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题精解】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明确表述“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因此A项错误;第三段开头两句“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证明B项错误;D项中的“仅仅”无中生有。【参考答案】C2.【试题精解】在原文找到对应的答题区间在第三段的末句,抓住“不仅能够还能够”的句式结构特征不难得出答案要点。【参考答案】答题要点: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试题精解】文章末句“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中的“这”承前指代的内容应该就是题目的答
2、案。上文一共有四个句子,整理分析,理清层次,列出要点即可。【参考答案】答题要点: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就会被“异化”。1.【试题精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文的选材很有特色,是一篇访谈,其文思路清晰,主要围绕四个话题展开。第一个问题,由最心爱的地方过渡到乡愁,再升华为民族感情。第二个问题从谈论余光中先生的生活经历开始,到讨论写作的动机、创作的源泉内心的冲突和体验。接着更深入地探讨未来的诗歌有何希望。最后针对中文的现状谈自己的隐忧,深感中文应该要保
3、持它的特色和纯洁性。【参考答案】对乡愁的理解。诗人的创作动因。诗歌的现状与发展。中文的纯洁度。2.【试题精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综合能力。首先,整体阅读,“筛选”出有效信息;然后明确目的,找准区域,探求勾取;最后整理润色,完整表达。文段中,余光中所说的“乡”指的并非地理上的某一点,因而寄托其上的“乡愁”也就并非同乡会式的,它可能是历史的,或者文化的,甚至可以融合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参考答案】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3.【试题精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4、意”的能力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第二部分及全篇的内容来考虑作家创作所应具备的条件。【参考答案】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4.【试题精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要通读全文,然后再落实到具体的句子,注意结合文章的整体来作答。在句子的前后有相关诠释,只需提取归纳出来,然后分析即可。【参考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
5、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加强传媒素养教育,是回应时代的要求。所谓传媒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还有评估创造和制作能力及思辨性回应能力。新课程改革,将此素养、能力正式纳入到高考考查的范围。而对于我们江苏而言,如果“轮考”轮到了实用类文体,那么新闻和访谈是排在第一位的考查内容,因为我们的选修教材有新闻阅读与写作,且从2010年的考试说明就特意将“访谈”这一文体加进了实用类文本的
6、阅读考查中。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强化能力培养意识,养成良好的新闻及访谈阅读习惯。一、一般新闻的阅读方法(一)掌握新闻媒体特点,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要提高对各种传媒信息的辨析、判断、理解和质疑能力。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影响。(二)阅读是关键。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了解其文体特性和结构特点,辨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三)一般新闻的阅读步骤。第一步,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要能辨出该文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第二步,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如果是访谈,要明确访谈围绕的中心
7、话题是什么。第三步,理清引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第四步,辨别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这是考试说明的主要考查方向所在。第六步,析表现手法,鉴赏探讨。由于新闻表现手法较多,而考场上的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要结合新闻对象,有的放矢,抓住最主要、最突出的内容来分析。(四)了解命题特点,明确题目类型,强化审题意识,规范答题方法。新闻阅读作为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考试内容,可能还会出现陌生的新题型,所以要逐字逐句把握题目的意义,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作答要求,形成审题意识。同时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要从阅读方法、答题步骤、思维习惯、表述方式等方面严格训练,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五)
8、尝试写作新闻、通讯,以写促读,进一步提高新闻阅读能力。二、访谈的阅读方法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一)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二)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的思路、态度和内容。(三)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四)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五)如何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对访谈类文体的鉴赏评价要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1)“评价文本的
9、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
10、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六)如何对访谈进行探究。(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
11、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三、调查报告的阅读方法(一)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
12、告的内容。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2阅读全文,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以及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二)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表达观点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把握好文章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是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切忌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