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225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出一个书香中国李泓冰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已不可避免。不过,若是在这个盛夏光顾上海书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长队购买入场券的读者,且大部分是年轻的面庞,不但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可以稍缓,也颇能体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这几天的上海,是最为全国读者、出版社、作家瞩目的地方。书展的成功,也向我们发出疑问:读书人的节日,能否可持续发展?阅读能否不仅仅

2、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相约,更成为润物无声的日常习惯?比如,可否让传统的书店不那么急吼吼地退出历史舞台?尽管网上购书已成常态,但读者仍然需要阅读的氛围。在网络时代,如果还固守着当年新华书店的站柜卖书方式,书店的没落可想而知。而上海书展每天数十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对话、签售,网上信息的充分发布,全场提供免费Wi-Fi,读者呼朋引类相约而来,既是阅读与购书的场所,也有了解作家、见识明星的机缘,还可以拿到小纪念品,或者只是一场以书为媒的社交、约会正像上海书展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读书,本来就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2011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3

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8本,而韩国人11本、法国人20本、以色列人64本重视教育的中国家庭,原来竟鲜有读书人吗?除了教科书,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没了阅读习惯吗?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开卷与否,兹事体大!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

4、如果有出了家门抬眼就能看到的社区图书馆,有在地铁站台相约时可以兜兜转转的人文书店,有班级里的图书角、学校里的阅览室,也有像年复一年的上海书展那样,成为这座城市读书人的节日,公众就有机缘体会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体验思考的尊严,享受与智者对话的快乐。这也让我们温暖:未必是“大雅久不作”,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无书使人俗,没有书香的城市更会显得伧俗无礼。一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也散发了令人欣慰的信息:书事可为,阅读可期,民气可用,它作为公共服务的一种,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选自人

5、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书香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让学生跳出题海,拒绝应试,通过好好读书来增强创新的欲望与能力,远离本能的冲动,扎实地提高理性表达能力。B.让官员从应酬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好好读书,杜绝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发生,以增强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C.营造阅读的氛围,使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签售等,让读书成为人们社交、约会的桥梁,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D.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的氛围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充满文化内涵,进而高雅起来。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网络尤其是微博,使阅读与写作受到冲击。在

6、此背景下,上海书展让人们在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中看到了希望。B.文章通过论述官员、学生不读书,社会没有读书风气的后果,指明了不读书的危害,从反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C.作者希望读书人的节日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阅读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D.我国公民的阅读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每年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也只有8本。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它有可能使阅读与写作出现碎片化现象,但传统的阅读不会退出历史舞台。B.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是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

7、丝丝缕缕地厘清。C.在网络时代,读书仍然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读书能够使人变得高贵、聪明,意义十分重大。D.这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但是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江 南 雨 巷董滇宁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

8、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

9、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

10、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

11、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B.作者以时间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C.文章第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D.文章第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

12、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5.文中第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6.第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

13、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

14、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

15、,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

16、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

17、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

18、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A.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B.“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

19、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D.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B.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C.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

20、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D.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9.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

2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行道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

22、:“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注】戏:同“麾” 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B.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

23、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C.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D.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B.布衣:麻布衣服。因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所以布衣常借指平民。C.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

24、信,不去就职。D.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在固定地方出售货物为商,行走贩卖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王答应了萧何的举荐和请求,建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既反映了萧何的慧眼识才、唯才是举,也表现了汉王的善纳忠言。B.韩信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家境贫寒,又不劳作,不能推荐做官,且不会做生意,经常在别人家里蹭饭吃,别人很厌恶他。C.滕公认为韩信很有才能,没有杀他,反而高兴地把他引荐给汉王,于是韩信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但汉王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出奇之处。D.项梁起兵,韩信从军,项梁失败后,韩信又从项羽,不被重用。汉王进驻西蜀,韩信又

25、投奔汉王,行军至南郑时,仍不受重用,就逃走了。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5分) (2)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红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的前辈的诗作,表明梅花高洁

26、,古今同赞。B.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C.“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15.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思与学的看法的句子是:“ , 。” (2)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3

