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崇左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B. 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C. 保持人体基因的稳定性及正常表达也属于内环境稳态D. 血浆中尿素偏多导致尿毒症说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2、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有氧呼吸产物中的二氧化碳对机体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B、由分析2可知,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2、例如外界环境的营养物质先进入组织液,组织细胞的营养物质需从组织液获得,代谢废物也要先排放给组织液再排到外界,B正确;C、人体的基因都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保持人体基因的稳定性及正常表达属于稳态,不属于内环境稳态,C错误;D、肾脏有问题导致代谢废物不能排除,所以血浆中尿素含量过高,不能将尿素全部排出,会导致尿毒症,说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D正确。故选C。2. 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中的成分及其含量与b、c、d基本相同B. b、c、d的渗透压90%以上均来自Na+和K+C. b是组织液,其渗入c的量远多于渗入d的量D. 某人花粉过敏会导致b液增多而出现
3、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细胞内液,b表示组织液,c表示淋巴,d表示血浆。【详解】A、a表示细胞内液,占体液2/3,bcd表示细胞外液,占体液1/3,成分也存在差异,如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A错误;B、b、c、d的渗透压90%以上均来自Na+和C1-,B错误;C、b是组织液,绝大部分渗入d血浆,少部分渗入c淋巴,C错误;D、花粉过敏时,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收导致组织液增加,出现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D。3.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B
4、. 人体内完成某些反射的结构基础只有两个神经元C. 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刺激强度的大小D. 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详解】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
5、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B、人体内完成某些反射的结构基础只有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B正确;C、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C错误;D、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C。【点睛】4. 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将电流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d是ab的中点,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测得b处的电位变化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处产生的兴奋由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交替传导到b处B. 适宜电刺激d处,该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图2中,的出现是Na+大量内流、K+大量外流所导致的D. 若将
6、该神经纤维置于高浓度NaCl溶液中,则会向上移动【答案】D【解析】【分析】1、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刺激兴奋后,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轴突末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神经纤维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因此c处产生的
7、兴奋以电信号传导到b处,A错误;B、d点为ab的中点,适宜电刺激d处,兴奋同时传导到a、b点,不存在电位差,未形成局部电流,指针不偏转,B错误;C、图2中,由于c处的刺激传导至b处,使b处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因此的出现是Na+大量内流所导致,C错误;D、表示动作电位的峰值,而动作电位的峰值与膜外Na+浓度有关,将该神经纤维置于高浓度NaCl溶液中,膜外Na+浓度变高,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会向上移动,D正确。故选D。5. 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将接受的刺激转变为兴奋B. 是效应器,由肌肉或腺体组成C. 适宜电刺激时,作出的反应不属于反射D. 若某人受损,
8、刺激感受器,则其既无感觉也无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是感受器,能将接受的刺激转变为兴奋,A正确;B、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销及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B错误;C、适宜电刺激传出神经时,兴奋可以传至,并使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由于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C正确;D、若某人
9、神经中枢受损,则兴奋不能传至效应器,刺激感受器,其既无感觉也无反应,D正确。故选B。【点睛】6. 2020年初武汉疫情爆发期间,武汉仅用十天建成一所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火神山医院,这就是中国速度。这个速度是由7500名建设者顾不上吃、喝,日夜奋战创造出来的。在工期期间建设者们的生理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大量出汗的同时,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B. 血糖大量被消耗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的速度加快C. 长时间不喝水时,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失水D. 长时间剧烈工作,大量乳酸进入血液,pH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
10、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3.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大量出汗的同时,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A正确;B、由于大量消
11、耗糖类,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B正确;C、长时间不喝水、饮水不足时,导致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失水,C正确;D、长时间剧烈工作,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缓冲物质反应,故血浆pH值基本不变,D错误。故选D。【点睛】7. 2020年5月27日11点整,我国珠峰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珠穆朗玛峰是无数攀登者想要征服的世界之巅。攀登者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 )汗液分泌增多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多血流量增大机体耗氧量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体温下降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
12、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寒冷环境下发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化有:汗液分泌减少,散热减少,错误;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器官产热增多,正确;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散热减少,错误;寒冷环境下,通过细胞代谢加强,机体耗氧量增加,使产热增加,维持体温恒定,正确;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正确;寒冷环境下,人是恒温动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能维持体温恒定,错误;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加强,机体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加,正确。综上所述,
13、正确,B正确。故选B。【点睛】8. 如图为某人食用过咸食物后,体内抗利尿激素与渗透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表示渗透压,b表示抗利尿激素B. 一段时间后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强,使该人尿量增加C. 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下丘脑和大脑皮层D. 若该人一次性饮水过多时,则a表示抗利尿激素,b表示渗透压【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表示a和b的关系呈现反比。食用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识记渗透压调节的过程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A、食用食物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引起抗利尿激
