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年09月05日是“旅行者一号”深空探测器发射40周年纪念日。目前,它已经离开太阳系,正飞向其他恒星系。读“旅行者一号”飞行轨道图,完成下列各题。1. 旅行者一号现在已进入的天体系统位于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2. 旅行者一号从地球飞离太阳系过程中肯定没有经过A. 水星和金星公转轨道 B. 水星和火星公转轨道C. 木星和土星公转轨道 D. 火星和木星公转轨道3. 此后一个月,下列可信的
2、是A. 海南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B. 开普敦昼短夜长且夜渐短C. 日本东京正午日影渐长 D. 天安门升旗时间逐日提前【答案】1. C 2. A 3. C【解析】1. 由材料中旅行者一号已离开太阳系,正飞向其它恒星系可知,飞行者一号位于太阳系之外的其它恒星系中,因此属于银河系。2. 水星和金星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内部,飞行者一号飞离地球是向地球轨道之外的方向飞行的,因此不会经过水星和金星公转轨道。3. 此时为9月5日,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海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逐渐往南移动,开普敦昼短夜长且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秋分日后开普敦昼长夜短且昼长继续变长、夜长
3、继续变短。日本东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日影渐长。北京昼长逐渐变短,日出推迟,天安门升旗时间逐日推迟。【点睛】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另一半求相反;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关,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则该半球的昼长逐渐增长,另一半求相反。掌握这一规律可解决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问题。读世界某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亿焦平方米年),完成下列各题。4. 导致甲地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因素是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洋流5. 乙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多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A. 纬度较高
4、,太阳高度大 B. 距海较远,多晴朗天气C. 地势较高,空气较稀薄 D. 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答案】4. A 5. D【解析】试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4. 图中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5. 图中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总量多,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D正确。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盛大的开幕式于北京时间10月18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据此回答下列各题。6. 纽约(西五区)的华人观看开幕式实况转播,他们观看时的当地区时是A
5、. 20时 B. 21时 C. 9时 D. 8时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地球公转至右图中A. 甲乙之间 B. 乙丙之间 C. 丙丁之间 D. 丁甲之间【答案】6. A 7. B【解析】6. 开幕式于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10月18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西五区时间比东八区晚13小时,此时西五区为17日20点。7. 图中甲位置抬眼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分别确定乙、丙、丁分别为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之间召开,此时地球位于乙、丙之间。【点睛】二分二之日图中左右两个位置表示二至日,上下
6、两个位置表示二分日。根据地球的倾斜方向可确定左右两个位置太阳直射的纬线,进而确定夏至日和冬至日,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分别确定春分日和秋分日的位置。珊瑚礁是指造礁珊瑚群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某珊瑚礁及周围海域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8. 该景观图中显示的地球圈层有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B.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9. 从成因上看,与珊瑚礁属于同一类岩石的是A. 砂岩 B. 花岗岩 C. 玄武岩 D. 大理岩【答案】8. C 9. A【解析】8. 图中鱼群等海洋生物属于生物圈、海洋水属于水圈、海底地壳以及珊瑚礁(
7、岩石)属于岩石圈。9. 从成因上看,珊瑚礁属于沉积岩,和砂岩类型相同。花岗岩和玄武岩分别是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2017年12月某日早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古城扬州在大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气温上升缓慢,一直持续到10时左右。下图示意扬州地区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0. 大雾说明,扬州近地面A. 风力较大 B. 对流强烈 C. 垂直温差小 D. 空气湿度小11. 大雾导致扬州气温上升缓慢的原因之一是A. 强 B. 弱 C. 强 D. 弱【答案】10. C 11. A【解析】10. 雾是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形成的,风力小、空气湿度大、对流弱、大
8、气中粉尘等固体颗粒物多有利于雾的形成。垂直温差小,大气对流弱,近地面气温较低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因此易形成雾。11. 大雾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升温慢,地面辐射弱,气温上升缓慢。下图示意2017年12月某时刻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 图示时刻,甲地的风向是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13. 图示时间,地中肯定是晴朗天气的是A. B. C. D. 【答案】12. A 13. A【解析】12. 根据纬度可知,甲地位于北半球,该地东部为高压中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该地盛行东南风。13. 地位于高压中心,
9、受其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肯定是晴朗天气。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古代装满货物的帆船经常数周因等不到风,而被迫停留在海上,船上运往美洲的马匹因缺少草料而大量死亡并被抛入大海。因此,他们给该纬度的海域起了个古怪的名字“马纬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4. 上图中正确表示“马纬度”海域的是A. B. C. D. 15. “马纬度”大陆西岸的气候特征是A. 寒冷干燥 B. 炎热干燥 C. 高温多雨 D. 温和湿润【答案】14. D 15. B【解析】14. “马纬度”位于南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从该气压带向南北两侧吹,据此可排除选项。15. “马纬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
