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386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霸优课》2017地理一轮教学案:专题十三考点三 城市化及其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城市化概况(1)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为最主要的标志,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意义: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运用“推拉理论”说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3城市化进程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2、”型曲线,如下图所示: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景观变化的影响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和观念。(4)带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就业困难等问题。5实现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注意点1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

3、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2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3城市化不仅是指人口城市化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如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08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

4、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形成城市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规模扩大。选择B项。2从1990年到2008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B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C为了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D郊区劳动力素质高答案D解析工业由市中心移向郊区的原因一方面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改善城市环境,再加上交通的发展。所以不可能的是郊区劳动力素质高。选择D项。读“我国某城市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等温线空间分布示意图(单位:)”,回答34题。3关于图中该城市市区与郊区的说法正确的是()温差最大不超过4 温差最大不超过5

5、 只考虑温度因素N点近地面的风向为东南风只考虑温度因素N点近地面的风向为西北风市区降水量小于郊区市区降水量大于郊区A B C D答案C解析该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温差介于3 至5 之间,气温较高处形成低气压,气温较低处形成高气压,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判断风向;市区气流上升强烈且凝结核较多,降水量大于郊区。4造成该城市近地面等温线由市区向郊区有规律变化的原因,不可能的是()A人为热排放 B城市建筑密度C工业活动 D纬度差异答案D解析市区工业、交通、生活等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城市建筑物密集,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使市区气温高于郊区气温。考法综述城市化及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6、。对城市化进程的考查,主要考查城市化的特点和差异;对城市化问题的考查,偏重于环境问题。关键是理解城市化的特点及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命题法1城市化进程判断典例1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和读图比较分析能力。读图,根据不同距离

7、处两条曲线的差值可判断,2010年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千米和4千米处比1990年减少,A、B项错误。10千米处与8千米处相比,10千米处两线差值更大,故D项正确。(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项错误。由图可知,该时间段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而市中心及附近人口密度不断降低,是由于城市中心地区以商业等活动为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调整的反映,D项正确,但不能表示城市等级提高,C项错误。城市中心商业活动发展,地租水平也会不断提高,B项错误。答案(1)D(2)D【解题法】城市化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

8、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9、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两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群带;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根据图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为郊区城市化阶段。(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10、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和地区,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命题法2城市化的差异典例2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A20%30% B30%40%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

11、最小,为30%4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镇化率最低,但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中国。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已进入“低增长”阶段;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答案(1)B(2)A【解题法】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

12、往郊区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命题法3城市化的影响典例3 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1)读图可知,该市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006至2009年

13、,该市水域面积扩大,可排除B选项;2006至2009年,该市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可排除C选项;2003至2013年,该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主要是城市扩张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所致。故D选项正确。(2)读图可知,该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将使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排除A选项;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意味着城市面积扩大,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平均距离将增大,因此平均通勤距离将延长,排除B选项;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中人类活动增加,将使城市“热岛”效应增强,C选项正确;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原有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将受到影响,同时

14、城市绿化建设将引入一部分外来物种,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排除D选项。答案(1)D(2)C【解题法】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所示: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8:00 B12:00C14:00 D18:00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现象是由人口居住在郊区而

15、在城区上班造成的。图中拥挤路段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会处及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故图示时刻最可能为上班时间,即8:00。12:00、14:00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内,郊区路段一般不会拥挤。18:00为下班时间,此时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向郊区流动,出城的右侧车道拥堵的可能性大。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答案D解析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而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会加重“钟摆”交通现象;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吸引更多

16、的人口流向中心城区,从而加重“钟摆”交通现象;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郊区流向城市的人口,从而缓解“钟摆”交通现象。下图表示H市人口密度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3结合图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答案B解析从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东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和西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均多于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该市市中心和边缘地带人口密度都有所增加,可判断全市人口密度增加。4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

17、无效的是()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加高城区防洪大堤C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答案B解析优化城区雨污管网和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在城区出现暴雨时快速排出积水;扩大城区湖泊面积可以增加湖泊蓄水量,在出现暴雨时减轻城区雨污管网的压力,减少内涝现象的发生;加高城区防洪大堤并不能解决城区积水排放问题。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56题。5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珠三角的城市化过程。图中显示农民自建的“握手楼”楼层高、房间多,不可能为自

18、住考虑,也不适宜外来人口长期定居;“握手楼”位于珠三角某中心城市周边,利于外来人口租住,故其直接目的应是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故D项正确。6“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影响。“握手楼”吸引城区人口居住,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人口多,对住房需求量大,但由于房价昂贵大量人员购房能力不足,故B项正确。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78题。7图中()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19、D各国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始终高于美国,但城市化速度并非始终高于美国,A、B项错误;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且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项正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D项错误。8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个国家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上涨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答案C解析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价格上涨;随着城市化的高水平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大,相应地,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小;随着城市化

20、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质量得以改善。9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答案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解析交通条件改善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可结合城市化的表现与作用,从城市数量、规模、人口迁移方向

21、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解答。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2)距市中心4 km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错答(1)C(2)C错因分析(1)对“集中区”理解不准确;不能从曲线图上获取信息,集中区应为该种用地面积最大处。(2)不能联系城市功能区布局及特点进行分析,注意距市中心4 km处不是工业用地最集中的区域,工业用地最集中的区域应在距市中心10 km左右。答案(1)A(2)B解析(1)依据图中三条曲线的变化情况,找出主要功能用地面积最大处,即集中区;距离市中心最近的是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其次是住宅用地,最远的是工业用地。选A。(2)距市中心4 km附近离市中心近,接近市场;这里是住宅用地集中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选B。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