14、素的含量增加,A错误;B、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强,使得该人的尿量减少,B错误;C、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为大脑皮层,感受器位于下丘脑,C正确;D、一次性饮水过多,会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得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下降,增加尿量,D错误;故选C。9.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室外高温作业时,人体毛细血管收缩以增加散热B. 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季弱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C. 集合管通过渗透作用重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调节D. 向正常小鼠体内注射甲状腺激素,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15、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收缩,同时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
16、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A、室外高温作业时,人体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A错误;B、人体冬天体温维持恒定,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B错误;C、集合管通过渗透作用重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D、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向正常人体内注射甲状腺激素,导致机体内的甲状腺
17、激素过多,抑制垂体的活动,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C10. 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甲和乙代表不同细胞,抗体1和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抗体1或抗体2的存在会引起糖尿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C为胰岛素,是机体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B. 图中影响甲分泌活动的信息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C. D能够作用于肝细胞,以加速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血糖浓的转化D. 通过注射胰岛素即可降低血糖的糖尿病是由抗体2引起的【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
18、梢(即A)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即甲)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即C)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即甲)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其分泌胰岛素。同理可得乙是胰岛A 细胞,能够分泌D胰高血糖素。【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C为胰岛素,其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是机体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A正确;B、图中的甲是胰岛B细胞,影响其分泌活动的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B正确;C、D是胰高血糖素,能够作用于肝细胞,以加速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达到升高血糖的目的,C正
19、确;D、抗体2与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机会减少,甚至不能结合,从而使胰岛素的作用减弱甚至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所以注射胰岛素不能治疗由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D错误。故选D。【点睛】识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分析图中每个部分分别代表的含义,以及对神经-体液免疫结合的判断和实例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溶菌酶的分泌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都能分泌淋巴因子C. 抗体是一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蛋白质D. 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都是内环境的成分【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
20、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详解】A、溶菌酶是大分子蛋白质,其分泌方式是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完成,A正确;B、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中,只有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B错误;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蛋白质,能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沉淀,C正确;D、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都参与免疫调节,都是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故选B。【点睛】12.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 免
21、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属于免疫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详解】A、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免疫系统,A正确;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错误;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D正确;
22、故选C。13. 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先天形成,对多种病原体都有免疫作用B.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免疫中不起免疫作用C. 泪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D.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答案】A【解析】【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免疫
23、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方式,A正确; 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B错误;C、泪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C错误;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特异性免疫功能异常所致,D错误。故选A。14.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下图为新冠病毒入 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
24、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为摄取、处理并暴露抗原,为呈递抗原B. 细胞c完成时需要物质甲、过程刺激C. 细胞c通过细胞分裂得到细胞eD. 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发生时,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乙分别是淋巴因子和抗体,因此该过程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详解】A、据图可知,为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并暴露抗原,为呈递抗原到T细胞,A正确;B、B细胞完成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时,需要物质甲淋巴因子和过程刺激,B正确;C、细胞c(B细胞)通过细胞分化得到细胞e(浆细胞),C错误;D
