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四川德阳模拟)先秦同姓即为同祖,但到秦汉时,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普遍存在“武帝子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遂称卫太子”之类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A.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B.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C.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D.尊卑等级制度的消亡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普遍存在武帝子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遂称卫太子”,可知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弱化,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排
2、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尊卑等级制度消亡,排除D项。2.(2020四川德阳二模)商朝创建之初并没有把王子分封于外建立诸侯国。周朝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这一变化()A.削弱了周王族的势力B.导致了王位继承的变化C.促进华夏文明的拓展D.使周王的权力日益集中答案:C解析:周王庶子在畿外(国都以外的地方)建国,遵周礼、守周制,因此促进了中原华夏文化的拓展,故选C项;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姬姓王族,排除A项;宗法制导致了王位继承的变化,排除B项;实行分封制后期,诸侯争霸,周王室权力衰微,排除D项。3.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
3、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交融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材料“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通过题干材料“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地方的稳定,通过题干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可知该做法有利于对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统一,促进族群交融,故选C项。4.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
4、庙之灵”的言论;王绾、李斯等劝秦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A.朝议制有利于加强王权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未涉及朝议制,且“王权”应为“皇权”,故A项错误;君主权威源于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可知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宗庙对皇权的作用,而非宗庙祭祀这一形式,故D项错误。5.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
5、是()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B.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D.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可知秦汉时期郡守代表中央但并不是由中央官员充任,故A项错误;秦汉郡县的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享有全权处置郡内事务的权力,但没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故B项错误;“限于外郡人”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C项正确;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的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而不是郡守,故D项错
6、误。6.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与材料“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不符,故A项错误;“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宰相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而不是削弱,故B项错误,D项正确;“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与“宰相一致原则”不符,且唐代实行群相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7.(2021广西桂林、崇左调研)从唐朝到元朝,科举取士存在以儒家经学为重或以文学辞章为主的
7、争论。唐、北宋初期主要以文学诗赋取士,到南宋后期,科举内容主要围绕“心性”“天理”“道”“正心诚意”展开,文学辞章渐居次要地位。这一变化()A.限制了文学的发展空间B.反映取士标准的随意性C.促进理学与政治的结合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从唐朝到南宋,科举取士考试内容从重文学诗赋变为围绕“心性”“天理”“道”“正心诚意”展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理学盛行且影响广泛,理学的主张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促进了理学与政治的结合,故选C项;题干材料所述变化没有限制宋朝文学的发展空间,宋词便是文学发展的表现,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取士标准受到理学影响,而不是随意
8、性,故排除B项;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并未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D项。8.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朝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9.(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明朝皇帝在文书制度基础上增加了行移勘合,即中央官署发到地方部门的文件用预先编制好的“空纸之半”填写,然后与所到
9、各司的簿册两相对合,“相同则行之”。明朝这一做法旨在()A.加强专制皇权B.健全中枢权力机构C.提高行政效率D.构建权力制衡机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建立行移勘合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文书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官员假公济私,滥发文书,加强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控制,最终加强皇帝的权力,故A项正确;行移勘合制度适用范围是从中央到地方,排除B项;行移勘合制度增加了行政程序,没有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构建权力制衡机制”不是行移勘合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10.(2021四川南充适应性试卷二)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明朝200多年的历
10、史中,多次出现过言官死谏的场景,如嘉靖皇帝沉迷道学不理政事,无人敢劝,在言官的进谏下未做出过于出格之事。言官这些行为()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普遍提高B.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C.出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D.表明明朝皇权受到有效制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言官们致力于监督与上谏,甚至不惜死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皇帝的行为,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信念的体现,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言官政治地位有了“普遍提高”,A项错误;古代的言官作为封建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并未奠定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B项错误;言官是专制皇权的工具,对皇权的制约是有限的,D项错误。1
11、1.“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B.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C解析:材料“部权尽归内阁”与皇权的变化和内阁行政效率无关,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部权尽归内阁”,可知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压制六卿矣”“部权尽归内阁”说明阁权上升,六部权力受到制约,而不是六部从属于内阁,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12.“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
12、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的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的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实行的是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实际上是
13、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务处理,三省的副职左右仆射成为三省的实际负责人。后来皇帝干脆取消三省长官正职职位,只设副职,并且副职进入政事堂。唐代把以前宰相的职权正式从制度上分配给三省,也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新交还政府。这样,宰相的官阶降低了而职权却扩大了,这显然是一种富于理性和效率的行政体制。因为这既增加了宰相处理的行政事务,又降低了宰相的官阶,换言之,削减了宰相的权力,从而既保证了政治机制的正常运转,又保证了专制皇权的权威。由唐代的三省职权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材料二宋初虽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
14、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南宋建立后,来自北方政权的军事威胁大大加深,由于战事频繁,突发事件不断,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宰相机构设置重叠,效率低下的弊病亟待改变。建炎三年(1129年),担任宰相的吕颐浩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宋代宰相的权力虽然受到不少制约,但依旧出现很多有所作为的名相,如促成澶渊
15、之盟的北宋宰相寇准、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壮志豪言的范仲淹、力推改革的王安石等人。摘编自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六部制是“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宰相制度演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13分)参考答案:(1)说明: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2)特点:三省逐渐合为一省;相权受到制约,分化;统治者作出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的政治决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巩固了朝廷政治秩序,为国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创
16、造了一个较稳定的环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参考答案:示例信息一: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信息二: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末魏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承宣布政使司,清为省。信息三: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信息四: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提取以上任意两项信息即可。上述示例只作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对提炼的信息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