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 项 微 测专项微测二 考前热点题型适应性集训集训2 图示图解限时自测 建议用时45分钟1如图表示同一正常生物个体的不同类型细胞中部分基因的表达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这 5 种细胞中的 RNA 和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B这 5 个基因中,控制合成 RNA 聚合酶的最可能是基因 BC这 5 种细胞中都有基因的表达,说明它们均为分化的细胞D基因 a、B、c、D 均不可能是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解析 题图显示,这 5 种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情况有差异,说明这 5 种细胞中的 RNA 和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A 项正确;这 5 种细胞中都有相关基因表达,而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中有 RNA 聚合酶参与,说
2、明这 5 种细胞中都有RNA 聚合酶,基因 B 在这 5 种细胞中都表达,故其最可能是控制 RNA 聚合酶合成的基因,B 项正确;未分化的细胞中也会存在基因的表达,如控制 ATP 水解酶合成的基因在活细胞中均会表达,C 项错误;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只能在胰岛 B 细胞中表达,而基因 a、B、c、D 均在 2 种或 2 种以上细胞中表达,故它们不可能是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D 项正确。答案 C2.如图为生物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为人体内环境,并且有的关系,则是血浆B若为构成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并且和人人生来就有,则是特异性免疫C若为可遗传变异,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
3、原理,则是基因重组D若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并且由和构成营养结构,则是分解者解析 本题中的模型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图,、之间为并列关系,都属于的一部分,生物学中很多知识都可以用这样的关系图来表示。如果表示人体内环境,和分别为组织液和淋巴,则是血浆;如果表示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表示生来就有的防线,则表示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如果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表示获得青霉素高产菌的变异类型即基因突变;如果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表示构成营养结构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则表示分解者。答案 C3.体外培养某种细胞时,细胞周期为 16 小时。如图表示培养液中每个细胞 DNA 的相对含量与细胞数量关系。阿
4、非迪霉素可以抑制 DNA 聚合酶的活性,向动物细胞的培养体系中,连续 24 小时施加阿非迪霉素,每个细胞 DNA 的相对含量与细胞数量关系会变为()解析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包括 G1 期、S 期和 G2期,分裂间期的 S 期会进行 DNA 复制,DNA 复制会导致每个细胞 DNA 的相对含量逐渐由 1 变为 2,DNA 复制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阿非迪霉素通过抑制 DNA 聚合酶而抑制 DNA 复制,从而使细胞无法完成 S 期。该细胞的细胞周期长度是 16 小时,用阿非迪霉素连续处理 24 小时,处理时间长于该细胞的细胞周期,因此绝大多数细胞都被阻断在 G1 期和 S
5、 期的交界处。但是在开始用药时,仍然有一小部分细胞正处于 S 期,其细胞中 DNA 复制没有完成就被阿非迪霉素阻断,这部分细胞的 DNA 含量就停留在 12 之间且一直保留该状态至死亡。答案 C4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 a 和图 b 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 b 和图 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B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C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D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解
6、析 由图可知,图 a 和图 b 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 b 和图 c 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只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没有催化作用;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肾上腺素会作用于骨骼肌中的血管,使血管舒张,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据题干“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可知。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答案 B5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科研人员对两种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数年的追踪调查。图甲和图乙是根据调查的数据构建的两种数学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B调查期间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均呈“S”型曲
7、线C动物 A 的种群密度为 X2 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D两种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通过正反馈调节来实现解析 两种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调查期间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上下波动,不是呈“S”型曲线变化;动物 A 种群数量在 K 值(X2)附近上下波动;两种群密度的变化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答案 C62012 年 1 月 6 日,在美国纽约伦斯勒的神经干细胞研究所工作的Sally Temple 等研究人员发现“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也存在神经干细胞”,并将该成果发表在细胞干细胞期刊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 a 过程只有部分基因得到表达B图中 b 过程核酸的种类和含量都不会发生变化C富含脂
8、肪的细胞用苏丹染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D两种骨细胞代谢相对比较缓慢的原因与自由水所占比例较低有关解析 图中 a、b、c、d、e 过程为细胞分化,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 项正确。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可导致细胞中的 mRNA 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B 项错误。苏丹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并可用显微镜观察到,C 项正确。细胞代谢速率与水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有关,自由水所占比例较低则代谢较缓慢,D 项正确。答案 B7如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中的物质甲为 DNA 解旋酶B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中C氨基酸转运过程中有磷酸生成D核糖体沿着 m
