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625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已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怔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A. 种群密度B. 性别比例C. 出生率D. 年龄组成【答案】C【解析】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故选C。2.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年龄组成B. 性别比例C. 个体寿命D. 迁入率与迁出率【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

2、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近年来,我国一、二线城市人口数量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迁入率与迁出率,D正确。故选D。3.下图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藻细胞个数为( )A. 11个B. 12个C. 13个D. 14个【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解】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计数原则为“

3、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有12个,B正确。故选B。4.为了调查某草原上有多少只羊,研究小组第一次捕获150只羊,做上标记后放回草原。数日后第二次捕获了100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25只。估算这个草原中羊的数量为( )A. 300只B. 400只C. 500只D. 600只【答案】D【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期和基础:标记的和未标记的被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间数量稳定;标志个体均匀分布在全部个体之中;标志操作不影响动物的行为和死亡等。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详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标记数重捕

4、数)重捕标记个体数=15010025=600只,D正确。故选D。5.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某环境中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种群是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即群落包括该地区所有的种群。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6.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

5、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详解】在食物(养料)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呈现J型,说明种群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故选B。7.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兔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约为( )A. 150只B. 300只C. 200只D. 400只【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第1年到第3年种群增长速率增加,第3年到第5年种群增长速率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而且第3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 ,第5年种群数量为

6、K。【详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3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由题干信息“第3年时兔种群数量为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D正确。故选D。8.下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下图中的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在题图中a-b段,世界人口处于快速增长期,其种群特征为增长型,即幼年个体数多,而老年个体数少。【详解】A、幼年个体数量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少,增长型,A正确;B、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归为为稳定型,B错误;C、幼年个体较少,归为衰退型,C错误;D、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归为衰

7、退型,D错误。故选A。9.下列有关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形成条件是资源空间有限B. 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最大C.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珍稀动物环境容纳量D.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0K/2 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 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8、,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详解】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如资源空间有限、有天敌、食物有限等,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正确;B、达到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错误;C、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它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C正确;D、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D正确。故选B。10.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与下面哪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相同( )A. 兔与草B.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C. 猪体内绦虫与猪D. 水稻与杂草【答案】C【解析】【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蝗虫与

9、羊、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鸬鹚与鱼。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与细菌。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大豆与根瘤菌。【详解】A、兔与草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和细菌为寄生关系,A错误;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为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C、猪体内绦虫与猪以及噬菌体和细菌之间都是寄生关系,C正确;D、水稻和杂草为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C。11.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如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 )A.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B. 羊和牛C.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D. 狼和驼鹿【答案】

10、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详解】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属于竞争关系,A错误;B、羊和牛属于竞争关系,B错误;C、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C错误;D、驼鹿和狼属于捕食关系,与曲线图相符合,D正确。故选D。12.在北方针叶林区,林冠层栖息着柳莺、交嘴,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松鼠和貂,林下层栖息着苇莺、花鼠、黄鼬、榛鸡。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A. 水平结构B. 垂直结构C. 初生演替D. 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

11、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某森林中栖息着多种生物,柳莺、交嘴栖息在林冠层,山雀、啄木鸟、松鼠和貂生活在中层苇莺、花鼠、黄鼬、榛鸡分布在林下层。说明各种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不同,出现了分层现象,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故选B。13.在自然环境中,植物个体会受到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动物的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A. 水平结构B. 垂直结构C. 初生演替

12、D. 次生演替【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水平结构形成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故选A。14.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 光照强

13、度B. 含氧量C. 温度D. 湿度【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故选A。15.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火灾后的

14、草原经若干年后可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A. 食物链(网)越来越简单B.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C. 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初生演替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提高【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群落

15、演替过程中,食物链(网)越来越复杂,A错误;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B错误;C、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退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可能演替成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升高,D正确。故选D。1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 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C. 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次生演替D. 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

16、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详解】A、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会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B正确;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次生演替,C正确;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故选D。1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 信息传递B. 能量流动C. 物质循环D. 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

17、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A、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A错误;B、能量流动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B错误;C、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C错误;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故选D。18.菟丝子是一种缺乏叶绿素的开花植物,但可依附于其他绿色植物以取得养分,所以菟丝子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应该是( )A. 生产者B. 分解者C. 消费者D. 清除者【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组

18、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非生物环境中的无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能量。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包括草食和肉食,直接或间接消耗生产者,生时的排泄物和死时的尸体成为分解者的食物。分解者主要为菌类和小型土壤动物,将消费者尸体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还原到非生物环境中,为生产者提供原料和条件。【详解】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靠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属于消费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B.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

19、的生物体型越大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细菌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A、一种动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A正确;B、营养级别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B错误;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D

20、、细菌可以作为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分解者(如腐生细菌),D正确。故选B。20.下列选项中依次满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要求的是( )韩山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沂河中全部鱼类骆马湖中所有鲤鱼 虞姬生态园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详解】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沂河中全部鱼类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

