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045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0.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2页
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6-1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专题强化突破篇第 六 单 元 生物与环境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知识体系自建核心考点整合【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知识体系自建前挂后连 拓广成面成功之路 始于足下思考答案 思考一:增长率是新增加数量与原种群数量的比例,只是一个比值。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在种群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增长率虽然不变,但增长速率却很大。思考二:不是,垂直结构是描述群落的特征,是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分层现象和种群的空间结构无关。思考三:黑光灯诱捕法,逐个计数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法等。思考四:前者主要指同一地段上不同生物的分层现

2、象,后者主要指在不同地段上由于环境差异造成的不同生物的分布不同。思考五:不能取平均值,丰富度指物种数目多少,要对不同样本所得到的物种数进行不重复累加。具体到某个物种种群密度调查时才用取平均值计算。思考六:二者属于演替;前者是人为或非人为干预下的逆向演替,后者是人为干预下的正向演替。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的原因是_。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_。“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_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_加剧,_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出生率与死亡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

3、候适宜、没有敌害年龄组成种群密度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空间条件种内斗争天敌数量迁入率和迁出率4环境容纳量是指_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_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5在自然界中,_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6在群落中,各个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 多 数 群 落 都 具 有 明 显 的 分 层 现 象,植 物 的 分 层 现 象 主 要 与_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_有关。在水平方向上,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_分布。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气候、食物、天敌

4、、传染病生物种群光照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镶嵌7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_。8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_的方向发展。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进行。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核心考点整合洞察考情 微析考点考点 1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线|考|情【样题 1】(2019全国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5、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解析 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 项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 项正确;由曲线可知,a 组中细菌甲在 23 h 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

6、充裕的,C 项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 a、c 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可出现“J”型增长阶段,D 项错误。答案 D【样题 2】(2019全国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型,且种群数量为_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

7、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 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 “S”a/2减小不变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a(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 a/2(即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该种菌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 K 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 K 值也减小。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

8、接种量无关,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高|考|必|备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2调查种群密度的 2 种估算法(1)适用条件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2)样方法误差归纳未做到“随机”取样。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3)标志重

9、捕法误差分析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图示(2)K 值与 K/2 值的分析与应用K 值与 K/2 值的分析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 K 值,只不过是超过 K 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 K 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K 值与 K/2 值的应用考|向|微|练考向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年龄

10、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4)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提示: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会降低出生率。提示:在“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 K/2 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5)“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增长曲线。()(6)种群增长率下降,其增长速率必然一同下降。()(7)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密度也增加。()提示: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并不等同于“J”型增长曲线。提示:人口增长率指每年新增加人口与上一年人口数的比例,增长

11、速率是单位时间(年)增加的人口数。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通过计划生育使增长率降低,但增长速度仍较快,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大,所以国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提示: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2(2019郑州质检)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解析 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会影响出

12、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故图中分别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 项错误、C 项正确;春节前后,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B 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 项错误。答案 C3(2019福建联盟校联考)图中“*”表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推测该地区未来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B因幼龄人口过少,故该地区的女性多于男性C该地区 014 岁人口的比重约为 23%D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该地区的年龄组成可能会变为增长型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地区

13、014 岁人口的比重约为 23%,156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 30%,65 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为 47%,故该地区人口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推测未来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A、C 两项正确;该地区幼龄人口过少,并不能反映出该地区的性别比例,故不能推测出该地区女性多于男性,B 项错误;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幼龄人口增多,该地区的年龄组成可能会变为增长型,D 项正确。答案 B4(2019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解析 种群数量在 K

14、/2 时增长最快,A 项正确;环境容纳量(K)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 K 值一般不同,B项错误;K 值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C 项正确;种群数量高于 K 时便下降,低于 K 时便上升,K 值(环境容纳量)就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 项正确。答案 B5(2019山西五校联考)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 7005 500 米的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研究人员对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藏羚羊的种群

15、密度时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是估计值B甲、丙两个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C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然状态下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D藏羚羊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 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是估计值;从图示结果可知,甲、丙两个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然状态下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藏羚羊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 D6(2019贵阳监测)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

16、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 1 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 NtN0t,其中 为1.5 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个体数D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 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说明在此时间段内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 项错误;在此时间段内的种群增长率为1.5%,故 值为(11.5%),B 项错误;田鼠种群数量根据N总数N第一次捕捉个体数N第二次

