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数据时代,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人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人类进入了碎片化学习时代。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发展,而大数据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巨量可利用的碎片资源。大数据时
2、代的资源环境被寓意为一堆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面对无限碎片信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上网人数迅猛增加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大量的网民组成了微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在网络世界里,专家、学者、普通大众、政府官员之间消除了权威界限。人人都有言发,创造了互联网领域巨量的微资源。这些微资源相对于书籍、报刊等,其资源间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知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在一些专业学科领域,诞生了专业开发团队,他们开发了“微课”“微视频”等大量微资源。这些资源为碎片化学习提供
3、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大数据时代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是指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等媒介。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出现,为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使学习者的“闲置”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工作或生活之余,休闲或坐公交、地铁途中,利用移动媒体,学习者有意识地碎片化学习,久而久之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零碎时间”。碎片化时间内获取的知识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单个碎片的价值意义并不高,需要学习者对其“再加工”。“再加工”是碎片化知识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大数据时代解决知识碎片化之道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碎片知识犹如人体各个部件,脱离了
4、知识体系这个生命整体,任何部件都会失去原有意义。如何将碎片化知识与已有知识融合,建构新知识体系?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利用新媒介挖掘碎片知识并对其进行整理、剔除、汲取、加工等操作,实现知识碎片到知识点有意义的重组,并完成知识点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此过程中主要完成对碎片知识的归类与管理,剔除对个体新知识体系建构无意义的知识碎片。在整理与剔除过程中,也要汲取新的知识作为补充。由于知识碎片的离散性,在知识点、新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系统化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贯穿整个过程的始末。(摘编自王承博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材料二:在各类应用软件推动下,数字阅读日渐普及。数据显示,全民阅读正
5、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8年,我国大众阅读用户规模和专业阅读用户规模分别达到4.3亿和1417.9万。“数字阅读作为全媒体时代的新型阅读方式,从应运而生到蓬勃发展、蔚然成风,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和精神文化生活。如今,我们已经身处一屏万卷的数字阅读时代,数字阅读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说。2019年是5G商用之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必将对数字内容产业产生积极影响。专家认为,随着技术升级,数字阅读服务将更加精细和多元。未来,面对用户多样化需求,数字阅读产业将为用户提供多层次、专业化、智能化、有声化和场景化等更加全面的服务。伴随新兴技术发展,智能接收设备
6、类型逐渐丰富,将会出现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摘编自5G:打开数字阅读大市场)材料三:“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
7、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内容。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摘编自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后,碎片化学习时代来临,这意味着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亟待转变
8、。B. 数字广播等新媒体的诞生使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可能,从而为学习者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切实保证。C. 材料二用强有力的数字证明我国已进入数字阅读时代,特别是5G技术的运用将使人们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元。D. 材料三从“阅读速度快”与“获取知识散”两个方面论证了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正好相反。2.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由于手机的影响,我们的注意力时刻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B. 碎片化阅读虽有助于尽快获取多元信息,但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如
9、果缺乏特定目的,即使花费大量时间,不断延展阅读领域,也难以汇聚成深度的认识。C. 虽然我们不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网络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我们的阅读变成了无目标、无中心、无深思的“三无”浏览。D. 上海一直都是时尚与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在阅读习惯上也紧扣时代脉搏,81%的上海读者会看电子书,上海读者碎片化阅读倾向和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均高于全国水平。3. 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教材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下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们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呈现方式几乎都可以进人互联网。比如迁移到网络上的
10、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B. 网络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为人类建造了一个与现实空间相对立的虚拟空间,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C. 网络时代应该多关注农村、西部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离退休老人、家庭妇女等较少上网的群体,加强其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D. 目前,网络发展如火如荼。一旦它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我们极有可能被网络所奴隶,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思考。4. 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5. 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请结合材料提几点建议。【答案】1. C 2. D 3. B 4. (1)开始由阐述“大数据时代”这
11、一背景,引出对“碎片化学习”的研究分析;(2)接着论述“平民文化的兴起”和“新媒体的诞生”为“碎片化学习”提供资源和便利;(3)最后论述如何进行“碎片化学习”。 5. (1)构建全新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2)有意识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并对“碎片化知识”进行再加工,构建新知识体系。(3)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多抽出时间进行深度阅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12、会。A项,“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与“碎片化学习时代来临”无先后关系;B项,“提供了切实保证”错,“新媒体诞生”只能使学习者的“闲置”时间得到利用,要想“高效”完成“碎片化学习”,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学习并对其进行“再加工”,因此“提供了切实保证”错。D项,“正好相反”不当,材料二和材料三是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的,不存在观点相反的问题。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
13、否有依据。D项,陈述了上海市数字阅读的普及程度,材料三论述了快餐文化的危害,提出应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的观点,D项与材料三观点无关。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B项,“相对立”错,原文内容为“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网络语言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说法太绝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