25、、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C。15.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器官移植发生排斥反应主要与浆细胞有关B. 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相应的过敏症状C. 机体中效应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D. 疫苗一般分多次注射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除了防御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能监控、清除人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2、免疫系统失调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分为免疫过强引起的疾病和免疫缺陷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
26、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器官移植发生排斥反应主要与效应T细胞有关,A错误;B、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发生过敏反应,B错误;C、机体中效应B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C错误;D、疫苗一般分多次注射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27、D正确。故选D。16.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C.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T细胞发挥的作用相同D. 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最终消灭抗原的是吞噬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
28、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详解】A、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只针对特定抗原才能起作用,都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B正确;C、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分泌的淋
29、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而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C错误;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露出的抗原与抗体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体液免疫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最终消灭抗原的是吞噬细胞,D正确。故选C。【点睛】17.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B. 甲细胞和其分泌的抗体都可识别红细胞C. 根据免疫学概念,图示红细胞属于抗原D. 红细胞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由溶酶体酶将其水解【答案】B【
30、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可以分泌抗红细胞抗体,因此甲细胞为浆细胞,产生的抗红细胞抗体和红细胞结合后的复合物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表明自身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组织和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详解】A、浆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A正确;B、浆细胞不具有识别能力,B错误;C、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是将红细胞当做了抗原,C正确;D、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可以水解吞噬到内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D正确;故选B。18. 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预防接种乙肝疫苗 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吞噬细胞对细胞集团的吞噬消化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 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
31、黏附皮肤的阻挡作用 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人体的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详解】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目的是获得乙肝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对细胞集团的吞噬消化由于细胞集团的产生需要体液免疫,故不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属
32、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故选A。【点睛】识别辨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以及各种防卫功能分别属于人体中的哪道防线是解决本道题的关键。19. 禽流感可以采用血清疗法,该法是用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血清进行治疗的方法。科研人员用患禽流感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清,检测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清疗法在免疫学上属于主动免疫B. 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控制实验的自变量C. 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属于本实验的因变量D. 甲的血清用于治疗禽流感患者的效果优于乙【答案】C【解析】【分
33、析】结合题干分析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康复病人的血清,因变量是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对照组应用正常人的血清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无抗原抗体反应,乙的血清的抗原抗体反应明显强于甲的血清。【详解】A、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的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则血清疗法即注射相应抗体进行治疗,在免疫学上属于被动免疫,A错误;B、对照实验应用正常人的血清进行实验,目的是排除血清中其他抗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不是控制自变量,B错误;C、由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康复病人的血清,因变量是抗原抗体反应强度,C正确;D、由图示可知,乙的血清的抗原抗体反应明显强于甲的血清,因此乙的血清用于治疗禽流感患者的效果
34、优于甲,D错误。故选C。20. 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的宣传主题是“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艾滋病是由HIV主要攻击人T细胞而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B. 艾滋病病人直接死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C. 艾滋病潜伏期较长,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等途径传播D. HIV的遗传物质DNA容易发生变异,使其疫苗难以研制成功【答案】D【解析】【分析】1、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2、艾滋病病毒(HIV)为逆转录病毒,其
35、遗传物质为RNA,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详解】A、艾滋病是由HIV主要攻击人T细胞而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A正确;B、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直接死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B正确;C、艾滋病潜伏期较长,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等途径传播,C正确;D、HIV的遗传物质RNA容易发生变异,使其疫苗难以研制成功,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21.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丁酸B. 由甘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C. 仅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合成D. 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
36、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主要产生部位有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A错误;B、生长素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B错误;C、生长素主要产生部位有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C错误;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D正确。故选D2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 温特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37、,并命名为生长素C. 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D.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研究者依次是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详解】A、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A正确;B、生长素是由温特命名的,但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的是其他科学家,B错误C、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
