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质检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当时中国()A.革命统一战线聚人心B.形成了联合执政局面C.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D.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与革命统一战线无关,故A项错误;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执政党,故B项错误;材料“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不能说明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2、可知,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故D项正确。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答案:A解析: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的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目的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是取缔,故B项错
3、误;题干主要论述对国内社会组织的管理,没有涉及境外的敌对势力,故C项错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项措施的首要目的是巩固政权,而不是激发活力,故D项错误。3.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答案:D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
4、则,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邓小平的讲话表明了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4.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20世纪90年代初到中共十五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1997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
5、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完善法律程序B.突出社会立法C.维护国家统一D.注重经济立法答案:D解析:材料表格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或修订的法律,并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由关键信息“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并结合表格内法律名称,可知这三个时期都注重经济立法,故D项正确;B、C两项皆与题意不符,排除。5.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邓小平在此强调了()A.香港应作为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B.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别行政区行政事务C.“一国两
6、制”是因香港问题提出的D.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香港并不是完全的自治,而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故A项正确;中央驻香港的部队维护的只是香港治安问题而并不参与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事务,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非香港问题提出的,故C项错误;回归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前提而非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这属于明显的因果关系颠倒,故D项错误。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答案:C解析: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54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进,排除D项。7.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A.
8、“求同存异”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答案:D解析:“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目的在于赢得世界的认可和支持,“双向承认”意味着中国不是盲目地一味去获得承认,而是重新审视双方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废除过去屈辱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与“另起炉灶”的含义相符,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均不符,故排除。8.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这表明()A.“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B.美国已调整了对华政策C.外交政策的调
9、整服务于国家建设D.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一些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的对华政策,这时美国依然继续对华实行孤立政策,故B项错误;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了给国家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周恩来总理多次访问周边国家,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无关,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故D项错误。9.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泽东嘱咐道:“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A.导
10、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B.因美国的阻挠而没能成功C.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D.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D解析:由材料“1971年11月8日”“第三世界”,可以推断出该事件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该事件并没有导致中美关系的恶化,故A项错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以绝对的优势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联合国仍然受美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故D项正确。1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于2018年6月10日共同会见记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
11、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国()A.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B.积极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C.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答案:A解析:由材料“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A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无关,故B项错误
12、;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而非联合国,故C项错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D项错误。11.有学者认为,它的建立使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这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是一个挑战,或者是说这是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应是()A.华沙条约组织B.上海合作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盟答案:B解析:华沙条约组织和欧盟主要涉及欧洲国家,与材料“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不符,故A、D两项错误;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13、,与材料“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相符,故B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与材料“亚太地区”不符。12.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苏结成军事同盟,1989年以后两国再未签订类似条约,说明中苏两国之间不再存在
14、军事同盟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7%4.55%30.11%13.64%7.39%7.39%2.27%23.86%摘编自北京市档案馆资料材料二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较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由未改变成分的地
15、主、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缩小为依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将直接选举从人民公社、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扩大到县和自治县一级。在选区划分上,将按选民居住情况划分选区,改为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将只有不属于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的规定,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一人提出,三人以上附议即可提名推荐候选人。摘编自宋学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论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31954年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选举法颁布的背景。(9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大代表选举
16、制度实行的意义。(7分)参考答案:(1)特点:人大代表来源广泛;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性;突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2)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左”倾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完善民主制度;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3)意义: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的进行;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推进、实现国家的繁荣与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得出代表的来源比较广泛;由工人占30.11%得出突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人大代表由选举产生体现了鲜明的
17、民主性。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八章走向21世纪历史和推测一、中国的平衡术二、日本的困境三、欧洲经济共同体潜力与问题四、苏联及其“矛盾”五、相对衰落的头号大国美国及其问题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西欧经济逐渐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
18、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受经济体制、美苏争霸等影响,苏联经济发展持续下降,直至苏联解体。虽然美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其整体经济实力日益衰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示例二论题: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或世界走向多极化趋势或国际力量在国际格局中的角逐。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了美苏两极格局,但随着西欧经济发展,特别是西欧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推进,欧共体(欧盟)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野心日益膨胀。世界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示例三论题:大国兴衰的启示。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致使美国、苏联的经济实力削弱,而苏联最终走向解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得出的重要启示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侵略扩张;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要坚持对外开放,勇于制度创新;善于抓住发展机遇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