14、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是要求我们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材料一共有6段,第1-2段为第一层,第1段,“大数据时代人类进入了碎片化学习时代”引入“碎片化学习”的话题;第2段“大数据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巨量可利用的碎片资源”。第3-4段为第二层,第3段主要说的是“上网人数迅猛增加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大量的网民组成了微资源开发的主力军”“这些资源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第4段主要说的是“大数据时代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出现,为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第5-6段为第三层,“碎片化时间内获取的知识是零散
15、、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单个碎片的价值意义并不高,需要学习者对其再加工”“如何将碎片化知识与已有知识融合,建构新知识体系”说的是如何进行碎片化学习。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据材料一“面对无限碎片信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破。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概括出答案第一点;
16、根据材料一“碎片化时间内获取的知识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单个碎片的价值意义并不高,需要学习者对其再加工。再加工是碎片化知识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大数据时代解决知识碎片化之道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概括出答案第二点;根据材料三“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概括出答案第三点。【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
17、,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代文阅读II (本题共四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
18、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
19、。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
20、“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 ;所惊者, ;所叹者, ! 所悲者 !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
21、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
22、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
23、不回竟去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6. 依次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A. B. C. D.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4、 选文在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后,又借袭人之口说宝钗亦曾劝过,既补前事,又远伏后来宝钗规劝一节,且写出了湘云、宝钗两人在规劝宝玉方面的共同之处。B. 黛玉执着于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宝玉心意相通,尽管为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内心仍蕴积着对仕途经济的反抗情绪,被宝玉视为“从不讲混账话”的知己。C. 宝玉为黛玉“拭泪”,黛玉为宝玉“拭汗”;两个人虽都有“万句言语”,但一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一个是不知从何说起;两处都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心理。D. 对宝钗、湘云、黛玉三人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之后,宝玉终于在黛玉面前放胆诉说一腔真情,“你放心”三个字言简义丰,表达出宝玉对黛玉用情之深。
25、8. 选文表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 选文是红楼梦的经典片段,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情节。【答案】6. A 7. C 8. 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追求心性自由;感情真诚纯洁。林黛玉:执著爱情又敏感多虑;具有叛逆精神。 9. 贾雨村来访,老爷让宝玉会见,宝玉抱怨;湘云用仕途经济规劝宝玉,宝玉以黛玉未曾说过这些混账话反驳;黛玉听到宝玉的话后,内心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不禁落泪;宝玉向黛玉表明心迹,两人互诉肺腑。【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
26、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语境是林黛玉的心理活动,“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体现林黛玉内心情绪的变化,根据这些心理活动找到对应的内容。“果然是个知己”是“喜”,“竟不避嫌疑”是“惊”,“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是“叹”,“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是“悲”。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
27、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C项,“对比手法”错,这两处表现贾宝玉与林黛玉情意相投,彼此惺惺相惜,没有对比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贾宝玉:“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我也不敢称雅,
28、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从贾宝玉与史湘云和袭人的对话描写中概括出厌恶仕途经济,追求心性自由;“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 “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从贾宝玉
29、与林黛玉倾诉衷肠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概括出感情真诚纯洁。林黛玉:“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概括出林黛玉执著爱情又敏感多虑;“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
30、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概括出具有反抗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理清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住结构特征,尤其要关注发展和高潮部分,有的小说的高潮同时也是结局;然后抓住线索,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概括时要把人物和事件交代清楚。选文共三段,第一段共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的开端,贾雨村来访,宝玉抱怨,不愿去会客;第2层是故事的发展,主要写宝玉与湘云、袭人的对话,围绕会客引出“仕途经济”的话题,表现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之情,与林黛玉彼此心意相通。第二段是故事的再发展,主要写林黛玉
31、偷听到宝玉“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的话,引发她诸多感慨,“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宝黛二人的对话描写,“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表明宝黛二人互诉衷肠。【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
32、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
33、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
34、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B.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
35、/上治而下乱者C.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庙号多为“太宗”。B. 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C. 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D. 顿首,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尊敬的礼仪,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也是书信用语,表示致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36、确的一项是( )A. 太宗论君道,百姓为要。他说不能损害百姓利益,不能扰害百姓,也不能说不合事理的话,魏征认为这符合古理。B. 太宗论财物,妄受殒身。他认为用宝贵的性命来博取财物,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得不偿失,为此而死,实乃可笑。C. 太宗论贪鄙,鉴戒奢侈。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D. 太宗论君臣,生死与共。他认为朝政不管是混乱还是安全,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子进直言,君主纳忠谏,古来所重。13.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3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 武退秦师)【答案】10. B 11. D 12. C 13. 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 14. (1)(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2)(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