38、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C正确;D、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正确。故选B23. 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芽鞘直立生长B. 胚芽鞘弯曲生长C. 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D. 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1、在胚芽鞘中 ,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横向运输,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非极性运输,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
39、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被动运输。【详解】A、由于生长素无法透过玻璃片,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从左侧向下运输,无法从右侧向下运输,致使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右侧,故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A错误;B、由于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尖端下部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故胚芽鞘直立生长 ,B错误;C、由于生长素无法透过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因单侧光照射而引起的横向运输,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尖端下部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故胚芽鞘直立生长 ,C错误; D、在单侧的刺激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横向运输,致使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少于右侧,故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40、D正确。故选D。【点睛】识记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便可。24. 将花盆放入暗箱中,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若暗箱和花盆都不旋转时,则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B. 若暗箱匀速旋转,花盆不转,则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C. 若花盆匀速旋转,暗箱不转,则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长D. 若花盆和暗箱同步匀速旋转,则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判断胚芽鞘是否生长,看是否有生长素的来源,且生长素是否能到达作用部位;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详解】A、若暗箱和花盆都不旋转时,则胚芽鞘向左弯曲
41、生长,A正确;B、若暗箱匀速旋转,花盆不转,则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B正确;C、若花盆匀速旋转,暗箱不转,则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长,C正确;D、若花盆和暗箱同步匀速旋转,则胚芽鞘向小孔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D。【点睛】25. 如图为某种植物的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可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B. b和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根、茎表现出长的效应是抑制生长C. 图示可体现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理效应D. 若甲为双子叶植物,则可用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杀死小麦田中的甲【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
4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图示可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A正确;B、b和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根、茎表现出长的效应是即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B错误;C、甲、乙在生长素对其生长抑制之前,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理效应,C正确;D、甲为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小麦是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不敏感,故若甲为双子叶植物,则可用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杀死小麦田中的甲,D正确。故选B。【点睛】二、非选择题26. 如图1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含量最
43、多的体液是_(选填甲丁);丙中悬浮着大量的_(答出两个)细胞等。请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出甲、乙、丙、丁四者之间的关系_。(2)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是将药物注入人体的两种方式。而静脉点滴因能将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更快,请用图中标号和箭头表示静脉点滴的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_。(3)正常人体,饭后4小时,若丁为肝细胞,则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为A处_(填或=)B处。(4)新生入 学军训,五公里越野跑使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体液主要是图1中的_(选填甲丁),五公里越野跑后第二天会出现肌肉酸胀乏力,原因是_,此时乙中的pH是否会明显降低,并请说明理由_。【答案】 (1). 丁 (2). 淋巴细胞和吞噬 (
44、3). (4). 静脉点滴药物甲丁 (5). (6). 甲 (7). 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大量乳酸累积导致的 (8). 不会,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缓冲物质)【解析】【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含量多于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剧图分析,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详解】(1)图1中含量最多的体液是丁细胞内液;丙中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等。用箭头表示出甲、乙、丙、丁四者之间的关系: 。(2)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是将药物注入人体的两种方式。而静脉点滴因能将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更快,请
45、用图中标号和箭头表示静脉点滴的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静脉点滴药物甲丁。(3)正常人体,饭后4小时,血糖浓度下降,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若丁为肝细胞,则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为A处B处。(4)新生入学军训,五公里越野跑使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体液主要是图1中的甲组织液,五公里越野跑后第二天会出现肌肉酸胀乏力,原因是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大量乳酸累积导致的,此时乙中的pH不会明显降低,因为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缓冲物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结合书上知识点作答即可。27. 冬泳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一种时 尚的锻炼方式
