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376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如图考古发现是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观察图片可知,图中的石斧、骨耒属于打磨工具。根据所学知识,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陶器、磨制石器,并已经学会钻孔技术,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铁制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石斧和骨耒的出现

2、和使用不能作为进入青铜、铁器时代的佐证,故CD选项错误。2. 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表明青铜铸造A. 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B. 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C. 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D. 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的手工业的时间是商人的,而商代只有官营手工业,其特点是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不会到市场流通,故B项正确,排除ACD。3.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反映了分封制A. 使亲贵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B.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C. 构架了国家垂直管理地

3、方形式D. 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看出,分封的诸侯都是周天子本族的子弟,这反映出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原则是宗法血缘关系,故D正确;同等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并不是强调分封制的影响,故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当时没有垂直管理地方,排除C。4. 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

4、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三族的始祖将祖先来源汇聚在黄帝为始祖的系统之下,并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体现了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选项A正确;宗族观念强调血缘关系,但是夏商周三族并不是同一宗族,因此B排除;材料仅仅提及夏商周三族,不能得出各族公认的结论,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5.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积极意义在于A. 承认土地私有B. 打击旧的贵族C. 革除陈规陋习D. 强化社会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

5、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ACD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6. 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B. 孔子主张“仁”与“礼”,“礼”是其思想的核心C.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以自苦为极”D.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以自苦

6、为极”,生活清苦,故选C;墨子主张“节葬”、“节用”,排除A;“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排除B;荀子主张“天行有常”,排除D。7.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 沿用分封制B. 推广郡县制C. 采用郡国并行制D. 建立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管理,在地方上推广郡县制,B项符合题意;秦朝废除了分封制,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省制始于元代,ACD三项不符合题意。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7、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 西周卿大夫B. 秦朝御史大夫C. 明朝锦衣卫D. 宋代参知政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自秦朝的御史大夫开始,较早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B选项正确;西周的卿大夫是世袭的,国家没有对其权力运行给予有效制约,A选项错误;明朝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宋代参知政事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CD两项不符合题意。9. 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 实现了改朝换代B.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C. 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D. 推动社会转

8、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楚汉之争时由于刘邦善于用人并且深得民心最后取胜,因此汉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B正确;实现了改朝换代不适用于楚汉之争,A错误;刘邦取胜后同样转变为封建统治阶级,未改变社会阶级力量对比,C错误;秦汉时期都实行封建统治,未发生社会转型,D错误。故选B。10. 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系西域诸国夹击匈奴,武帝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凿空”之行带来的客观经济结果是A. 丝绸之路B. 长城西延C. 匈奴被灭D. 盐铁官营【答案】A【解析】【详解】张骞“凿空”西域沟通了中原王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

9、定了基础,故选A;长城西延与史实不符,且不属于经济结果,排除B;匈奴被灭也不属于经济结果,排除C;盐铁官营是国内经济措施,和张骞“凿空”西域无关,排除D。故选A。11. 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废井田,开阡陌”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插手并经营商贸的经济措施,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无关,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2

10、.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 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B. 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C. 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彰显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精神自由、富于智慧的时代精神的文化成就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文学,C项正确;京剧艺术形成于清代,A项错误;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是宋元时期的文化特色,B项错误;着眼民风世情,反

11、纲常之道的小说是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D项错误。13. 东晋孙绰(chu)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 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 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 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 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里面吸收儒家思想的“光宗耀祖”、“忠孝和顺”等观念,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地位相对稳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佛教、道教思想的发展与儒学的关系,不是在强调儒学独尊的局面,A选项不符合题意;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材料信息无关

12、,佛道挑战儒学正统与材料分析的佛教道教吸收儒家主张不符,CD两选项错误。14.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是A. 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C.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 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体制之下,皇帝颁布的诏令也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这说明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B正确,C排除;A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15. 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

13、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A. 租调制B. 两税法C. 租庸调制D. 均田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唐代”、“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以资产为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故选B;组调制和租庸调制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C;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不是赋税制度,排除D。故选B。16.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 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 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D.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B【解析】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

14、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册封制度的确立”;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通婚的情况,故C项错误;通过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故D项错误。17. 下列选项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相关的是A. “举孝廉,父别居”B. “世胃摄高位,英俊沉下僚”C.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 “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胃摄高位,英俊沉下僚”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B项正确;“举孝廉,父别居”讽刺的是东汉时期

15、的察举制,A项错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描绘的是隋唐时期开始推行的科举制,C项不符合题意;“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D项错误。18. 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成长的市民阶层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政治上设置了繁琐的行政机构层级,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出现,而且到南宋