38、,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安”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天下”,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正”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其身”,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顿首,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错误,“顿首”不是“低头拱手”,应该是
39、“以头叩地而拜”。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太宗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错误,从文中来看,隋炀帝的例子不是告诫臣子,是告诫自己的,他说“帝王亦然”。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然后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区域,筛选出有
40、关“实施仁义”的内容,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由此可知,重点在后面太宗所说的话。如“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意思是“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由此可知,太宗认为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如“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意思是“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由此可知,太宗认为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如“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意思是“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
41、,由此可知,太宗认为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鼓”,弹,敲;“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立起来,站起身;“撰”,才具,才能。第二句中,“鄙”,意动用法,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处的国家;“其”,指示代词,这;“焉”,为什么;“陪”,增加。【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
42、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
43、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44、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
45、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追求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
46、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无限度地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岂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
47、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为人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
48、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够维持生命。”王佳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
49、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 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 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16. “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答案】15. C 16. 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50、解析】【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这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答题前要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歌抒了什么情感。然后抓住诗眼“伤”以
51、及诗中能表现词中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父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个梁父吟。诗人借诸葛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
52、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1)“_,_”
53、,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指出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后人为他们悲哀,但是如果(2)“_,_”。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如果帝王(3)“_,_”,那么德行就不能保持深厚,性情就不能控制欲望,如同砍断树根来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答案】 (1). 王者不却众庶 (2). 故能明其德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不念居安思危 (6). 戒奢以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
54、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本题中考生需要关注如下提示信息“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指出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后人为他们悲哀,但是如果”“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如果帝王那么德行就不能保持深厚,性情就不能控制欲望,如同砍断树根来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庶”“明”“德”“鉴”“亦”“戒”“奢”“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
55、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 不敢说。周朴园 哦。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鲁侍萍 (1)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 (苦痛)哦!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2) ,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
56、姓什么?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 亲戚?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后来,后来,你知道么?”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B.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C. 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D. 鲁大海,你现在没
57、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台词,使整个对话语意连贯,内容贴切。20. 潜台词是指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能领悟出来的言语。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面三句话的潜台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亲戚?哦,那用不着了。【答案】18. C 19. (1)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2)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 20. 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根本就不是亲戚。她没有死,现在就在你面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作答时,应注意准确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本题涉及的是破折号的使用,破折号常见
