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3161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解析》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州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月考历史试题第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每个小题都有4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 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 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 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 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 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材料“西周晚期”“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可知,西周晚期出现土地私有化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现象的出现 ,反映了对井田制的破坏

2、,而不是完善。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信息。故BD项错误。题目材料未体现青铜铸造工艺,故C项错误。所以选A。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3、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3.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转“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

4、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说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确立,D排除。故选C。4. 两宋客户比重一览表年代公元客户占总户数的百分比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37.9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35.0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30.5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33.7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32.8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32.7宋高宗绍

5、兴四年113436.15客户,指无土地和资产的人户。导致表中所示总体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 小农经济衰退B. 商品经济繁荣C. 租佃关系普遍D. 土地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两宋客户比重逐渐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为王安石变法限制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特权,土地政策调整,故选D项;根据表格可知两宋客户比重逐渐减少,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两宋客户比重逐渐减少,其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与设问原因无关,排除B项;根据表格可知两宋客户比重逐渐减少,租佃关系减少,排除C项。5. 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从顺

6、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B. 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C. 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D. 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知清初圈地主要是圈占汉人土地,分给满人,汉人失去土地或沦为流民,或成为满洲的依附民,严重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故C正确;分析题干,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见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尽管也有民生方面的考虑,但主要目的是确保满洲贵族的特权,维护

7、统治基础,故政治动机超过经济动因,故A错误;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并不是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而且清朝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错误;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并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而且清朝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错误。6. 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A. 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 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 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

8、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可知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增加,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私营和官营手工业规模,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纺织原料多元化,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具的改进,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无关,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进步。材料“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说明工具的改进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注重对材料的理解。7.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B. 青瓷、丝路、曲辕犁、高转筒车C. 素纱禅衣、丝路、水排、

9、用煤冶铁D. 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瓷、丝路、曲辕犁和高转筒车都是隋唐时期出现或得到了发展,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隋唐时期的经济,故选B;水排出现于东汉时期,商帮会馆出现于明清,用煤冶铁开始于汉代,排除AC;青花瓷出现于元代以后,草市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故选B。8. 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导致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分析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成铜金属。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A. 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B. 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

10、物以牟利C. 因出现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D. “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是部分史学家误信史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唐朝的货币流通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是错误的;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B是错误的;D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所以答案选C。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的货币流通状况9. 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

11、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这一制度旨在A.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 保护地方文化传承C. 维护传统伦理孝道D.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可知体现的是封建政府对人身的束缚,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A选项排除。材料与地方文化传承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传统伦理孝道无关,C选项排除。10.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12、这表明清代中期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11.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叁(三分)其国而伍其鄙(城乡地区)”,“士就闲燕(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工就官府(官府管理手工业)

13、商就市井、农就田野。”这反映出齐国A. 已跃居为当时的政治霸主B. 探索新型的社会管理形式C. 重农抑商政策已基本成型D. 小农经济已成为社会主导【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叁(三分)其国而伍其鄙(城乡地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齐国对社会的管理,“士就闲燕(士居住在清净优越的地方)工就官府(官府管理手工业)商就市井、农就田野。”反映了齐国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分居,探索新型的社会管理形式,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齐国已跃居为当时的政治霸主,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排除C;材料反映齐国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分居,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D。12.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

14、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可得出明朝开放海禁加强了与外部的联系,故A项正确;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终结”错误,排除C;资本主义萌芽早已产生,排除D。13. 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

15、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 A.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 自然灾害的频发C.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 人口爆炸式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未有大的提升,人均GDP下降,故D项正确。封建经济并未衰落,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在古代发生频率是比较平衡,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差不多,不能作为清代人均GDP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均GDP未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所以选D。14. 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对此表解读

16、正确的是时间1860年1880年1905年占比90%70%29%A.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B.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扩大C. 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D. 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的比重不断下降,这说明其他地区的茶叶大规模进入世界市场,D符合题意;列强的侵略不会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A错误;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与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的比重不断下降无必然联系,B错误;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世界上未发生经济危机,C错误。15. 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