46、。冬泳能增强血管弹性,所以冬泳也叫“血管体操”。 下图表示冬泳爱好者在 游泳过程中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回答下列问题:(1)刚入冰冷的水中时,寒冷刺激温度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经过程传导到下丘脑,从而引起 途径的发生,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过程产生的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的原因是_。(2)在游泳过程中,游泳者心跳会加速,此时下丘脑通过途径作用于内分泌腺的信息分子是_,导致该内分泌腺分泌的 _增多。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心跳速度仍比较快,这体现了体液调节具有_的特点。(3)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机体大量出汗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_;此时下丘脑通过途径_调节机体中的水平衡。该过程中产生的激素及作用是_,从而维
47、持机体水平衡。(4)下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回答下列问题: 若图为屈肘反射弧,则其效应器是指_。当手被针刺 时会立即缩手,此反射弧中的C位于_;生病挂水,医生用针扎手臂时,我们 一般会控制手不乱动,这说明 _ 。【答案】 (1).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一体液调节) (2). 只有垂体细胞具有其相应的受体 (3). 神经递质 (4). 肾上腺素 (5). 作用时间比较长 (6). 渴觉 (7). (8).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9).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10). 脊髓 (11). 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解析】【分析】1、寒
48、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3、图中反射弧的结构中,A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脊髓,E是效应器;【详解】(1)寒冷刺激主要分布在皮肤的温度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经过程传导到下丘脑,从而引起途径的发生,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只有垂体细胞具有其相应的受体,因此过程产生的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2)神经与肌肉或神经与腺
49、体接头处类似于突触的结构,此时下丘脑通过途径作用于内分泌腺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导致该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心跳速度仍比较快,这体现了体液调节具有作用时间比较长的特点。(3)机体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此时下丘脑通过途径调节机体中的水平衡。该过程中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维持机体水平衡。(4)图中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C为神经中枢,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生病挂水,医生用针扎手臂时,我们 一般会控制手不乱动,这体现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点睛】本题考
50、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8. 下图1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字母表示细胞,序号表示过程),图2是第一次 感染某病原体时机体中的抗体浓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细胞b和细胞c分别在_中分化成熟;体液中的a细胞杀灭抗原属于人体的第_道防线。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填字母)。(2)图1中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细胞g的效应是_。若图中靶细胞是癌细胞,则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3)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图1中过程_(填序号)发生的免疫速度更快、 更强;在图2中画出血液中的抗体含
51、量变化_ 。【答案】 (1). 胸腺、骨髓 (2). 二 (3). b、c、d、g、f (4).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 (5). 监控和清除 (6). (7). 【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中a表示吞噬细胞、b表示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记忆细胞、e表示浆细胞、f表示记忆细胞、g表示效应T细胞。的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详解】(1)图1中细胞b表示T细胞,细胞c表示B细胞,它们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分化成熟;体液中的a细胞表示吞噬细胞,其杀灭抗原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1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b(T细胞)、c(B细胞)、d(记忆B细胞)、g(效应T细
52、胞)、f(记忆T细胞)。(2)图1中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细胞g的效应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三大功能,若图中靶细胞是癌细胞,则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3)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图1中过程发生的免疫速度更快、更强。图2表示第一次感染某病原体时机体中的抗体浓度变化。初次感染抗原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机体会发生第二次免疫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曲线图如下:【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
53、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二次免疫应答的特点,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答题。29. 下图是关于生长素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能得出的结论是_。(2)实验2中,分析比较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关系_。(3)实验3中,欲验证的实验结论是_,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4)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研究人员使用不同量的生长素处理某植物枝条,每个用量处理的枝条数都是50枝。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数,结果如图所示:每个用量处理枝条数都是50枝的目的是_;生长素处理插条的方法有_。由图可知,生长素用量在_mg时最有利于枝条生根;图示结果_(填“能
54、”或“不能”)体现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答案】 (1).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2). ca=bd (3).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4). 将EF倒置后再进行相同的实验 (5). 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或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浸泡法或沾蘸法 (7). 1.0 (8). 不能【解析】【分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部分即伸长区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玻璃隔板可以阻挡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还存在纵向运输【详解
55、】(1)实验1的变量为遮光部位,因变量为胚芽鞘是否弯曲,故实验1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2)据图分析:左侧胚芽鞘尖端由于有玻璃隔板的阻挡,不能发生横向运输,该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只能纵向运输,所以a=b;右侧胚芽鞘既存在纵向运输,也存在横向运输,所以cd,所以cabd。(3)实验3标注形态学上下端,且有受体块和供应块,故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应设置对照实验,即将EF倒置后再进行相同的实验。(4)本实验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生根的影响,故本实验中枝条的数量和生长状况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等量且一致,故每个用量处理枝条数都是50枝,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或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生长素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据图可知:生长素用量在1.0mg时枝条数量最多,即此浓度最有利于枝条生根;图示浓度条件下,均对枝条生根有促进作用,故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的向光性以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原因,以及明确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