17、捕捉个体数N第二次捕捉中含标志的个体数进行计算,C 项正确;防治鼠害应在 K/2 之前进行(越早越好),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田鼠种群数量可能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了,D 项错误。答案 C7(2019东北三校联考一)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如图 A、B 两条曲线(X0),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种群增长率(Nt2Nt1)/Nt110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若曲线 A 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 X1,则该种群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 2 倍B若曲线 B 为出生率,曲线 A 为死亡率,则交点对应的年龄组成类型一定为稳定型C若曲

18、线 B 表示的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则 X 一定大于零D若曲线 B 是增长速率,且 X0,则该种群一定未达到 K 值解析 若曲线 A 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 X1,即(Nt2Nt1)/Nt11,Nt22Nt1,则第二年末为第一年末的 2 倍,是第一年初的 4 倍;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不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若曲线 B 为出生率,曲线 A 为死亡率,交点为出生率死亡率的时刻,只能说明种群数量暂时不变,年龄组成是预测将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根据图示出生率仍在下降,死亡率不变,对应的年龄组成应为衰退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能容纳某生物的最大数量为

19、K 值,到达 K 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即种群增长率为 0,故若曲线 B 表示的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则 X 一定大于零;在自然状态下,若曲线 B 是增长速率,且 X0,在第 6 年左右,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则该种群达到 K 值。答案 C考向二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应用8(2019江苏高考)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 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 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 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 a 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解析 由于是通气培养,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数量增长较快;如果大量细

20、菌污染 a 批次,由于细菌是原核生物,繁殖速率较快,检测结果中的细胞密度应该包含酵母菌和细菌的密度,密度应该增加更快,与 a 批次细胞密度在 t1时增加速率较慢不符,A 项错误;由于培养条件相同,而 b 批次在 t1时增长速率较快,可能是接种量较高,酵母菌更快进入对数期,B 项正确;由于题目已经明确是通气培养,而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故该培养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多的乙醇,C 项错误;t2时 a 批次酵母菌刚进入稳定期,而 b 批次在 t2之前已经进入稳定期,消耗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所以 b 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更少,D 项错误。答案 B9(2019长沙联考)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

2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 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 K 值为 K2Ba 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解析 图中草原兔种群数量能够长时间在 K1上下波动,而不能长时间维持在 K2,因此该地草原兔种群的 K 值应为 K1,A 项错误;a 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这段时间内,草原兔的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项正确;草原

22、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草原兔的食物短缺,故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C 项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兔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 N(Mn)/m,若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等式中 M 不变,n/m 变大,故 N 增大,即草原兔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大,D 项正确。答案 A10(2019河南五校联考)连续 10 年调查某森林中大山雀种群数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 02 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 6 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C第 4

23、 年和第 8 年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D第 810 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解析 第 02 年内 值不变且大于 1,则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A项错误;第 48 年内,值小于 1,则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小,到第 8 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第 4 年和第 8 年虽然 值相同,但种群数量不同,B、C 两项错误;第 810 年内 值等于 1,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 项正确。答案 D11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 Nt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24、A甲种群在 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 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 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 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解析 当Nt1Nt 1 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当Nt1Nt 1 时,种群数量增加。甲种群在 0t3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A 项错误;乙种群在 0t1段,Nt1Nt 1 且不变,代表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项正确;乙种群在 t3时数量最少,因为从t2t3段,种群数量在减少,C 项错误;甲种群在 t3后Nt1Nt 1 且不变,代表种群呈“J”型增长,D 项错误。答案 B12下图中字母表示的时刻,种群数量不为 K 值的是()A B C D

25、解析 A 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为 K 值;B 时刻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 时刻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达到 K 值,超过 B 时刻种群数量下降;C 时刻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在两线的交点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达到 K 值;随着时间增加,个体数量增加,D 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 值)。答案 C考点 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线|考|情【样题 1】(2019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

26、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 项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 项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 项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 项错误。答案 A【样题 2】(2018江苏高考)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

27、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 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 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 项错误;与阶段、相比,阶段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 项正确。答案 D【样题 3】(2018海南高考)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28、:(1)据表可知: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法,理由是_。(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两点即可)。CAB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解析(1)分析题表可知,A 种群只有老年树,应属于衰退型;B 种群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比例几乎相等,应属于稳定型;C 种群幼年树最多,应属于增长型。2样方法的关

29、键是随机取样,其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松鼠属于活动能力强且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被替代的原因:一个是考虑两群落间的竞争,即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另外还可考虑两群落间的互助,即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高|考|必|备14 种种间关系【判断依据】(1)寄生与互利共生,看对一方有利还是双方有利;(2)竞争与捕食,看最后结果,若一种生物死亡灭绝则为竞争;(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2群落的两种结构(1)不要以为草坪群落中无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