17、,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B. 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C. 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D.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农户仅占总数的0.9%”可见拥有面积较小耕地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绝大多数的比例,即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广西不是农村革命根据地集中的地区,故A错误;材料无法说明个体经济受到压制,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民国时期农村的土地经营状况解答的关键是从“1934年”“占总数的0.9%”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进行思考。

18、16. 1882年,中国电报局建立。郑观应称:“商贾贸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则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史料并载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上述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意在A “设厂自救”B. “西体中用”C. 突破“器物”限制D. “求富”以“自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可知洋务运动通过创办民用企业获利,再把获利所得投入到洋务运动中,故意在通过“求富”以“自强”,故D项正确;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洋务派并不主张突破“器物”,且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ABC三项。17. 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

19、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A. 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B. “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C. 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D. 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清政府主动拨款20万串钱以取信于商,以此带动商人踊跃入股,同时给予招商局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并减免部分税费,清政府为招商局的筹建提供诸多便利条件,这些优待实际上表明清政府对工业发展持积极态度,并采取措施推动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故选C;题干旨在强调清政府对工业发展的支持,

20、并未体现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且轮船招商局是官办企业,并非民间资本。A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采取措施积极促进工业发展,而非官商之间矛盾尖锐,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在题干中无从体现。D错误。18.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其后成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于1933年对棉业实施统制,次年又对蚕丝进行统制。这些举措A. 旨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B. 有利于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C. 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了方便D. 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成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于1933年对棉业实施

21、统制,次年又对蚕丝进行统制”可知,通过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这有利于官僚资本的扩张,不利于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目的是巩固发展经济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不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材料“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可知是民生主义,并不是现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故D项错误。19. 造成下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中国关税收入总额及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情况收入比重1913年1697万元21%1928年17914万元41%1929年27554万元51%A. 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 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D. 中国

22、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表信息可知,从1913到1929年,关税总额及收入比重增加,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相关所学可知,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33 年国民政府施行新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C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综合国力并未大幅提升;D选项错误,关税总额及收入比重增加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无关,此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未不断提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 经济由内向

23、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B. 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C. 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D. 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反映的是中国内向型的农耕经济下主要是南与北的差异,而“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则说明,近代西方入侵以来,中外经济往来密切,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东西差距扩大。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南方受西方入侵较早,但对其开发也较早,排除;C项,根据中国近代史,东部崛起更多出于政策因素,排除;D项,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地域差异,与农业无直接关联,排除。2

24、1. 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A. 生活习俗全盘西化B. 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C. 西方商品开始进入D. 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在民国时期,公民们的民主政治意识有待加强,民主政治水

25、平有待提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比较艰辛。结合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推进的艰辛历程22.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行业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重(%)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重(%)435292273A.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中重工业发展速度和比重增长最高,轻工业比重基本没变

26、,农业比重下降,这体现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革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项错误。1960年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3.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A. 人民公社期间中国

27、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C. 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等信息可得出,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我国的水利设施有所以展,农业灌溉面积不断增长,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合;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更注重农业投入,排除D。24. 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

28、沉故事。发生在1978-1992的是A.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雄安新区D.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建立4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在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故A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是1991年,故可以排除BCD。25. 如图为一段时间内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 对外贸易环境出现

29、变化B. 中国国内制造业的大发展C.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D.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答案】A【解析】【详解】据图示自2002年后十年内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我国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扩大开放,故选A;B项无法从图示中得出,排除;C项在1992年,排除;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低迷,D错误。第卷(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4小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26. 分家析产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比较典型的继产方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且一直绵延至今,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乡村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

30、国商鞅变法“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养无方而有异财别籍,情无至孝之心,名义以之俱沦,情节与兹并弃,稽之典礼,罪恶难容;二事既不相须,违者并当十恶。”唐朝名例律材料二 分家之事实为振家,在同居未免口角,惟析产则各自俭勤。今遵母命,援请家长将房产土地均分两股,问天讨卦,捏纸团为公。长子王瑞临分到南房二间、东房五间又南西房一间次子当面讲明,永无反悔。现所有钱项、租项俱由母承管。异日百年之后,再为均分,长子王瑞临执此照存。咸丰七年(1857年)山西东青堆王氏家族分家文书(1)根据材料,指出秦国和唐代在分家问题上的不同政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政策制定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王氏家族分家呈现的特点

