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829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度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0X2总计60分)1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2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

2、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4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

3、。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扩大统治区域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完善宗法制度5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6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民间发动的革命。企业主的直接投资和社会各阶层的间接投资成为满足资本需求的源泉,消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克服了投资和消费的矛盾

4、,在英国这种消费导向型的工业革命中发挥作用。据此可知,英国工业革命A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动力B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C着眼于世界市场的扩大D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矛盾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 ”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这里的“ ”应填入A技术传播 B市场拓展 C殖民扩张 D制度渗透8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推动这种巨变的历史事件是A郑和下西洋B新航路的开辟C丝绸之路的开通D鉴真东渡9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

5、,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两个“发现”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10全球通史指出,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A打破了地区之间的对立B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C消除了地区之间的隔阂D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1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时期流行词汇15、16世纪新航路、新教17、18世纪革命、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表是世界近代史上

6、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A工业家、社会主义 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 D垄断、罢工121889年,有学者指出:“英国多数大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历史悠久的房屋被推到作为适应现代需要的建筑基地,一切都在现代化;但在乡村,一切依旧。”这反映英国A工业革命尚未波及乡村 B城市化对传统文明的冲击C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 D工业文明摧毁了小农经济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入幕洋务企业机构、任职海关等涉外机构成为上海士人竞相角逐的职业;甲午战后,“舍儒而商”成为沪上和江南士人的新风尚。这反映了A儒家的义利观念被士人抛弃B科举取士不合时宜C经济变动引发价值观念变化D

7、商人政治地位提高14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等人于1936年在广西百色等12县选择了78家农户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是:78家的农作物收入平均每家为147元,而手工业收入平均每家为3.5元。这主要反映了A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不平衡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极小C农户经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D广大农民固守土地、手工业落后151914年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减少。这主要是因为A洋务运动的推动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16据吴敏树拌湖文集记载,“茶,巴陵故少种,道光末,

8、江广人贩茶之洋,名红茶。虑茶伪,专取生叶,高其值,人争共市。而贸于本地者,名黑茶,乃取山中杂树叶为之,极有无一茶叶者.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这说明A巴陵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特征 B鸦片战争改变了巴陵人生活方式C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 D茶叶成为巴陵出口西方主要商品17下表为18711925年中国丝织业消耗原料的增长情况(单位;万市担)。这反映出A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C机器生产逐渐得到了推广D列强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1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和19271936年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较迅速的发展。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列强暂

9、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 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9据清代史料记载,一两银子在18世纪时可兑换1000文铜钱,而在1845年,其市价超过了2000文,这意味着农民的地租负担加重了一倍。这种破坏性后果,又因条约口岸洋货的普遍涌入而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A导致国内物价大幅度下跌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D使得小农经济逐渐解体20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A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C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

10、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21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趁1927年国民党政府准备实行币制改革之机,纷纷参与中国货币改革活动,美、日、英、法等国都提出了所谓币制改革方案,如美国提出中国实行金本位制,日本以巨款支持国民党,英国主张实行法币制等。列强此举目的在于()A掠夺中国黄金 B转嫁经济危机 C控制中国货币 D促进资本输出22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23从1950年到19

11、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这些举措A强化了农民的宗族血缘观念B增强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C淡化了农村的阶级斗争意识D加大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24如图为1953年农事年画试验新农具。画面描绘了一群农民在地头学习使用新式农具的场景。该作品意在A再现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创作风格B体现论十大关系主要讲话精神C倡导响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尚D赞颂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25“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的56个项目,大部分是重工业绝大多数是中国新兴部门的企业,其中国防工业占相当大比重。这些

12、项目的引进A根源于苏联发展模式影响 B服务于实现三大改造C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短板 D奠定了经济发展格局26“新阶层”党员指非公有制单位中的党员,下表“新阶层”党员比例变化反映了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健全完善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27如图是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非公有制企业在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重献巨大B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C公有制企业是安置城镇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D企业薪酬机制不一导致城镇人员就业不公平28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

13、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29 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A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B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C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 D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30有人评价2

14、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题20分,32题20分,总计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载:“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清代乾隆真如里志卷一载:“标布,紫白二色,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匹布,晨易钱米,以资日用。”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引明末人张鸿磐“请照旧永折疏”日: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