58、的作用有:解释说明原因,对内容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转移话题,表示转折、递进、总结等。例句中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A项,破折号表示进行补充说明。B项,破折号表示进一步解释说明。C项,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D项,表示解释说明原因。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以及补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注意前后文的衔接。30年后,阴差阳错之中鲁侍萍再次来到周公馆,听到她无锡口音的周朴园,向她打听“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周朴园说,那人是“梅家的一个年
59、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鲁侍萍听到周朴园的这些谎言,想起自己三十年前被周家赶出门的遭遇,她满怀悲愤,她要揭穿周朴园的隐私,揭露他的虚伪,所以,第一处横线上的台词是鲁侍萍对周朴园言语上的反驳,应该填写“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这句台词直接否定了周朴园的说法,表现了鲁侍萍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依据前面鲁侍萍说的“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以及“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可以知道鲁侍萍30年前被周家赶出门时,她手里还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再依据横线前面“大孩子就放在
60、周公馆”,可以知道第二处横线上应该填写的台词是: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涉及的是戏剧潜台词,戏剧的对白贵在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的真正含意。潜台词表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真正动机,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的表演而让观众体味、咀嚼不尽。鲁侍萍问“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这句话,是因为周朴园一直打听三十年前侍萍的消息,如“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对于三十年前被赶出周公馆的遭遇,鲁侍萍是深感痛苦的,她已经看清周朴园虚伪的善良,“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这
61、句话的潜台词,正是鲁侍萍想对周朴园说的:现在我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地位的小姐,把侍萍遗弃了,30年来,他对侍萍似乎仍有着深深的怀念,可这种怀念既不能完全是虚伪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所以当鲁侍萍问他“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他回答“这个人与我们有点亲戚”,通过这句台词可以看出周朴园想掩饰前事以保住自己的面子,可是三十年前被赶出周公馆的遭遇,鲁侍萍是深感痛苦的,她已经看清周朴园虚伪的善良,她要揭穿周朴园的隐私,揭露他的虚伪,于是她反问周朴园“亲戚?”以此来表示他们之间根本就不是亲戚。当周朴园说“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回答说“哦,那用不着了”,用不着修坟墓
62、,是因为鲁侍萍还活着,所以鲁侍萍话语的潜台词是她没有死,现在就在你面前。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据民政部统计,2019年,我国自然村的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一倍。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就有几百个左右。根据这些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自然村的保护,我们将面临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村落消失了,儿时的山丘被推平了,小桥流水人家不复存在了,乡愁又能寄托于何处呢?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而是最大程度改善“留守者”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能性。【答案】“一倍”改成“一半”
63、;去掉“大概”或“左右”;去掉“根据”或“表明”;在“改善”前加“满足”或删去“的合理诉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减少了一倍”,搭配不当,“减少”“降低”这类递减性质的词语后面不能接倍数;“大概就有几百个左右”,成分赘余,“大概”与“左右”重复;“根据这些数据表明”,句式杂糅,“根据”或“表明”只能保留一种表达形式;“改善留守者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搭配不当,“改善”与“合理诉求”动宾不搭配。2
64、2. 学校近期拟举办校园戏剧节,你所在的高一(1)班排演了课本剧别里科夫的婚事,准备参加这一活动,请你在校园微信公众号上写一个简明的跨媒介文案,推介你班的节目。宣传主题(不超过20字):宣传内容(不超过100字):【答案】婚姻大事成悲剧可悲 可叹套中人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各种套子里,期盼“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他的婚事在撮合中开始,在捉弄中发展,在笑声中结束。他没能步入婚姻殿堂,却因婚事进入了坟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敬请期待高一(1)班的精彩演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考生根据具体情境要求进行合理的理解与
65、表达,灵活运用各种积累和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本题所写内容为简明的宣传文案,目的是推介本班的节目,首先要准确说明推介的内容,高一(1)班课本剧别里科夫的婚事,是围绕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即“别里科夫的婚事”展开的戏剧故事,推介内容应有对剧情的概括表达,如经典的台词、搞笑的剧情,力求简洁有吸引力;作为一个宣传文案,宣传主题应紧扣故事内容,语言简洁有内涵;宣传内容应符合媒介特点,本题宣传媒介是“校园微信公众号”,内容描述要清楚,应符合校园情境特点,语言风格符合学生口味,可以制造悬念,体现宣传推介的目的。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
66、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永远烛之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
67、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
68、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
69、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游刃有余的庖丁,庖丁之所以能够做到目中无牛是因为他杀过的牛太多了,从何处入刀,刀往哪里走,何处是肌肉,何处是内脏,何处是骨头,他都一清二楚,这跟他平时杀牛的经验积累是分不开,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告诉人们成功在于勤奋,只要平时多加练习,肯下功夫
70、,仔细观察思考,一样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做起事情来游刃有余。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不顾年迈,临危受命,夜缒而出,不避险阻,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因势利导,妙语退秦师。烛之武以个人之力,挽救了国家的危
71、亡。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任务“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一篇发言稿,三个人物,各有千秋,选
72、择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来写。【立意】像庖丁一般敬业爱岗;为了祖国,勇敢无畏;我心中的张良;烛之武,我想对您说;烛之武是个胜利者等等。【结构】是什么让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是国家利益。在所有优秀品质里面哪一个最重要?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常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丰碑。正如作者所说,“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素材】1.一个须发尽白老者,夜缒而出,直奔秦营。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大门的时候,那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
73、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2.“郑乃弹丸小国,而强秦竟联合晋军,对我大举进犯,此乃强盗行径,何大国风范之有?”烛之武本可义正词严,痛斥秦伯,既解心头之恨,又伸张了正义。但是这样一来,说不定秦伯一怒之下会把他剁成肉泥。烛之武深谙攻防之道,他站在秦国立场上,顺着秦伯心理,叙说亡郑对秦国的利弊,使秦伯心甘情愿地放弃了灭郑的打算。古人云:若欲取之,必先予之。进攻未必都是勇往直前,后退也未必不是进攻,生活中我们应当少些许
74、褚式的勇敢,多些烛之武式的智慧。3.人生总有不得志的时候,但你没有自我放弃的权力。烛之武“壮也不如人”,长时期处于不得志的状态,但是他安天下济苍生的抱负从来不曾放弃过。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研究各国动态,洞悉强国之间的恩怨历史,所以当机遇来临时,他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如果烛之武在“不如人”的时候自甘平庸,放弃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和研究,他能在游说秦伯时干得那样漂亮吗?人生需要机遇,但你放弃进取之心,你也就永远失去了机遇。【点睛】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