31、。【答案】(1)政策:秦国实行强制分家的政策;唐代实行严格限制分家政策。目的:秦国: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增加赋税收入,壮大国家实力。唐代:倡导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2)特点:(原因)解决家庭内部矛盾,促使后辈独立;(方式)家长主持立下文书;(原则)诸子均分。【解析】【详解】(1)政策:根据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得出秦国实行强制分家的政策;根据“而有异财别籍,情无至孝之心,名义以之俱沦,情节与兹并弃,稽之典礼,罪恶难容;”得出唐代实行严格限制分家政策。目的:秦国:根据秦国需要富国强兵的目的来回答。唐代:结合唐朝维护统治的需要来回答,可得出倡导儒家传统

32、伦理道德,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2)特点:根据“分家之事实为振家,在同居未免口角,惟析产则各自俭勤。”得出解决家庭内部矛盾,促使后辈独立;根据“今遵母命,援请家长将房产土地均分两股”得出家长主持立下文书;根据“异日百年之后,再为均分”得出诸子均分。27.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利国利民,曾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材料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

33、,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地区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新变化:形成以京津为中心的网络体系;天津成为金融商贸中心;对外联系加强;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加快;京津冀之间联系加强。原因:列强对华经济入侵;天津开埠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详解】新变化:根据“环绕京津,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

34、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可得出形成以京津为中心的网络体系;根据“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得出天津成为金融商贸中心;根据“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得出对外联系加强;根据“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加快、京津冀之间联系加强。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得出这是中国近代时期,因此结合所学可从列强对华经济入侵、天津开埠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概括。2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

35、贫困宣战。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贫困及消除贫困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即在几年内“使现在还存在的农村中一小部分缺粮户不再缺粮,除了专门经营经济作物的某些农户

36、以外,统统变为余粮户或者自给户,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摘编自黄承伟等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1978年开始了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采取了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措施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进一步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性特征。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

37、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摘编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有关消除贫困问题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扶贫开发的特点。【答案】(1)主张:坚定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主导力量;开展合作化建设;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2)特点: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呈现阶段性特征;扶贫开发方式不断丰富。【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

38、的主导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出新中国初期有关消除贫困问题的主张主要有:坚定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主导力量;开展合作化建设;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2)综合材料中“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1978年开始了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可以总结出改革开

39、放以来农村扶贫开发的特点主要有: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呈现阶段性特征;扶贫开发方式不断丰富。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扶贫开发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9. 刘少奇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之一,为我国经济走出困境、进入健康发展轨道付出了大量心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刘少奇较早地探索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等问题。1957年3月,他和许昌地委负责人谈话时,针对许昌地区有些农社牲畜集中喂养后出现瘦弱死

40、亡现象指出:“将来牲口是要集中喂养的,现在还是分散喂养好一些,分散喂养并不动摇集体所有制,是个经营方法问题。”4月,他对河北省委书记林铁说:“农业社要放弃集体喂养耕畜的方式。一搞合作化就实行集体喂养,没有经验就普遍推广这就搞冒了。分散喂养并不是倒退,因为所有制还是集体的,只是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一下。”这里他看到了集体所有制建立后如何去经营和巩国所有制的问题,其实质是集体所有制的具体经营形式,什么样的经营形式最符合当前所有制的需要,最能在当前所有制之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摘编自姜长青建国后刘少奇关于所有制问题的探索根据材料概括刘少奇在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主张及意

41、义。【答案】重要主张:分散喂养牲口,改变集体经济的管理方式,探索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营形式。意义:有利于解放思想,纠正公有制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探索公有制的有效经营方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开放时期新的探索打下了基础。【解析】【详解】重要主张:根据“现在还是分散喂养好一些,分散喂养并不动摇集体所有制,是个经营方法问题”得出分散喂养牲口,改变集体经济的管理方式,探索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营形式。意义:根据“这里他看到了集体所有制建立后如何去经营和巩国所有制的问题,其实质是集体所有制的具体经营形式”可概括得出有利于解放思想,纠正公有制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探索公有制的有效经营方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开放时期新的探索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