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下)四月份月考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时,最高统治者多被称为“帝”,也被称为“王”
2、,方国首领的称谓更加随意。而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任何诸侯和夷狄的国君不得称“王”,这种礼制规范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周代文献中都得到了印证。由此可知,周代A.等级秩序较商代更为森严 B.礼乐制度有效地规范了社会秩序C.分封制和宗法制开始结合 D.王权与神权的结合程度有所提高2.西周分封对象主要是姬姓贵族,同时还分封了黄帝、舜、夏禹、商汤之后;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封殷贵族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这些做法A.拓宽了边疆范围 B.增进了华夏族群的团结C.强化了宗法认同 D.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3.西周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
3、来的统治思想,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但是改朝换代的政治现实,又使他们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由此可见,西周的统治者A.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对自然现象格外关注C.具有一定的民本理念 D.重视宣扬“君权神授”4.表1所示为有关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权力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此时的齐国A.霸主权威得到制度保障 B.卿大夫的地位趋于稳固C.统治集团内部争斗激烈 D.已对分封体制加以调整5.战国时期,齐桓公创办稷下学宫,在它存在的150余年中,先后延揽天下贤士近千人,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成为当时“举世闻名”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的兴盛A
4、.推动了儒学的创新发展 B.得益于城市商业的繁荣C.导致私人讲学风气日盛 D.助推了“百家争鸣”局面6.屈原在天问一诗开篇即写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些诗句A.介绍了大量古代天文学成就 B.反映了诗人强烈的探索精神C.勾勒出诗人在流放时的心境 D.蕴含着诗人对“美政的追求7.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秦朝法律规定: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这一规定A.体现了地方财政受法律限制 B.有利于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C.源于秦朝青铜冶炼技术落后 D.损害了国家法定货币的尊严8.表2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文人发表的有关秦朝政治的言论
5、(部分)。这些言论可用于研究A.秦朝建立的原因 B.秦始皇个人品行C.秦朝速亡的教训 D.秦朝制度的影响9.吕氏春秋上农提出:“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这些言论A.是对先秦农学成就的总结 B.抨击了儒家的“仁政”思想C.论证了以农为本的必要性 D.成为秦朝商业政策的依据10.图1所示是秦兵马俑1号坑出土的文物陈列(部分)。这些文物可用于研究秦朝的A.雕塑艺术 B.宫廷娱乐 C.民营经济 D.制瓷工艺11.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
6、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统治集团的阶级基础C.有助于选拔各类治国人才 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12.据盐铁论水旱记载:“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规定人数、期限的工作指标),不合民用。”这一现象反映了汉代官营冶铁业A.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B.经营管理方式落后C.以财政增收为出发点 D.工匠缺乏责任意识13.据记载,“(汉武帝)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儒家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B.儒学融汇百家思想成为正统C.法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D.百
7、家争鸣开始进入总结阶段14.汉哀帝继位后不久,师丹联合丞相孔光等人向皇帝建议:“诸侯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该建议意在A.团结王侯势力以复兴汉室 B.减轻平民过重的徭役负担C.打击宗室分裂割据势力 D.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15.图2所示是学者们根据文献记载所还原的某一农业工具的模型。据此判断,该工具的主要用途是A.施肥 B.播种 C.犁地 D.收割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二、非选择题(共4题,满分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比较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春秋战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
8、明。(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汉代儒者热衷于讨论土地问题,公羊传穀梁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礼记王制汉书食货志等文献对井田制的记载自相矛盾,加之注者的多元阐发,使得有关井田制的论说变得十分混乱。东汉郑玄以周礼记载的“九夫为井”的土地等级序列和沟洫制为据,并结合司马法(相传为周文王谋士姜尚所著)等文献,建构了一个体系完整的井田沟洫制度。东汉何休则进一步发挥了井田制的均平意义和互助意义,申明井田制是上古先王之制,“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从而使井田制具有了法理性和神圣性。摘编自孙顺顺我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对儒家井田制的重构评析材料中的观
9、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承秦制,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州”。此时的州仅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察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
10、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至东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实质所具有的特征。(6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汜胜之书是中国最早的由个人撰写的一部农书,与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
11、书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权威、影响最大的农书之一。汜胜之书最早记载了汉代关中平原沿河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耕经验和思想,涉及黍、稻、豆等12种作物栽培与种子选育等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汜胜之在书中强调天时、地利、人和是农业耕作的总原则,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经验。他的农学思想体系比较完整,提出了独特的选种理论、套种栽培技术、区种法等,总结出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整体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汜胜之的重农和备荒思想。他把推广先进农业科技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忠国爱民”的高度。这一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今天。摘编自孔令翠、周鹤农学典籍的辑佚、今译与自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氾胜之书中的农学思想。(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氾胜之书的农学思想。(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