探索性命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
3、,此类问题未给出问题结论,需要由特殊情况入手,猜想、证明一般结论的问题称为探求规律性问题,它的解题思想是:从给出的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专题一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常用的合情推理,两种推理的结论“合情”但不一定“合理”,其正确性都有待严格证明尽管如此,合情推理在探索新知识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合情推理时,要认识到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证明是相互联系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先从观察入手,发现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然后用归纳、类比的方法进行探索、猜想,最后用逻辑推
4、理方法进行验证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例1】如图所示,由正整数排成的三角形数表,第n行首尾两数均为n,记第n(n1)行第2个数为f(n),根据数表中上下两行的数据关系可以得到递推关系_,并通过有关求解可以得到通项f(n)_.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解析 由数表知 f(3)比 f(2)多 2,f(4)比 f(3)多 3,f(5)比 f(4)多 4归纳得 f(n)比 f(n1)多 n1,故得递推关系:f(n)f(n1)n1,即 f(n)f(n1)n1.f(3)f(2)2,f(4)f(3)3,f(n)f(n1)n1.上述式子相加得 f(n)f(2)23(n1),
5、f(n)112(n1)1nn12n2n22.答案 f(n)f(n1)n1(n1)n2n22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例2】自然数按下表的规律排列则上起第2 007行,左起第2 008列的数为()A2 0072B2 0082C2 0062 007D2 0072 008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解析 经观察可得这个自然数表的排列特点:第一列的每个数都是完全平方数,并且恰好等于它所在行数的平方,即第n行的第1个数为n2;第一行第n个数为(n1)21;第n行从第1个数至第n个数依次递减1;第n列从第1个数至第n个数依次递增1.故上起第2 007行,左起第2 008列的
6、数,应是第2 008列的第2 007个数,即为(2 0081)212 0062 0072 008.答案 D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例 3】一直线与ABC 的边 AB,AC 分别相交于 E,F,则SAEFSABCAE AFAB AC.将平面上的三角形与空间中的三棱锥进行类比,试推理三棱锥的性质,并给出证明解 在三棱锥 S-ABC 中,平面 与侧棱 SA,SB,SC 分别相交于 D,E,F.则VSDEFVSABCSDSESFSASBSC.证明如下: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设BSC,SA 和平面 SBC 所成的角为.则 VS-DEF 13 SDsin S SEF
7、 16 SDsin SESFsin 16SDSESFsin sin,同理,VS-ABC16SASBSCsin sin,VS-DEFVSABCSDSESFSASBSC.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专题二 直接证明由近三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直接证明的考查中,各种题型均有体现,尤其是解答题,几年来一直是考查证明方法的热点与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维方式如果从解题的切入点的角度细分,直接证明方法可具体分为:比较法、代换法、放缩法、判别式法、构造函数法等,应用综合法证明问题时,必须首先想到从哪里开始起步,分析法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种困难,
8、在实际证明问题时,应当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例 4】已知 a0,求证:a21a2 2a1a2.证明 要证a21a2 2a1a2,只需证a21a22a1a 2.a0,故只需证a21a22 2a1a 2 2,即 a21a24 a21a24a22 1a22 2 a1a 2,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从而只需证 2 a21a2 2 a1a,只要证 4a21a2 2a221a2,即 a2 1a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例5】如图,在四面体B-ACD中,CBCD,ADBD,且E,F
9、分别是AB,BD的中点,求证:(1)直线EF平面ACD;(2)平面EFC平面BCD.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证明(1)要证直线EF平面ACD,只需证EFAD且EF平面ACD.因为E,F分别是AB,BD的中点,所以EF是ABD的中位线,所以EFAD,所以直线EF平面ACD.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2)要证平面 EFC平面 BCD,只需证 BD平面 EFC,只需证 EFBD,CFBD,CFEFF.因为EFAD,ADBD,所以 EFBD.又因为 CBCD,F 为 BD 的中点,所以 CFBD.所以平面 EFC平面 BCD.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10、建专题三 反证法如果一个命题的结论难以直接证明时,可以考虑反证法通过反设已知条件,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矛盾,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反证法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在不等式和立体几何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在高考题中也经常体现,它所反映出的“正难则反”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反证法主要证明:否定性、唯一性命题;至多、至少型问题;几何问题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例6】如图所示,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1)若平面ABCD平面DCEF,求直线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正弦值;(2)用反证法证明:直线ME与BN是两条异面直线专 题
11、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图(1)(1)解 法一 如图(1)所示,取 CD 的中点 G,连接 MG,NG,设正方形 ABCD,DCEF 的边长为 2,则 MGCD,MG2,NG 2,平面 ABCD平面 DCEF,MG平面 DCEF,MNG 是 MN 与平面 DCEF 所成的角MN 6,sinMNG 63,直线 MN 与平面 DC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3.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图(2)法二 设正方形 ABCD,DCEF 的边长为 2,以 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射线 DC,DF,DA 为 x,y,z 轴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2)所示则 M(1,0,2),
12、N(0,1,0),MN(1,1,2)又DA(0,0,2)为平面 DCEF 的法向量,cosMN,DA MN DA|MN|DA|63,MN 与平面 DC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cosMN,DA|63.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2)证明 假设直线ME与BN共面,则AB平面MBEN,且平面MBEN与平面DCEF交于EN,两正方形不共面,AB平面DCEF.又ABCD,所以AB平面DCEF,而EN为平面MBEN与平面DCEF的交线,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ABEN.又ABCDEF,ENEF,这与ENEFE矛盾,故假设不成立ME与BN不共面,即它们是异面直线专 题 归
13、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专题四 数学归纳法1数学归纳法事实上是一种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成立;在证明递推步骤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必须进行恒等变换2探索性命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此类问题未给出问题的结论,需要由特殊情况入手,猜想、证明一般结论,它的解题思路是:从给出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例 7】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已知对任意的 nN*,点(n,Sn)均在函数 ybxr(b0 且 b1,b,r
14、 均为常数)的图象上(1)求 r 的值;(2)当 b2 时,记 bn2(log2an1)(nN*),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证明:对任意的 nN*,不等式b11b1 b21b2 bn1bn n1成立(1)解 由题意:Snbnr,当 n2 时,Sn1bn1r,所以 anSnSn1bn1(b1),由于 b0 且 b1,所以 n2 时,an是以 b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又 a1br,a2b(b1),a2a1b,即bb1br b,解得 r1.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2)证明 当 b2 时,由(1)知 an2n1,因此 bn2n(nN*),所证不等式为212 414 2n12n n1.当 n1 时,左式32,右式 2.左式右式,所以结论成立假设 nk(kN*)时结论成立,即212 414 2k12k k1,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则当 nk1 时,212 414 2k12k 2k32k1 k1 2k32k1 2k32 k1.要证当 nk1 时结论成立,只需证 2k32 k1 k2成立,只需证:4k212k94k212k8 成立,显然成立,当 nk1 时,212 414 2k12k 2k32k1 k11成立,综合可知不等式b11b1 b21b2 bn1bn n1成立专 题 归 纳解 读 高 考网 络 构 建单击此处进入 解读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