9、RNA 从左向右移动解析 据图可知,图中左侧表示 DNA 转录形成 mRNA 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的模板为 DNA 的一条链,原料为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同时需要 RNA 聚合酶的参与,因此甲是 RNA 聚合酶,A 项错误;图示过程转录与翻译同时进行,说明此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B 项错误;翻译过程中需要 tRNA 运输氨基酸,此过程需要 ATP 的水解供能,而 ATP 的水解可以产生 ADP 与磷酸,C 项正确;根据 tRNA 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沿着 mRNA 从右向左移动,D 项错误。答案 C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其从侵入宿主细胞至释放出来的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
10、的是()AHIV 和 T2 噬菌体侵入对应宿主细胞的方式相同B图中过程和过程可反映出核酸均可自由进出细胞核C正常人的基因组中应含有控制 HIV 逆转录酶的合成的基因D将 CD4 受体整合到红细胞膜上,可诱导 HIV 进入红细胞解析 HIV 整体侵入宿主细胞,而 T2 噬菌体只有 DNA 侵入宿主细胞,A项错误;细胞核的核孔和核膜都具有选择性,核酸不能自由通过,B 项错误;控制 HIV 逆转录酶合成的基因来自其自身,C 项错误;据图分析可知,HIV 与细胞膜上的 CD4 受体结合,进而进入细胞并繁殖,因此将 CD4 受体整合到红细胞膜上,可诱导 HIV 进入红细胞,D 项正确。答案 D9溶酶体内
11、的 pH 一般稳定在 4.6 左右。当 pH 升高时,溶酶体膜上与 H和 Na转运有关的蛋白 V-ATPase 和 TPC 等将发生相应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其最适 pH 均接近 4.6BpH 为 4.6 时,TPC 的活性受 mTORCl 蛋白的抑制CTPC 通道打开时,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DpH 升高时,更多的 H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溶酶体解析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酶仓库”,其 pH 一般稳定在 4.6 左右,A 项正确;根据图示,当 pH 在 4.6 左右时,mTORCl 蛋白抑制TPC 的活性,当 pH 升高时,mTOR
12、Cl 蛋白将不会抑制 TPC,B 项正确;根据图示,TPC 通道打开时,Na从溶酶体内进入细胞质基质不需要 ATP,说明Na为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C 项正确;pH 升高时,H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 ATP,说明 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溶酶体,D 项错误。答案 D10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黏着素和分离酶的相关作用。研究还发现 S 蛋白可以抑制分离酶的活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黏着素存在时,基因重组仍可发生BS 蛋白可能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CS 蛋白在细胞分裂间期合成,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降解D过程 1 表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2 表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解析 根据过程 1 分
13、析,黏着素存在时,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基因重组仍可发生,A 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S 蛋白可以抑制分离酶的活性”,因而它使染色体不易分离从而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B 项正确;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后期,为保证姐妹染色单体的顺利分离,S 蛋白发挥作用的时间应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C 项错误;过程 1 体现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过程 2 显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现象,D 项正确。答案 C11药物成瘾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药物成瘾的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加强这种成瘾的奖赏效应,对药物依赖起了促进作用。(1)如图为谷氨酸突触示意
14、图,据图分析:对突触进行高频刺激后,_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_受体结合,导致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同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_受体结合,导致 Mg2从 Ca2通道移出,Ca2能够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随着胞内 Ca2浓度升高,会激活_,进而提高 nNOS 活性,生成大量 NO,进一步扩散至突触前膜内,促进谷氨酸的释放,进而增强药物成瘾的效应,该过程属于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突触小泡AMPANMDA 钙调蛋白 正(2)为探讨吗啡和人工合成大麻素(HU210)两种成瘾药物联合使用对神经系统内谷氨酸传递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人员利用某品系若干大鼠进
15、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注:纵坐标表示(突触后兴奋电位/基础电位)%由甲组实验结果可知,注射吗啡数分钟后,能_,一小时后再注射 HU210,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电位的幅值在短期内仍有持续上升趋势。乙组实验结果表明:先注射 HU210 后,对吗啡的作用程度及持续时间起_作用。实验结果表明:_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为使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请完善上述实验方案。_。迅速增加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电位(或迅速增加突触后兴奋电位与基础电位的比值)抑制注射顺序(吗啡和人工合成大麻素 HU210联合使用时注射的先后顺序)不同增加两组实验:丙组先注射吗啡溶剂 M,1 小时后注射等量溶剂 N;丁组先注射 HU
16、210溶剂 N,1 小时后注射等量溶剂 M(或一组先注射溶剂 M,1 小时后注射等量 HU210溶剂 N;另一组先注射溶剂 N,1 小时后注射等量吗啡溶剂 M)解析(1)据图分析:对突触进行高频刺激后,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 AMPA 受体结合,引起钠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同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 NMDA 受体结合,导致Mg2从 Ca2通道移出,Ca2能够通过 Ca2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随着胞内Ca2浓度升高,nNOS 会激活,进而提高活性,生成大量 NO,进一步扩散至突触前膜内,促进谷氨酸的释放,进而增强药物成瘾的效应;该过程的结果对前面
17、的过程有加强作用,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2)由甲组实验结果可知,注射吗啡数分钟后,能迅速增加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电位(或迅速增加突触后兴奋电位与基础电位的比值),一小时后再注射 HU210,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电位的幅值在短期内仍有持续上升趋势;由乙组实验结果可知:先注射 HU210 后,对吗啡的作用程度及持续时间起抑制作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表明:吗啡和人工合成大麻素 HU210 联合使用时注射的先后顺序不同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为使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应增加两组实验:丙组先注射吗啡溶剂 M,1 小时后注射等量溶剂 N;丁组先注射 HU210溶剂N,1 小时后注射等量溶剂 M(或一组先注射溶剂 M,1 小时后注射等量 HU210溶剂 N;另一组先注射溶剂 N,1 小时后注射等量吗啡溶剂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