21、生物);骆马湖中所有鲤鱼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生态园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综上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是,D正确。故选D。21.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性外激素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A. 物理信息B. 化学信息C. 行为信息D. 营养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

22、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其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故选B。22.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A. 蜜蜂舞蹈B. 孔雀开屏C. 蝙蝠的回声定位D. 桂花散发的香气【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蜜蜂舞蹈属于行

23、为信息,A错误;B、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C、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D、桂花散发的香气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故选C。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之间B. 丹顶鹤雌雄求偶时双双起舞属于物理信息C.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D. 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

24、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能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B、丹顶鹤雌雄求偶时双双起舞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C、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也可以从高营养级传到低营养级,C错误;D、由分析可知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D。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 物质循环伴随着

25、能量流动C. 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D. 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详解】A、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可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A正确;B、能量是储存在物质中的,物质循环

26、伴随着能量流动,B正确;C、分解者能将有机碳分解成无机碳,可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到45个营养级时,所剩能量已经很少了,不足以养活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故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明确物质是指元素而不是化合物,重点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及实例碳循环;识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5.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A. 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

27、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C. 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 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2)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一热能形式散失;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详解】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主要有以下三个去路,一是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 和繁殖,另一部分

28、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由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所以其下一营养级是第三营养级),B正确,ACD错误,故选B。26.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摄食量粪便量呼吸消耗量能量(kJ)400200100A. 昆虫的同化量是400 kJB. 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C. 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 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200 kJ【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关系: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

29、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即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散失、未被利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详解】A、昆虫的同化量是摄入量-粪便量=400-200=200kJ,A错误;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植物同化的能量,B正确;C、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呼吸消耗量不能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同化量-呼吸消耗量=400-200-100=100kJ,D错误。故选B。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负反馈调节是生

30、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C.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B正确;围湖造田用于耕地,由于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进而导致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所以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2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如图所示曲线中能准

31、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 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2、两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一般呈现相反的关系。【详解】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故选A。29.下列有关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经济发达地区B. 人口增长越快越

32、好,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C. 人口过多会给社会增加一系列负担,所以人口发展越慢越好D. 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答案】D【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详解】A、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非洲,A错误;B、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增长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B错误;C、人口发展过慢,会引

33、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所以并不是人口发展越慢越好,C错误;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D正确。故选D。30.近期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A. 减少汽车使用B.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 提高绿化面积D. 提高工业废气的排放标准【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故霾的实质是固体小颗粒进行解

34、答。【详解】A、减少汽车使用期可减少废气的排出,有利于减少雾霾发生,A不符合题意;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增加废气的排出,不利于减少雾霾发生,B符合题意;C、提高绿化面积可吸收空气中的灰尘颗粒,有利于减少雾霾发生,C不符合题意;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可减少废气的排出,有利于减少雾霾发生,D不符合题意。故选B。31.下述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 将湿地开垦成为农田B. 自然保护区内引入外来物种C. 农业生产减少农药使用量D. 禁止捕捞海洋鱼类【答案】C【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

35、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其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于过渡消耗并得到补充,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详解】A、将湿地开垦成为农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A错误;B、自然保护区要慎重引入外来物种,否则会造成生态入侵,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B错误;C、使用农药,会污染环境,农业生产时可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以保护环境,C正确;D、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应适量捕捞海洋鱼类,而不是完全禁止捕捞海洋鱼类,D错误。故选C。3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

36、、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潜在价值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迁地保护D.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重要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

37、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潜在价值,B正确;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C错误;D、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D正确。故选C。33.下列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

38、接价值的是( )A. 湖泊能调节气候B. 草地能保持水土C. 树林能防风固沙D. 大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湖泊能调节气候,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B、草地能保持水土,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C、树林能防风固沙,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不符合题意;D、大海能

39、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属于直接价值,D符合题意。故选D。34. 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实施该条例有利于A. 减少物种数目B. 降低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C. 保护生物多样性D. 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详解】A、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增加物种数目,A错误;B、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B错误;C、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D、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增加生物种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C。【点睛】草原植物贴地生长,能够很好地覆盖地面。由于草原上的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

40、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和草原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这些都是草原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因而退耕还林还草可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35. 近年来,我国针对某些鱼类自然种群衰退的现象,采取了将人工培育的鱼苗投放到河流、海洋等自然水体中,将有利于( )A. 消除水环境的污染B. 降低环境的碳排放C. 防止这些种群消亡D. 减少生态环境的食物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三种:(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

41、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3、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解:A、投放人

