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214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质检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2021四川绵阳二模)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出()A.“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2.(2021四川广安一模)孔子欣赏颜回德行高尚、称赞子路善于处理政务、钦佩子贡雄辩善言、赞誉子夏通晓古代典籍。后人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称为孔门四科。这反映出儒家()A.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B.注重教

2、育发展的全面性C.倡导人才培养的创新性D.关注人才选拔的公正性3.(2021广西北海一模)孟子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据此可知,孟子()A.主张见利思义B.赞扬周文王在治国方面的仁政C.强调“无为而治”D.认为周文王有教化万民的能力4.(2021四川内江一模)所谓开民智,教民以礼,天下人“有教无类”,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并逐渐影响全社会。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A.成为统治者治国的主导思想B.得到广泛传播成为社会显学C.促进了各国变法运动的展开D.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5.(2021西南三省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

3、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他崇尚“天籁”,反对主观作用的“人籁”音乐。这些关于音乐的不同主张反映了()A.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C.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再现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6.(2021贵州盘州一模)秦朝设置儒学七十博士,并允许其授徒讲学;秦亡后原秦朝儒生叔孙通参与西汉王朝朝仪的制定,曾经是秦朝博士的伏生在汉初独授尚书。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儒学处于官方统治地位B.“焚书坑儒”事件子虚乌有C.儒学及其经典得以传承D.统治者不重视法家思想7.(2021四川绵阳二模)秦朝各级长官自行辟召僚属,地

4、方属吏以功绩升入朝官的途径比较畅通;东汉的地方属吏进入朝廷,则“横有一道非经察举、征召不能逾越的森严关卡”。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儒学地位得到巩固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选官取士强调成绩D.属吏上升渠道断绝8.朱熹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道德规定。这说明朱熹()A.重视理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B.将儿童天性置于天理之上C.教诲后生弟子从小恢复良知D.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灭私欲9.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这反映了南

5、宋时期()A.佛教、道教的影响不断扩大B.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C.政府实行宽松的思想政策D.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10.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A.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11.顾炎武在答友人论学书中说:“窃以为圣人之道其所著之书,皆以为拨乱反正,移风易俗,以驯(渐)致乎治平之用,而无益者不谈。”此言论意在()A.批判理学空谈义理B.阐释孔孟之道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D.推动

6、移风易俗12.(2021贵州毕节二模)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甚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说明王阳明()A.强调“良知”在实践中的作用B.继承了荀子“人性本恶”的思想C.倡导“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D.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13.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

7、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等主编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

8、本内涵。(6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14分)14.传统书院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一把钥匙,某校组织了“走进传统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组同学来到岳麓书院,看到书院大门两旁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他们感到很好奇:岳麓书院历史上活跃过哪些名人?因而搜集整理了如下材料:976年,岳麓书院建立。张栻主教期间,提出了“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和“学贵力行”的主张。1167年,朱熹和张栻进行学术辩论,听者众多,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二人相互影响,彼此的学术观点都有所变化。明中叶以后,王阳明及其弟子纷纷来书院讲学,有

9、的人也兼收朱学。王夫之在书院读书期间创办了“行社”。近代许多著名人物,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陈天华、蔡锷等均曾求学于此。围绕一个角度,以材料中两个人物的主要活动为例,概述岳麓书院的历史作用。(20分)单元质检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D解析根据材料“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可知早期文献反映了对周王朝统治秩序的维护,根据材料“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可知这些文献反映了对赢得兼并战争胜利的要求,这种转变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追求建立统一国家的心理,故选D项;材料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著作体现社

10、会心理的特点,而非各流派主张的关联,排除A项;材料体现民众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而非“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排除B项;文化心理的转变不能体现礼乐制度的淡化,排除C项。2.B解析根据材料“后人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称为孔门四科”,可知儒家注重教育发展的全面性,故选B项;德行、文学等不属于实用性的学习内容,排除A项;根据材料“孔子欣赏颜回德行高尚、称赞子路善于处理政务、钦佩子贡雄辩善言、赞誉子夏通晓古代典籍”,可知当时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已有杰出者,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排除C项;材料中“孔门四科”为儒家教学内容,没有提及人才的选拔,排除D项。3.B解析根据材料“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

11、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甘共苦,实行仁政,不能过度剥削和压迫百姓,故选B项;孟子主张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仁政而非对百姓的道德教化,排除D项。4.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不受统治者重视,但是其“教民以礼”“有教无类”的主张逐渐影响全社会,这说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显学,故选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统治者治国的主导思想,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出现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各国变法运动的展开,排除C项;“有教无类”仅是打破贵族对教育

12、的垄断,并未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排除D项。5.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他崇尚天籁,反对主观作用的人籁音乐”,可知孔子、墨子和庄子对音乐的认识与其思想主张联系紧密,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关于音乐的主张,并不是现实统治,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思想家对音乐的认识,并不是文化创新,排除D项。6.C解析根据材料“原秦朝儒生叔孙通参与西汉王朝朝仪的制定,曾经是秦朝博士的伏生在汉初独授尚书”,可知秦汉时期儒学及其经典得以传承,故选C项;秦朝法家思想居于官方统治地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13、术”,儒家思想才开始处于官方统治地位,排除A项;“焚书坑儒”事件真实存在,排除B项;秦朝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以法治国,排除D项。7.A解析根据材料“横有一道非经察举、征召不能逾越的森严关卡”,可知东汉入仕途径单一,依照儒家“孝廉”标准选官的方式成为主流,这反映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故选A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未能体现君主专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途径变化,并非官吏升迁渠道断绝,排除D项。8.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朱熹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推动理学的通

14、俗化、普及化,故A项正确。朱熹主张世界的本原是天理,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了朱熹重视儿童的道德规范,推动理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不能体现他教诲后生弟子从小恢复良知,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灭私欲,故D项错误。9.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等职业均被人接受,挑战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因此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所述为社会观念而非政府政策,因此C项错误。10.C解析潘耒赞美顾炎武是因为顾炎武批判明代读书人沉湎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主张为学应求务实,故选C项;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

15、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占主流的仍是宋明理学,排除A项;根据材料“是谓通儒之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排除B项;顾炎武批判而不是传承陆王心学的精髓,排除D项。11.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顾炎武认为理学空谈义理的行为无益于民生的改善,体现的是其经世致用的主张,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2.A解析根据材料“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可知王阳明认为最初常人与圣人没有区别,但圣人在生活中可以去除自私,所以王阳明强调“良知”的重要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可见王阳

16、明认为人性本善,排除B项;材料“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即可,而没有强调“格物致知”,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心是世界本原的哲学命题,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14.参考答案示例一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17、,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王阳明则主张“心外无理”,提出“知行合一”。岳麓书院成为二人思想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基地。示例二秉持务实的教学传统,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二人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岳麓书院培养的许多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首先,确定角度。从张栻、朱熹、王阳明等人出发,可以确定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陈天华、蔡锷等人出发,可以确定为近代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其次,举例概述。任意选取两人,通过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所作所为,来论证所确立的观点,如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岳麓书院成为其思想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