10、下沉气流,大陆西岸地区受其控制不易形成降水,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蓝贻贝通常生活在法国沿岸和美国东岸等温暖水域,近年来,开始出现于北极圈内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附近水域,这被看作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又一证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6. 在蓝贻贝“入侵”斯瓦尔巴群岛附近水域过程中A. 北冰洋各处水温均升高 B. 北冰洋沿岸粮食产量增加C. 斯瓦尔巴群岛面积缩小 D. 陆地淡水总量持续增多17. 为减缓蓝贻贝向高纬海域“入侵”的趋势,我们应A. 尽量减少矿产资源开发 B. 用塑料包装替代纸包装C. 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D. 洗涤衣物尽量节约用水【答案】16. C 17. C【解析】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11、两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水受热体积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斯瓦尔巴群岛面积缩小。17. 由材料可知,蓝贻贝向高纬海域“入侵”是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因此应对措施应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入手。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减少私家车上路数量,降低交通拥堵,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2017年6月,葡萄牙中南部由于自然原因发生森林大火,伤亡惨重,统计发现,近20年来,该国中南部几乎每年都有火灾发生。下图为葡萄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8. 葡萄牙中南部夏季易发生森林火灾的自然原因最可能是A. 沿岸有寒流,降温减湿 B
12、. 受高压控制,高温干燥C. 地势较高,太阳辐射强 D. 光照时间长,蒸发量大19. 葡萄牙西侧洋流为A. 向北流的暖流 B. 向北流的寒流 C. 向南流的暖流 D. 向南流的寒流【答案】18. B 19. D【解析】18. 结合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气候炎热干燥,因此易发生森林火灾。19. 结合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该地地理位置可知,流经葡萄牙西侧的洋流是加那利寒流,其流向是自北向南。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淹没的部分,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形成。下图示意某河段的河漫滩形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0. 与河漫滩地貌形成有关的是A. 河流
13、流量大 B. 地形平坦 C. 位于北半球 D. 地壳上升21. 在沙滩边缘处,沙子的粒径最小的部位是A. B. C. D. 【答案】20. B 21. D【解析】20. 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流速慢,侧视作用强,因此易形成河流弯曲,在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强、凸岸堆积强,凸岸处泥沙堆积形成河漫滩。21. 由材料可知,河漫滩是河流的横向迁移形成的,因此沙子粒径越小,被搬运的越远,越远离河中心;沙子粒径越小,被河流搬运的越远,根据河流流向可知,粒径最小的部位是。【点睛】风力、河流等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一般来说,越往下风向或河流的下游,沉积物的颗粒越小,据此信息往往可判断出区域的盛行风向
14、或河流的流向。2017年10月10日,在第23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工程成功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该工程采取许多独特的工程技术,灌、排渠合理布局,到目前仍正常运行,造福百姓。下图为航拍宁夏古灌区引水工程图(局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2. 古代引黄工程建成后A. 灌区大气湿度增加 B. 黄河含沙量增加C. 黄河上游沉积加快 D. 黄河下游流速增大23. 灌、排渠系合理布局,可A. 减缓黄河淤积 B. 减少水分蒸发 C. 防止土地盐碱化 D. 提高灌渠运输量【答案】22. A 23. C【解析】22. 引黄工程建成后,该地地表水增加,蒸发量增加,灌区大气湿度增加;灌溉过程
15、中部分泥沙引入农田,会导致黄河含沙量减小;对黄河上游沉积速度和下游流速没有明显影响。23. 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往往和只灌不排有关,只灌不排易导致地下水位升高,盐分在地表富集;而排、灌结合利于盐分流失,可防止土地盐碱化。下图示意亚洲某海岸带某日9时的等温线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4. 此时,甲地海陆风状况是A. 海风最强 B. 海风转为陆风 C. 陆风最强 D. 陆风转为海风25. 图示沿海地区典型植被是A. 热带雨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答案】24. D 25. A【解析】 25. 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大陆东岸,为热带季风气候,受其影响,形成热
16、带雨林带。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圭表是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它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圭是平放的有刻度的尺,表是直立的标竿,高8尺,置于圭的一端且与圭垂直。古人通过表影长度的日变化确定方向;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气。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正午表影的年变化,表影顶端在甲、丙之间移动。(1)表影顶端位于乙,且将向丙移动时,日期是_前后。若此日正午(北京时间12:00)表影长度为8尺,则该地经纬度是_。(2)在表影顶端从甲移动到乙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是_,该地的昼长变化规律是_;移动到乙时:该地昼夜长短状况是_,此时南极附近开始出现_(极昼极
17、夜)现象;当表影顶端移到丙附近时,北京盛行风向是_。(3)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甲、丙之间距离变_(大小),理由是_。【答案】(1)9月23日;45N,120E (2)先慢后快;逐渐变短;昼夜等长;极昼;西北 (3)小;理由:甲日为夏至日,丙为冬至日;黄赤交角变小,回归线的度数变小,该地夏至日正午影长变长,冬至日正午影长变短【解析】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圭表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包括地球公转的特征、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主干知识。试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1)从图中可以看出,表影顶端位于甲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夏
18、至日,位于丙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冬至日,则位于乙时为二分日。如果表影顶端向丙移动,说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为秋分日。若表影长度为8尺,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处该地纬度。该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00,说明该地经度为120E。(2)从上题分析可知,表影顶端从甲移动到乙的过程为夏至日到秋分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减慢,7月初后再加快。在此期间,该地昼长逐渐变短,到乙时昼夜等长,且次日后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昼现象。表影顶端位于丙时为该地冬至日,北京盛行西北风。(3)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分别在夏至日和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