42、工培育的鱼苗不能消除水环境的污染,A错误;B、投放人工培育的鱼苗不能降低环境的碳排放,B错误;C、投放人工培育的鱼苗能增加其种群数量,这样可以减缓某些鱼类自然种群衰退的现象,防止这些种群消亡,C正确;D、投放人工培育的鱼苗能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即增加生态环境的食物链,D错误故选C考点:种群的特征二、多项选择题36.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可表示出生率,B可表示死亡率B. 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 D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 种群特征包括寿命、性别和年龄等【答案】BCD【解析】【分析】

43、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详解】A、图中A可使种群密度增加,可表示出生率,B可使种群密度减少,可表示死亡率,A正确;B、C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B错误;D、D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D、寿命、性别和年龄属于个体特征,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和空间特征,D错误。故选BCD。37.如图是某个兔群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B. 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剧烈C. 图中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该种群所处的环境资源不受限

44、制【答案】CD【解析】【分析】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图中K值为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表示环境容纳量,A正确;B、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

45、斗争越剧烈,B正确;C、图中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C错误;D、种群所处的环境资源有限,使得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加,D错误。故选CD。38.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演替属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 杂草群落比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高C. 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 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答案】BD【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

46、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详解】A、由图示分析,云杉林复生过程是一个次生演替过程,群落结构变得复杂,A正确;B、杂草群落比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低,B错误;C、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D、在云杉

47、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B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和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9.下列做法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A. 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B.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 控制日照时间长短从而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D. 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答案】AC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

48、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详解】A、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A正确;B、利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这属于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B错误;C、控制日照时间长短从而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C正确;D、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这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D正确。故选AC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

49、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掌握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的相关应用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40.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分解者B. 能量流动是双向的,可以循环利用C. 该生态系统物质可以循环利用D. 阳光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其中农作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家畜和人是消费者;沼气池中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图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大

50、棚中的绿色植物,A错误;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C、该生态系统物质可以循环利用,C正确;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AB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三、非选择题4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图中草本植物属于_。(2)该生态系统中,蝗虫与杂食性鸟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_。(3)图中由乔

51、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共有_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在该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处于第_营养级。(4)若杂食性鸟被大量捕杀,则蝗虫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A先增加后减少 B先减少后增加 C一直增加 D一直减少(5)若使用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答案】 (1). 生产者 (2). 竞争 (3). 4 (4). 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 (5). 四 (6). A (7). 杂食性鸟【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植物属于生产者,杂食性鸟、蝗虫、蜘蛛属于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属于分解者,有机碎屑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解】(1)草

52、本植物属于生产者。(2)杂食性鸟捕食蝗虫,同时蝗虫与杂食性鸟还竞争草,因此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图中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乔木杂食性鸟、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可见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在该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处于第四营养级。(4)杂食性鸟捕食蝗虫,若杂食性鸟被大量捕杀,则蝗虫的数量先增加,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之后蝗虫数量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即A正确,BCD错误。(5)由于农药不易被分解,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所以若使用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

53、农药,则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营养级最高的杂食性鸟。【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生物的营养级别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42.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填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D所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A、B、C、D共同构成了_。 (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的循环形式是_,C和B之间碳以_形式传递。 (3)表示_过程。过程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答案】

54、 (1). A (2). 分解者 (3). 生物群落 (4). CO2 (5). 有机物 (6). 光合作用 (7). 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D为分解者,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表示捕食关系。【详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A所固定的太阳能,D为分解者,A、B、C、D包含了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以CO2的形式循环,C和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碳以有机物形式传递。(3)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表示捕食关系,过程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55、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图形中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难度中等。43.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以这3种鱼为食的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传

56、递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_形式散失。(4)根据图2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kJm-2a-1,乙与丁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_(保留一位小数),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答案】 (1). 水草甲丁 (2). 生产者、消费者 (3). 热能 (4). 25000 (5). 145% (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

57、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详解】(1)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以这3种鱼为食的1种水鸟,因此图1食物网遗漏了水草甲丁这条食物链。(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1所示食物网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3)除顶级消费者以外,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因此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水草、

58、藻类)所固定的太阳能,即25000kJm-2a-1,乙与丁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75190014.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识记能量流动的渠道,识记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答题。4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温度()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0h24h48h72

59、h96h120h144h168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适温度约是_。(2)为了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需_试管。在培养后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需对样液_后再计数。(3)用血球计数板制片时,应先将_盖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稍待片刻,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_的中央,进行观察计数。(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

60、的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等_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答案】 (1). 25 (2). 振荡 (3). 适当稀释 (4). 盖玻片 (5). 载物台 (6). 无关 (7). 减少 (8). 增加【解析】【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

61、观察并计数重复第二、第三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2、分析表格的数据: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内,都是25的酵母菌的数量最多,所以25为酵母菌的最适温度。【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2)为了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需振荡试管。在培养后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需对样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最后的结果需要乘以稀释的倍数)。(3)用血球计数板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稍待片刻,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的中央,进行观察计数。(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减少;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