15、银籴米,以米充兑。” 摘编自萧国亮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农村家庭棉纺织生产材料二 光绪初年的嘉定县志载“吾邑土产,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仰事俯育,胥取给于此。近来货日滞,价日贱故民日困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嘉定县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光年间,男耕女织,寒暑无间。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无抱布入市者。”摘编自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力材料三 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领先”:车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上海时装周引领全国同行,影响力亚洲第一、全球第五;绳带等特种

16、军工航天航空全国唯一;芳砜纶纤维耐高温性能世界唯一;里奥竹绿色纤维技术全国唯一;国际棉花、纺织原料及纺织品交易平台国内唯一;时尚创意园区建设全国第一;纺织品服装贸易全国领先。(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并简析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上海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意义。(6分)32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材料一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

17、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

18、地。(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和状况。(10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10分)参考答案1B材料中说明宋代南门大街商业经营的类别和种类众多,但是经营都是分类进行,“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体现出品牌的特点,故B正确;宋代打破传统商业模式,故A和C错误;区域经济模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2A材料中商人的货物被地方官员扣留作为缴纳的商税,致使其货物滞留而滞销,商人将官员告官,明太祖最终认为这是地方官员的过失,杖责官员,把官吏的俸禄追加偿还给商人,反映了朝廷保护

19、商人正常的商业活动,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并不是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项错误。3B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五行八作”中的“行”、“作”分别指商业和小手工业,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又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宋朝只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A项“工商皆本”错误;C项,南宋都城为临安(

20、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五行八作”是泛指,不是“只允许”,故D项错误。4A材料体现的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礼器和兵器”,尤其是青铜铭文中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内容,强化了国家政权机能,A正确;B与材料无关;C违背史实;D材料未涉及。5D从材料中的“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来看,“女户”也是征税对象,说明女性经济活动也是税收的来源之一,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男女社会地位的看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C项。6A由材料信息“民间发动的革命”“消费以种独特的方式克服了投资和消

21、费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动力,A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排除B;工业革命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其主观目的并不是为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C;D与题无关,而且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激化了劳资矛盾,排除。7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主要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把那些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等,进而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C选项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其生产力水平不足以达到对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技术传播、市场拓展和制度渗透以建立这一体

22、系的程度,ABD选项排除。8B根据材料可知,该事件使海洋地位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郑和下西洋,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故排除A;丝绸之路在陆地,不会使海洋地位上升,故排除C;鉴真东渡只是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交往,故排除D。9D,A两个“发现”都不符合,排除;“发现了新大陆”指开辟通往美洲的航线,B、C不符合“发现了新大陆”,排除;两个“发现”都促进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都加速了商业革命,故D正确。10D根据“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可得出其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是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加强了各地

23、的联系,故D项正确;材料与打破对立无关,排除A;材料与全球化无关,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11A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B项排除;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期,故C项排除;垄断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12B由“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一切都在现代化”等信息可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传统文明日益受到城市发展的冲击,故选B项;“但在乡村,一切依旧”说明工业革命对乡村的传统几无影响,但不意味着工

24、业革命尚未波及乡村,故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排除C项;“在乡村,一切依旧”,故工业文明摧毁了小农经济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13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士人入幕洋务企业机构、任职海关等涉外机构,甲午战后沪上和江南士人“舍儒而商”,这反映了随着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士人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上海和江南士人,而非全体士人,A排除;题干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士人从商不代表商人政治地位提升,排除D。14D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根据材料中的“78家的农作物收入平均每家为147元”“手工业收入平均每家为3.5元”等信息可知,农业收入占大多数,手工业

25、收入所占比重较小,这说明农民仍固守土地,手工业发展比较落后,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发展工业,而材料未涉及工业发展,故不能体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元化经营格局,排除C项。15D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B错误;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是1914年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导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故D正确。故选D。16C根据材料“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可知

26、,红茶畅销海外,致使本地的茶叶量少而价高,进而导致巴陵人自己种植茶叶,说明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呈专业化特征,材料没有强调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种茶不代表巴陵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未能看出当地其他出口商品的数据,所以不能认定茶叶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故D项错误。17B从18711925年中国丝织业消耗原料的增长情况可知,消耗原料数量在不断地增长,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B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从材料数据无法判断生产方式,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商品输出的内容,而且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D

