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本课分析】 本课作为经济史的第一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对以后章节也起到引领和奠基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重点: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难点:自耕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评价。【教学过程】导入:何为“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何时形成的?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称为“精耕细作”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展示
2、材料)图1 神农尝百草 图2 制耒耜、教民农作教师:从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传说中,思考中国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总结: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教师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2两个农业中心的形成(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教师: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在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方面差异很大,那么中国南北方的种植经济有何地域差别呢?学生总结: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
3、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教师点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
4、、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教师:你知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由来吗?教师点拨: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探究思考: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
5、饲养的“六畜”。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一、 生产力的进步(一) 农具的变化从耒耜到曲辕犁: (展示材料) 图3 耒 耜1.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西周及其以前:A、工具类型:以耒、耜为主。B、材质:木质、骨质、石质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教师: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为何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木器为主?学生总结: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教师点拨:请大家翻到教材第四课
6、,看看小字部分的第三段:青铜器的主要种类有哪些?排在最后的是哪一种?“设计小贴士”:联系第一和第四课的有关内容并加以比较,加深认识:商周时期虽然我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木器为主。说明商周时期的工具(即生产力水平)仍很落后,远未达到春秋时期的大变革所需要的水平。教师继续点拨: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耘”“耩”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探究思考:何为刀耕火种?(探究提示):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
7、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影响并不大,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A、工具类型:镰、锄、犁等。B、材质:铁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8、日益完善。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教师:何为“精耕细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今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具体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它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和推广后形成的。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抵抗灾害的一种表现。教师点拨:铁农具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相对于木器和骨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铁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又远远超过铜、锡、铅等(可联系学生在化学课上所学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加以理解)。所以,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农具得以
9、迅速推广,促使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大变革时期。(3)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展示材料)A、工具类型:曲辕犁等。B、材质:铁质 图4 图5 图6 图7 教师:图4、图5两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分别是耧车、曲辕犁。图6是“汉代耕作画像石”,俗称“二牛抬杠”,是直辕犁。图7是现代犁耕照片。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注:总结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根据以上古代中国农具的变化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特点的变化1、从
10、材质方面:石、骨、木制-青铜-铁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二)、灌溉工具及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教师:请大家认清这两种灌溉工具,并于实物相参照。 图8 图9 图10 图11教师点拨:翻车是一种高效的人力提水工具,筒车是一种水力提水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2水利建设成就:(1)内地农业区: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教师点拨: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后人尊称为“大禹”,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反映出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设成就:
11、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展示材料) 图12 图13 都江堰鸟瞰 图14 郑国渠遗址阅读提示注意阅读教材中“都江堰”景观图及小字部分对都江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介绍,了解都江堰能够在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功效的原因,认识都江堰的历史地位。治理黄河: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进行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
12、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图15教师点拨:坎儿井与黄河流域井渠法的联系:汉武帝时期在修建龙首渠的过程中,为解决土质疏松地带不能采用一般施工方法的难题,发明并使用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坎儿井的结构特点与西汉的“井渠”极其相似。许多史学家认为,坎儿井的建造技术,就是西汉修建龙首渠所用的“井渠法”,是随同西汉在西域屯田而传入的。2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二、 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
13、,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那么在生产关系上引起了哪些变化?(一)传统的中国农业特点由粗放型的刀耕火种转变为精耕细作!(二)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其突出特点是“千耦其耘”。教师:为何会出现千耦其耘的现象?学生总结: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不得不采用大规模鸡蛋写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教师点拨: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耕作方式的根源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2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主要经营模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
14、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自耕农的社会角色: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教师点拨: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大肆剥削压榨自耕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措施防止自耕农破产。(4)对自耕农经济的认识:1、进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2、局限:规模小,自给自足,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脆弱性。天灾、战乱、苛政是导致自耕农经济破产的原因。注: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牛耕使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