27、)苏轼赤壁赋中,极言生命短暂渺小的句子是:“ , 。”第卷 (表达题 共80分)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当年在北大,上辜鸿铭先生的课,听他臧否当世人物是一大享受。上课之际,讲到得意处,一把年纪的他也会忘形,轻则一展歌喉唱段小曲,重则从怀里掏出几颗花生米大嚼,其形象让人 。老辜素来以 闻名,骂起人来常常令人捧腹。袁世凯称帝时,他正上课,站在讲台上,接二连三地从第一分钟骂到最后一分钟,学生在下面拼命鼓掌助兴,下课之后这些骂语犹能 。在北大,( )。那些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君子”,在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辜鸿铭眼里更是 。他批评胡适干什么不吆喝什么,认为他的英语是

28、美国中下层的英语,说:“古代哲学以希腊为主,近代哲学以德国为主,胡适既懂拉丁文,又会德文,教哲学岂不是骗小孩子?”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古代哲学以希腊为主,近代哲学以德国为主,胡适不但不懂拉丁文,而且不会德文,教哲学岂不是没骗小孩子?B.古代哲学以希腊为主,近代哲学以德国为主,胡适既不懂拉丁文,又不会德文,教哲学不是骗小孩子。C.古代哲学以希腊为主,近代哲学以德国为主,胡适虽然不懂拉丁文,但是会德文,教哲学岂不是骗小孩子?D.古代哲学以希腊为主,近代哲学以德国为主,胡适不懂拉丁文,又不会德文,教哲学岂不是骗小孩子?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29、,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没有几个人在辜鸿铭的法眼里B.能入辜鸿铭法眼的人没有几个C.辜鸿铭的法眼里没有几个人D.没有几个能进入辜鸿铭法眼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忍俊不禁 铁齿铜牙 绕梁三日 不屑一顾B.前仰后合 咬牙切齿 余音不绝 视若无睹C.忍俊不禁 咬牙切齿 绕梁三日 视若无睹D.前仰后合 铁齿铜牙 余音不绝 不屑一顾2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

30、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词语: 修改: 词语: 修改: 词语: 修改: 词语: 修改: 词语: 修改: 21.下面是某校“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朱子思想、作品讲座校本课程敬师礼、成人礼诗文诵读竞赛参观遗迹教师学生书画展示朱子文化进校园 四、 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富裕的岛国,名叫瑙鲁。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鸟粪资源。靠输出鸟粪,瑙鲁人赚得大量外汇。人们无需工作,一切费用皆由政府包干,而且每人每年还享受政府发放的35万美元的零用

31、钱。靠着鸟粪,瑙鲁人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那里的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人数居全世界之最,有37%的人罹患糖尿病,为全球最高。全国只有1.3%的人活到60岁。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 A (文中并未说要拒绝应试)2、 D (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3、B (说法太绝对,原文“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4、B (作者采用的不是以时间为序,是移步换景的方法。)5、悲: 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

32、惫)(2分)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2分)喜: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6、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1分)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2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3分)7、C (A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B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D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

33、”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8、B (“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9. 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10、 C 11、 D(商贾:古代称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在固定地方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12、 B(“贫无行”指没有善行,不是“不劳作”)13、 翻译:(1) 难道大王不想一统天下了?为何要杀有

34、才之士!(2) 我当然要向东挺进,雄霸天下,怎能在此地郁郁而终?14、 A(诗人引述典故的目的不在表明梅花高洁,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15、 拟人,如“怕愁贪睡”四个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16、(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7、D解析:画线句“胡适既懂拉丁文,又会德文”与后面“教哲学岂不是骗小孩子”语义前后矛盾。A、

35、B项否定不当;C项犯了和画线句一样的错误。故选D项。18、B解析:D项本身成分残缺,应为“几个人”,另外也不能说“进入法眼”;B项能与下文衔接,正确;A、C项表述不恰当19、A解析: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应选“忍俊不禁”。铁齿铜牙:比喻能言善辩。咬牙切齿:由于极端愤怒或忍住极大的痛苦而咬紧牙齿。根据语境应选“铁齿铜牙”。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不绝如缕: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不合语境。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视若无睹: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应选“不屑一顾”。20、“府上”寒舍 “令尊”家父 “抛砖引玉”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或删掉) 务必 将其删掉 恭候等候。21、示例:“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由师生共同参加。教师开设朱子思想、作品讲座,开发校本课程;(2分)学生行敬师礼、成人礼,开展诗文诵读竞赛活动;(2分)师生共同参观遗迹,参与书画展示。(2分)22、分析(略)立意提示:(1)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人类退化;(2)充满奋斗的人生才最有意义;(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不要做“大包干”的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