27、项。18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19121919年间,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奖励实业的法令,1927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掀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只符合前者,排除;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廉价的外国纺织品涌入中国,造成中国传统纺织业的衰败,使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因此D正确;AB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20A国民政府发行统一发行货币,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不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思考,排除;C中实现货币现代化说法绝对。排除;D不属于对民族

28、企业的影响,排除。21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纷纷参与中国币制改革活动,其意在通过币制改革,变中国货币为本国货币的附庸,来控制中国的经济,C正确;中国当时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因此列强干预中国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掠夺中国的黄金,A排除;列强转嫁危机在历史上表现为输出商品,发动战争掠夺他国资源,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是在中国修铁路、开矿和办厂等,排除D。22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该官员认为清政府应该仿效日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船炮等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开放了通商口岸;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仿效日本向西方派遣留

29、学生的要求,并非是学习日本政体;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3B根据材料信息,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从1950年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同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这些举措使新解放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同时获得了党的帮助,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同宗族血缘观念无关,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就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农村的阶级斗争主要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C项同材料无关;此次土地改革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是私有制,不是公有化,D项错误。故选B。24C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此时正在开展对

30、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积极试验新农具,体现了这一时期,大家对国家经济建设的积极响应,故C正确;图中画风不是文人画,排除A;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排除B;当时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排除D。25C由“绝大多数是中国新兴部门的企业”可以判断,“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华项目有利于填补中国工业的空白,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由此可以促进经济短板的发展,故选C项;苏联援华项目是苏联政府应中国请求对华援助,其根源是中国生产建设的需要,而非苏联工业的影响,故排除A项;“一五”计划是三大改造政策出台的现实动机之一,故排除B项;经济格局包括经济重心、工农业布局等内容,受到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远非一些外资

31、项目的引进所能改变,故排除D项。26A从材料可以看出,非公有制单位中的党员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反映出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改革在不断深化,故A项正确;材料与法治无关,排除B;C项不符合主旨,排除C;材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无关,排除D。27A就图表“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布图”信息可知,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国有单位就业所占20.65%,集体单位占1.99%,其余比例都是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这说明非公有制企业在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重献巨大,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布”,而不是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

32、有制结构,B不是材料主旨;C与材料不符;D与材料无关。28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到当今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反映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B项正确;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得到了深化,并没有退出历史,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国家并没有从法律上肯定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D项错误。29A根据“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两次调整都体现出了国家对经济的引导作用,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A项正确;1960年

33、中国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B项错误;1960年只是在经济领域纠正“左”倾错误,C项中“全面”表述错误;1960年后中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30D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推动我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础,我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而洋务运动时,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都落后,“中体西用”路径不能使中国富强。材料评价没有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故D项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肯定传统文

34、化的本位主义,排除A。洋务运动并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B。材料评价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排除C。31(1)特点:耕织结合;技术精;产量大;商品化;专业性。(2)状况:日趋衰落。原因:封建赋役负担沉重;洋货冲击;近代机器纺织业兴起。(3)意义:有利于带动全国纺织产业的创新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增强中国纺织品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1)特点:根据材料“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可知,上海地区耕织结合,技术精;产量大。根据材料“暮成匹布,晨易钱米,以资日用”可知,上海地区家庭纺织业商品化。根据材

35、料“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可知,上海地区的家庭棉纺织业具有专业性特征。(2)状况:根据材料“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可以看出,近代上海家庭棉纺织业日趋衰落。原因:根据材料“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可知,封建赋役负担沉重;根据材料“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可知,洋货冲击;根据材料“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无抱布入市者”可知,近代机器纺织业兴起冲击了家庭棉纺织业。(3)意义:根据材料可知,上海纺织集团是“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其创新转型有利于带动全国纺织产业的创新升级;根据材料“纺织品服装贸易全国领先”可知,上海纺织集团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6、根据材料“车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上海时装周引领全国同行,影响力亚洲第一、全球第五”可知,上海纺织集团有利于增强中国纺织品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根据所学可知,上海纺织集团的成功转型,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32(1)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2)影响: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民

37、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文化:冲击了封建思想,为资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原因:根据材料“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可知,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根据材料 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可知,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根据材料“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可知,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状况:根据材料一中煤

38、矿创办人可以看出,当时煤矿创办由官方主导;从煤矿停办原因和年份来看,当时创办的煤矿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2)影响:根据题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影响。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意味着近代中国在经济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其传播西学,冲击了封建思想,为资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