16、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所以这一时期是两宋时期,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ABD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19.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A. 宣政院B. 澎湖巡检司C. 行中书省D. 奴儿干都司【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的主要制度是行省制,C正确;A管辖的是西藏地区,排除;B管辖的是台湾及琉球地区,排除;D是在明朝时期设置的,排除。故选C。20. 宋代科技发明成果突出,其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A. 活字印刷术B. 火药C. 造纸术D. 指南针【答案】D

17、【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人类迎来了大航海时代,D正确;AC主要应用在文化领域,排除;火药主要应用在军事领域,B排除。故选D。21. 宋朝时期,政府在商业管理上出现两种模式,一曰“买扑”,一曰“钞引。“买扑”类似于后世的招标承包制。在暴利性的盐业出现“钞引”,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换取凭证,拿凭证到指定机构支取食盐,再到指定地点销售。材料表明宋代A. 放弃了传统盐铁专卖政策B. 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C. 民间商人已处于主导地位D. 官商勾结现象日益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钞引”,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换取凭证,拿凭证到指定机构支取食盐,再

18、到指定地点销售。“盐铁官营”从汉武帝就开始成为政府专卖,到宋朝时候,“钞引”表明打破政府专营食盐政策,故选B;A“放弃了”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体现商人可以凭“钞引”到指定地点售盐,但是不能体现民间商人处于主导地位,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2.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坚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A. 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B. 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C.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D.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答案】A【解析】【详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指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

19、,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采取多种措施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属于民族矛盾,北宋统治者没有在民族矛盾问题上采取“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措施,排除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D不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排除。23.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A. 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 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C. 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D.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

20、功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和体现,这些思想促使传统儒学进入了反思和批判阶段,故选B;明末清楚中国尚未出现新兴资产阶级,排除A;这些思想虽然与正统思想相叛离,但并没有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更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CD。故选B。24. 据学者统计,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导致他工作如此之多的原因是A. 宰相制度的废除B. 蒙古军队的南下C. 宦官专权的出现D. 军机大臣的失职【答案】A【

21、解析】【详解】材料是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导致皇帝政务缠身现象的描述,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C排除;军机大臣是在清朝雍正后出现的,D排除。故选A。25. 下表是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A. 东北B. 台湾C. 西藏D. 新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时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

22、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26.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的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江南烟户业田多,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说明当时A. 工商业者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B. 市民阶层人口的增加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D. 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答案】B【解析】【详解】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增加,根据“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可知,城市、市镇人口占比较大,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市民阶层数量在增加,B正确

23、;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人口是社会主要阶层,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雇佣关系之类现象,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结论,排除C;题干未对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对比,排除D。27. 下列主张体现了陆王心学思想的是A.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 “存天理,灭人欲。”C. “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强调生而有“良知”,C选项符合题意;“不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24、矣”是黄宗羲的观点,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28.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A. 张骞通西域B. 鉴真东渡C. 郑和下西洋D. 戚继光抗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C选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凿空陆上丝绸之路,A选项错误;鉴真东渡没有大规模的舰队,B选项错误;戚继光抗倭属于打击侵略,与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活动不同,D选项错误。29. 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

25、改行“官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这反映了明代A. 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B. 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C. 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D. 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景德镇的民窑数量、规模不断发展,逐渐大于官窑,并代替官窑为政府烧造瓷器,反映了明代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官窑产品并不面向市场,B项错误;“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30.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从三公到三省、二府、中书、内阁、军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汉武帝时初设

26、三公九卿制度B. 唐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尚书省C. 北宋中央设枢密院专掌财政D. 清雍正设军机处受皇帝直接监督【答案】D【解析】【详解】中枢机构的变化体现了皇权的上升,清朝军机处受到皇帝直接监管体现了这一趋势,选项D正确;三公九卿制度初设于秦朝,排除A;唐朝三省运行机制是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然后尚书省执行,由此可见选项B排除;枢密院负责军事,排除C。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

27、,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

28、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历史背景。【答案】(1)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期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多。(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解析】【详解】(1)不同:根据“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根据“汉武帝时,商贾

29、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得出汉武帝时期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多。(2)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汉武帝时期:结合所学可得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32.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

30、部分)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材料二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肤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

31、的作用。【答案】(1)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更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2)措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宋朝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定程度上改变重农抑商思想观;推动社会的尚学风气等。【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中提供的相关数据可知,由唐朝到五代、两宋,“进士出身”的宰相逐步增多,宰相入仕途径更多样化;从各

32、种出身的比例来看,唐朝时期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了两宋时期以科举选拔为主。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宰相入仕途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科举制的发展和世家大族的衰落。(2)措施:根据材料二中“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可知,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根据“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可知,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作用:根据材料二中“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基础、考试制度、官员素质、国家管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宋朝崇文抑武局面形成,一定程度上改变重农抑商思想观,推动社会的尚学风气等。- 1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