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7)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710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等内容。3.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根据有关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

2、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主要原则。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教学难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

3、动。教学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学生为主体探究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2.教师做引导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危害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也即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那么,人类应该如何解决发展问题以及采取哪一种发展模式呢?我们

4、本节课就来学习发展的问题一 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的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投影图“人类文明的演进”,联系有关历史知识进行有关讨论、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人类文明的演进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板书)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我们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采猎文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以几千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为取食对象,人们“饥

5、则求食,饱则弃余”。一个地区采光,就得到远处采猎,或迁移到另一地区。这一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人类从采集野食到栽培作物,从狩猎动物到驯养家畜,步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一阶段,人类开始进行着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3.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

6、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猛增,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被迫改变“征服者”的姿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是自然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在地球这个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人与自然应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同时也寻找到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讨论:对“工业文明与非工业文明

7、对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有什么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并分析当时各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情况、人口数量与素质方面的影响。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承转:我们了解了环境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学习第二部分: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由定义可知,可持续发展既是实

8、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是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标。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如下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

9、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1)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经济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3)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

10、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还体现了以下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的公平。国际之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以保障人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3)共同性原则。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的第三部分

11、,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2.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后,对于上述两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内容加以点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认知、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

12、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在实践中,这种变革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课文中举到了清洁生产、公众的参与和选用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这三方面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如人类活动必须严格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在全球范围内共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建立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

13、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如不吃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宣传员。课堂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清洁生产循环图,了解清洁生产的含义,并完成以下问题:投影展示: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教学反思:本节我们学习了三部分内容。在前两节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人”“地”两方面所处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不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进而引发出了解决这一问题

14、的措施可持续发展。如何将这一可持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节课的难点。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确有其收获的一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地理现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探究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要的,一经掌握就具有迁移价值。(一) 教学后的困惑:首先,用“引导探究”法来学习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其次,本节课教学成

15、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再次,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因它较注重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说理性较强,所以比较适用于自然地理中部分内容的教学。(二)今后面临的教学问题问题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能使学生高效、系统地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问题二:在“引导-探究”法的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6、?问题三: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最适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三)今后教学的措施:(1):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教学时间的允许,“引导-探究”教学方法不一定要用于整节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今后的教学中可用于一节课中某一教学内容,同时与“接受学习”等其他教学方法并用,以完成较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对“引导-探究法”,可通过增加使用频度来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2):作为教师本人应该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练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轻松地驾驭课堂教学。(3):教师加强集体备课,共同探讨高中地理各章各节中的知识点及其成因规律,整理出具体内容,为该方法的实施提供最恰当的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