19、式可计算处,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该地纬度+黄赤交角度数”,因此,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甲、丙之间距离变小。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50N附近某大陆西岸一外流区域的地质构造和水循环示意图。(1)说出该区域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及成因。(2)处为_岩,判断依据是_;是处的岩石在水循环环节甲_的作用下转化形成的。(3)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划分,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是_循环;在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影响乙(下渗量)大小的因素有_、_、_、_等。(4)指出丙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答案】(1)特点:全年降水均匀(或年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成因: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2)
20、沉积;具有层理构造;地表径流 (3)海陆间;降水强度、植被覆盖率、坡度、土壤湿度、地面透水性等(任答4点即可) (4)向斜;理由:岩层向下弯曲【解析】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区域地质构造和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气候、水循环、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强,涉及知识点多,但总体难度不大。(1)该地位于50N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因此降水全年均匀,季节变化很小。(2)从图中可以看出,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是地表径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的。(3)该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为海陆间的水循环。影响下渗的因素有降水强度
21、、植被覆盖率、坡度、土壤湿度、地面透水性等,降水强度小、植被覆盖率高、坡度小、土壤湿度小、地面透水性强利于下渗,反之不利于下渗。(4)地质构造是岩层的变形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处岩层有明显的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恶水盆地位于美国西部,是世界上夏季最热的地方之一,但晚上却非常冷。盆地内气候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为48 mm,年平均蒸发量超过3810 mm。盆地内植被稀疏,盐漠广布,在盆地底部有一常年不干的小湖泊盐度高于海水几倍。下图示意恶水盆地的位置和地形。(1)请根据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恶水盆地夏季晚上非常冷的主要原因。(2)恶水盆地冬季虽然受西风带控制,但
22、降水很少,从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 (3)推测盆地底部湖泊的补给水源类型,并说明高盐湖水形成的过程。(4)恶水盆地自然带类型是_,说出该自然带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答案】(1)该地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差,气温低(2)受西部高大山地的阻挡,水汽难以进入;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3)地下水补给;形成过程: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盐类物质,带人湖泊;湖水大量蒸发(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盐度不断升高 (4)荒漠带;分布规律:南北纬20。-30。大陆中西部;以及亚热带、温带大陆内部【解析】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美国西部恶水盆地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地
23、形对气候的影响、水体补给关系、陆地自然带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较强,部分小题难度较大,注重对地理现象的成因探究以及对地理过程的分析。(1)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大量的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升温,再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该地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因此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差,气温低。(2)从该地纬度可知,该地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恶水盆地位于北美洲西部山地以东,是西风的背风坡,因此不易形成降水。(3)该盆地内气候干旱且周围山地海拔不太高,因此其主要补给水源可排除降水和冰雪融水等,最可能是地下水。因此湖泊中盐
24、分主要来自地下水,而强烈的蒸发导致湖水减少,盐都升高。(4)该地气候十分干旱,因此其自然带最可能是荒漠带。该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南北纬20-30大陆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以及亚热带、温带大陆内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2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伏尔加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依次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最终注入里海,全长3690千米,流域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年均输沙量约2700万吨;干流总落差256米,中下游地区平原广阔,河道弯曲,多沙洲和浅滩。据统计,伏尔加河春季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水源主要来自中上游地区的季节性积雪融水,伏尔加格勒至河口几乎没有支流
25、注入,下图示意伏尔加河流域状况。(1)推测伏尔加河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说明依据。(2)分析伏尔加河的汛期在春季,且汛期由南向北推迟的主要原因。(3)从沙源和沉积环境的角度,描述伏尔加河中下游河段沙洲的形成过程。(4)指出伏尔加格勒至河口几乎没有支流注入的原因。【答案】(1)自北向南递减(或北多南少);依据:植被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或:从上游到下游的自然带类型变化) (2)汛期出现在春季的原因:伏尔加河流域纬度高、冬季长,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汛期。汛期逐渐由南向北推迟的原因:河流主要自北向南流,春季气温回升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积雪融化时间由南向北
26、逐渐推迟) (3)伏尔加河输沙量大,中下游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 (4)流经荒漠,降水少,蒸发、下渗强烈【解析】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伏尔加河为背景,考查区域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河流水文特征、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水系特征的成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较强,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小题难度较大。(1)由材料可知,该地植被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依次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说明沿线降水逐渐减少。(2)将我国东北地区河流春汛的原因的知识稍加迁移可得出该河流春汛和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有关。由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回升逐渐推迟,造成河流汛期逐渐推迟。(3)伏尔加河流域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因此沙源充足。而沙洲的形成过程是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的结果。(4)从图中可以看出,伏尔加格勒至河口段有沙漠分布,降水少,蒸发、下渗强烈,造成几乎没有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