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12.50KB ,
资源ID:733577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335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doc

1、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本课分析】 本课作为经济史的第一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对以后章节也起到引领和奠基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重点: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难点:自耕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评价。【教学过程】导入:何为“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何时形成的?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称为“精耕细作”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展示

2、材料)图1 神农尝百草 图2 制耒耜、教民农作教师:从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传说中,思考中国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总结: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教师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2两个农业中心的形成(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教师: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在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方面差异很大,那么中国南北方的种植经济有何地域差别呢?学生总结: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

3、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教师点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

4、、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教师:你知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由来吗?教师点拨: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探究思考: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

5、饲养的“六畜”。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一、 生产力的进步(一) 农具的变化从耒耜到曲辕犁: (展示材料) 图3 耒 耜1.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西周及其以前:A、工具类型:以耒、耜为主。B、材质:木质、骨质、石质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教师: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为何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木器为主?学生总结: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教师点拨:请大家翻到教材第四课

6、,看看小字部分的第三段:青铜器的主要种类有哪些?排在最后的是哪一种?“设计小贴士”:联系第一和第四课的有关内容并加以比较,加深认识:商周时期虽然我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木器为主。说明商周时期的工具(即生产力水平)仍很落后,远未达到春秋时期的大变革所需要的水平。教师继续点拨: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耘”“耩”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探究思考:何为刀耕火种?(探究提示):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

7、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影响并不大,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A、工具类型:镰、锄、犁等。B、材质:铁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8、日益完善。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教师:何为“精耕细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今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具体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它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和推广后形成的。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抵抗灾害的一种表现。教师点拨:铁农具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相对于木器和骨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铁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又远远超过铜、锡、铅等(可联系学生在化学课上所学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加以理解)。所以,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农具得以

9、迅速推广,促使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大变革时期。(3)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展示材料)A、工具类型:曲辕犁等。B、材质:铁质 图4 图5 图6 图7 教师:图4、图5两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分别是耧车、曲辕犁。图6是“汉代耕作画像石”,俗称“二牛抬杠”,是直辕犁。图7是现代犁耕照片。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注:总结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根据以上古代中国农具的变化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特点的变化1、从

10、材质方面:石、骨、木制-青铜-铁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二)、灌溉工具及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教师:请大家认清这两种灌溉工具,并于实物相参照。 图8 图9 图10 图11教师点拨:翻车是一种高效的人力提水工具,筒车是一种水力提水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2水利建设成就:(1)内地农业区: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教师点拨: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后人尊称为“大禹”,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反映出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设成就:

11、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展示材料) 图12 图13 都江堰鸟瞰 图14 郑国渠遗址阅读提示注意阅读教材中“都江堰”景观图及小字部分对都江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介绍,了解都江堰能够在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功效的原因,认识都江堰的历史地位。治理黄河: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进行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

12、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图15教师点拨:坎儿井与黄河流域井渠法的联系:汉武帝时期在修建龙首渠的过程中,为解决土质疏松地带不能采用一般施工方法的难题,发明并使用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坎儿井的结构特点与西汉的“井渠”极其相似。许多史学家认为,坎儿井的建造技术,就是西汉修建龙首渠所用的“井渠法”,是随同西汉在西域屯田而传入的。2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二、 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

13、,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那么在生产关系上引起了哪些变化?(一)传统的中国农业特点由粗放型的刀耕火种转变为精耕细作!(二)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其突出特点是“千耦其耘”。教师:为何会出现千耦其耘的现象?学生总结: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不得不采用大规模鸡蛋写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教师点拨: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耕作方式的根源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2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主要经营模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

14、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自耕农的社会角色: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教师点拨: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大肆剥削压榨自耕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措施防止自耕农破产。(4)对自耕农经济的认识:1、进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2、局限:规模小,自给自足,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脆弱性。天灾、战乱、苛政是导致自耕农经济破产的原因。注: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牛耕使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