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8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1广东文综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思路点拨】本题从孟子仁政的主张入手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和理解能力。【精讲精析】选C。因为根据材料,孟子的主要观点是: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而分析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由此判断选C。A轻徭薄赋意思是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宽松的政策,材
2、料没体现;B均贫富与材料不符合,而且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此观点与其阶级立场相矛盾;D项民贵君轻是孟子观点,但材料没反映出来。2、(2011安徽文综T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 B C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本题体现安徽地方特色,解题时抓住每个建筑图中的文字。【精讲精析】选B。因为图徽州牌坊群体现儒家守节、忠义等伦理思想;图包公祠体现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体现儒家仁、正义思想;而图是安庆迎江寺是寺庙,体现佛家思想;图涡阳老子庙体现道家思想。由此判断B正确。3、(2011广东文
3、综T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在唐宋时期的演变过程。反映儒家思想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合其他学派而发展完善。关键词是儒者、道士、僧人,唐宋。【精讲精析】选A。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当时诗歌绘画作品对此情况进行了反映,由此判断A正确;B项错误,佛教传入中国是汉末,不是唐宋时期,因此B项与题意不符;
4、C项不符合材料题意;D项绘画虚构的故事情节,不能证明以写实为主。4、(2011北京文综T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结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分析。来源:学科网【精讲精析】选A。因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从而分析得出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
5、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由此判断A项正确。B项在西汉时期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程朱理学产生于宋代,故C项错误。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不是发展经济的场所,故D项错误。5、(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源:学科网ZXXK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思路点拨】本题通过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思想观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讲精析】选B。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
6、,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6、(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思路点拨】本题以陆王心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精讲精析】选A。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7、(2011北京文
7、综T15)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分析。来源:Z+xx+k.Com【精讲精析】选D。由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故D项正确。A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B项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只是批判君主专制,并不否定孔子,C项中儒、佛、道三教合一发生于魏晋时期。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
8、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来源:学科网ZXXK【精讲精析】选C。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9、(2011天津文综
9、T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精讲精析】选C。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李贽并不反对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B 、D项与材料不相符合,故排除。10、(2011海南单科T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
10、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与儒学的关系。【精讲精析】选B。因此A项错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明清时期的先进思想并非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项排除;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D项说法错误。11、(2011福建文综T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11、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思路点拨】本题以唐律疏议的记载切入,巧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中等,关键在于对材料意思的理解。【精讲精析】选D。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德礼为政教之本”, 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项。“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项。“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项。故
12、选D项。12、(2011海南单科T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逐个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意的一项。【精讲精析】选B。抓住材料中“立学”“儒教”“圣道”,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明朝初年朱元璋倡导儒学的教化作用,因此此处的“复先王之旧”应指继承中国传统文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没有体现。二、非选择题13、(2011江苏单科T
13、21)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 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
14、分)来源:学。科。网(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及顾炎武的主要思想,根据设问进行概括提炼作答。【精讲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问结合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概括回答;第(2)问从材料一中“则天下有风俗”概括社会表象,从人伦、风俗、政事、国家的角度概括其功能。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信息概括取舍和理由。第(4)问结合顾炎武在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方面的相关主张概括回答。【参考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2)表象:风俗。 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