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 孔子与老子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56 分)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为此,孔子提出了()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敬鬼神而远之A解析:材料反映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仁者爱人”的社会伦理观,A 项正确;B 项是孔子的教育主张,C 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D 项是孔子的鬼神观,都与材料信息不符。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
2、项是()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B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道德规范,不是人际关系,排除 A 项;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谢谦说:“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B解析:“人伦”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指遵守西
3、周时的等级制度。4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A克己复礼B仁者爱人C无为而治D为政以德A 解析:材料大意是齐桓公的行为维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其行为合乎礼。而晋文公僭越礼制,是个诈谋的国君,体现了孔子要求的“克己复礼”思想。5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对“克己复礼”的正确理解是()A恢复西周时的各种社会制度B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C恢复礼乐制度规范人
4、们行为D实施变法改变社会不良现状C解析:由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时期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时的各种社会制度的说法有误,故 A 项错误;“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子希望恢复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适应现实需要,故 C 项正确;“克己复礼”并不是实施变法改变社会不良现状,故 D 项错误。6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
5、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B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 B 项正确。7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A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B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C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 D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B解析: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映了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主张维护等级秩序,是孔子礼的思想体现,
6、而非仁爱、教化与中庸,故 B 项正确。8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A缘法而治B礼乐教化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B解析:“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的意思是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这体现了教化的作用。“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的意思是礼仪礼教约束在行为发生之前,法度法规实施在行为发生之后。这也体现了礼教防患于未然的作用。9周先祖太王有三子,依次为泰伯、仲雍、季历。太王以季历贤能且爱其子姬发。泰伯知道父亲心思后,偕二弟三次逃避王位继承。被孔子称赞为“大德”。这表明()A西周时期
7、宗法制度尚未完善B孔子反对嫡长子继承制C春秋时宗法分封制瓦解D泰伯辞让符合儒家孝悌伦理D解析:西周时宗法制已经完善,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孔子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态度,故 B 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泰伯与二弟,为了父亲宁愿放弃王位,其孝道的行为被孔子赞美,故 D 项正确。10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A解析:本题考查兴办私学的影响,涉及的是教育,联系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的状况可知 A 项表述正确。教育的普及没有触及到宗法制与分封制,因此 B
8、 项与题干无关。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遭到破坏,故 C 项错误。当时与诸侯争霸相关的应该是军事,D 项排除。11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反映的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德治B主张统治者要对人民加强控制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C解析:从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等信息,可看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以此缓和社会矛盾。C 项符合题意。1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9、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D旨在探讨宇宙本原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等现象都是由统治者造成的,正是因为统治者的过多干预才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基于此老子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过多干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选 C 项。13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是不同时代背
10、景的反映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C解析: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其时代背景并没有不同,故 A 项错误;孔子的“重人”和老子的“崇道”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故 B 项错误;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而老子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这很明显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 C 项正确;孔子和老子的哲学观,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背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 项错误。14老子一书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主张小国寡民B反对人际交往C不利社会发展D主张
11、积极革新D解析:材料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这是一种保守的政治思想,不主张积极革新,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5 题 24 分,第 16 题 20分,共 44 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材料二: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庞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1)据
12、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 分)(2)材料二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6 分)答案:(1)变化: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4分)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4 分)(2)进步因素: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民”;提出可以“损益”旧章法(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平)。(8 分)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经济、政治、
13、文化领域中的旧势力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众多新因素萌生、发展。(8 分)解析:第(1)问先从材料中提取人们的认识变化,然后从生产力角度回答变化的“根本原因”;第(2)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材料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14、行。老子(1)材料一中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基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6 分)(2)材料二体现了道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产生的时代背景。(14 分)答案:(1)内容:任人唯贤,大公无私;诚信和谐,安居乐业;保障健全,社会稳定。(3 分)背景:社会经历剧烈的变革和动荡;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 分)(2)材料二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4 分)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的变革。(10 分)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的分层,逐层概括答案。第(2)问,从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方面分析道家思想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