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
2、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课时安排 3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
3、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农业的分类对象:世界(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投入:粗放农业、密集农业用途:自给农业(发展中国家)、商品农业(发达国家)二、 农业的区位因素1、 气候光照时间长短,强度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光合作用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使作物有机物积累多。)青藏有机物积累多西北糖分多四川的不利条件:光照不足。热量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种类与农作物的耕种制度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热量少,作物生长期长,有机物积累时间长,质量好。)病虫害(热量少的地方,少病虫害。)积温值:日均温大于等于10持续期内的温度总和。降水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等于400毫米,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畜牧业,灌溉农业。水热搭配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有利。地中海气候区:雨热不同期,对发展农业不利。气象灾害寒潮、台风、低温冻害、旱涝、风沙2、 地形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林业、牧业立体农业(南方地山丘陵地区)缓坡25度以下,才能修建梯田(茶树种植在坡地上,排水条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