30、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2)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潮间带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考|向|微|练考向一 种间关系的比较1(2019北京海淀区一模)蛞蝓既取食牧草 A 也取食牧草 B。为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 A 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A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 A、B 和蛞蝓

31、三种生物B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C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 A 存活影响显著D去除样方中的牧草 B 减少了蛞蝓对牧草 A 的取食解析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所以该牧场的群落包括牧场内所有的生物,A 项错误;该实验要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 A 存活的影响,所以牧草的生长状况属于无关变量,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B 项错误;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即“不去除牧草 B、有隔离网”组与“去除牧草 B、有隔离网”组的样方内牧草 A 的相对数量相同,两组对照说明竞争对牧草A 存活没有影响,C 项错误;据图可知,“去

32、除牧草 B、无隔离网”组样方内牧草 A 的相对数量明显多于“不去除牧草 B、无隔离网”组,说明去除样方中的牧草 B 减少了蛞蝓对牧草 A 的取食,使牧草 A 的相对数量增加,D 项正确。答案 D2(2019南昌 NCS0607 一模)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代表狼,乙代表兔子B狼的 K 值一定为 B 点对应的数值C兔子和狼等动物构成群落D第 1 年,狼的数量因为食物充足而上升解析 根据先增加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是捕食者,可以确定甲代表兔子,乙代表狼,A 项错误;K 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33、种群最大数量,B 点对应的数值可能是狼种群的最大数量,不一定为 K 值,B 项错误;群落包括一定空间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C 项错误;第 1 年,狼的数量因为食物充足而上升,D 项正确。答案 D3(2019湖南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是生物 1 和生物 2 分别单独生长及共同生长时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 1 单独生长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B生物 2 单独生长时,在第 3 周种内斗争剧烈从而导致其最终灭绝C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时,生物 2 对生物 1 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由图中数据可以反映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寄生解析 生物 1 单独生长时

34、,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A 项正确;生物 2单独生长时,前三周种群数量无明显增加,其灭绝不是种内斗争剧烈导致的,B 项错误;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时,两种生物总相对数量低于生物 1 单独生长时的相对数量,说明生物 2 对生物 1 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C 项正确;由图中数据可以反映出,生物 2 单独生长时生命力弱,二者共同生长时生物 2 抑制生物1 生长,故生物 1 和生物 2 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寄生,D 项正确。答案 B提示:草坪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考向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4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

35、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提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强调“同一地盘”“垂直方向”不存在横向位移,如同一块地上生物的分层现象;而水平结构则强调“地形变动”存在“横向位移”,如从地球赤道到两极。由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分布,以及浅海到滩涂的生物群落分布都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变动造成的。(3)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4)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5(201

36、9郑州质检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的组成单位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密度C“森林灌木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D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构成的,A项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的年龄组成,B 项错误;群落也可以按照“森林灌木丛草本荒漠”方向演替,C 项正确;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 项正确。答案 B6(2019贵阳适应测试一)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接近 K 值时,种

37、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B校园的草地上蒲公英呈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C通常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更长D不同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相互抑制是常见的表现方式解析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接近 K 值时,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A 项正确;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结构,B 项错误;从初生演替的裸岩阶段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土壤条件的演变、物种数目和相互关系的演替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次生演替可以从其中某个阶段开始,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土壤条件和物种数目,所需时间较短,C 项正确;竞争关系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常

38、见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相互抑制是常见的表现方式,D 项正确。答案 B7(2019昆明诊断)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两个物种不能同时或者不能长期在同一个生态位生存,被称为“高斯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高斯原理”出现的原因是_。同一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利用同样的资源,竞争激烈(2)动、植物均有因生态位不同的分层现象,如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白翅拟蜡嘴雀在最上层活动,吃柏树种子;血雉栖息在底层,吃苔藓和昆虫;柳莺则在中层筑巢。以上现象也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群落分层现象出现的意义是_。(3)群落中不

39、同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是长期_的结果。(4)认识一个群落,首先应该分析该群落的_,它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垂直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自然选择物种组成解析(1)处于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利用同样的资源,竞争激烈,两物种不能长期在同一个生态位生存。(2)动物和植物的分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能够使植物更好更充分利用阳光,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生物的生存。(3)通过自然选择,不同的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4)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8(2019福建质检)治理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我国治理沙漠成就突出

40、,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治沙样本”。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迅速沙化。(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2)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_阶段适度干预治理,防止迅速沙化。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进行。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与无机环境速度和方向解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3)在第阶段,沙地中有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由题中信息,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可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阶段适度干预治理,能够防止迅速沙化。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