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787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

2、满与愤懣。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刷作中得以实现。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

3、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中国的老百性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

4、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他们不能接受好人的悲剧结局,容不得坏人没有恶报的结果。他们需要舞台上的精神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刷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是“找乐”,是消愁,是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至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们的愿望。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的西厢记、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 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为善的的不得好报,作恶的不受惩罚,一旦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从一定层

5、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其“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影响。 (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戏剧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大团圆”特点。 B大团圆结尾借助夸张和想象来惩恶扬善,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 C从“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结局中获得心理安慰,是观众与作者的共同需要。 D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强烈愿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形成的原因。 B第二段以窦娥冤为例,

6、说明“大团圆结尾”也是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C第五段着重论证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尾”是受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精神影响。 D结尾写“戏剧的教化功能”,是对“大团圆结尾”成因的补充,使论述更加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 B出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才有了会真记结局具有喜剧性质的蜕变。 C戏剧的受众决定着其“成败”,戏剧受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 D“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因此才能被社会接受,进而形成模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

7、文字,完成46题。热闹李利君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

8、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

9、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

10、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

11、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 张先

12、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C.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D.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5分)6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

13、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

14、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能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15、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

16、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红网”)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

17、,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中国青年报)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

18、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

19、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二、 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人也。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填者,资财巨万,以女妻之。元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强援。元规泣请日:“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

20、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元规性孝,事母甚谨,晨昏未尝离左右。梁时山阴县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规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孤侄入船,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及水退获全,时人皆称其至行。元规少好学,从吴兴沈文阿受业,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举高第,时名儒成称赏之。起家湘东王国左常侍,转员外散骑侍郎。简文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除中军宣城王府记室参军。及侯景寇乱,携家属还会稽。后主在东宫,引为学士,亲受礼记左传丧服等义,赏赐优厚。迁国子祭酒。新安王伯固尝因入宫适会元规将讲,乃启请执经,时论以为荣。俄除尚书祠部郎。自梁代诸儒相传为左氏学者,

21、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驳杜预,凡一百八十条,元规引证通析,无复疑滞。每国家议吉凶大礼,常参预焉。丁母忧去职,服阕,除鄱阳王府中录事参军,俄转散骑侍郎,迁南平王府限内参军。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元规著春秋发题辞及义记十一卷,续经典大义十四卷,孝经义记两卷,左传音 -卷,礼记音两卷。 (选自陈书王元规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B.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

22、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C.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D. 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年,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也有其他含义。B. 诏策,文中指封建社会的一种取士制度,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录取人才。C. 历史上称一个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为后主。如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D. 古代称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服阕”。守丧,是孝顺行为,有一定

23、的时间规定。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元规出身悲苦,自强白立。他八岁时失去父亲,随着母亲去投靠舅舅;他的母亲想攀附土豪,因遭他反对而作罢。B. 王元规讲究孝道,品行高尚。他侍奉母亲十分恭谨,早晚陪伴母亲;当洪水来临时,他抛下亲生子女,先救母亲、妹妹等人。C. 王元规受人称赞,被皇帝赏识。他因品行、学识被人称赞;他被后主引荐为学士,后主还给他讲授礼记左传等。D. 王元规博学多才,著述非常丰富。他通晓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写了春秋发题辞及义记等很多著作。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2)简文之在东

24、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南宋 吴文英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坞,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注】履斋先生:吴潜,号履斋,观文殿大学士,封庆国公,与词人过从甚密。“战舰东风”句:指韩世忠黄天荡之捷,天不助人,让金兀术掘新河逃走一事。悭(qin):吝惜的意思。遨

25、头:俗称太守为遨头。东君:春神为东君,此指履斋。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乔木”,大树。这里既写词人入园所见,又暗用东汉冯异“大树将军”的典故,表达词人对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景仰之情。B“旋小筑、吴宫闲地”紧承上句,写韩世忠被剥夺兵权之后,过的是“不再言兵”的退隐闲居生活,也点明了这次寻访的缘由。C下阕写“问梅”“唱曲”“催发”,不仅点题,而且语意双关,词人用催花开放,来隐喻对当政者寄予发愤图强的殷切期望。D词人与吴潜同游,由于二人身份地位的差距,游园看梅的感受自然不一样,吴潜在前呼后拥中,寻幽探胜。E这首词用到“清泪”、“沧浪水”等意象,情感凄婉哀愁,表现出鲜明的婉约

26、词风格。15词的上阕中,“战舰东风”用到了三国时期的哪一个典故?简要分析词人写“东风”的意图。(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论述大风对鲲鹏起飞的作用时,先说大鹏飞上九万里高空才开始乘风,紧接着说:“ , , 。”(2)陈情表用“-,-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永远敞开怀抱,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去年上半年,我们的工业产值和

27、财政收入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都有所增加,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吸引住了。长城汽车的H6一月份销量继续在同类车中领先,达到36万辆,这惊鸿一瞥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国产车的质量越来越值得人们信赖。不切实际的幻想是痴人说梦,没有行动的念想是黄粱美梦,不着边际的臆想是南柯一梦,远离现实的遐想是太虚幻境,没有支撑的空想是海市蜃楼。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江西实现加快发展的终南捷径、不二法门。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人民币正式加

28、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不仅透射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也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B由袁和平执导的3D电影奇门遁甲的先导海报中,除巨大的罗盘为影片奠定了奇幻的基调外,还有由人、景、物组成为风格恍如壁画的“神秘图案”。C“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D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否则现在备受关注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矛盾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说:“不要

29、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B王明播放一则广播稿:“接教务处通知,明天上午8点,省教育厅领导将来我校做年终检查工作;下午所有班级全不上课,大家要保持好校园卫生。”C中央美院的小陈参观完两位学长的寒梅图画展后,觉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于是感慨道“真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啊!”D小赵老师参加工作刚一年,她对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说:“教学上我有许多不懂之处,请您不吝赐教。”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们的国民阅读率一直偏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表示,一方面,现在的国

30、民,尤其是年轻一代,重物质甚于重精神,_。另一方面,我们在满足年轻一代阅读需求、引导社会大众阅读取向上,还有不到位、不切实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成长,新兴的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并驾齐驱,甚至大有超越的趋向。_?为了便于调查,谢锡文等人在2013年底创办了一个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平台文学生活馆,面向社会开放,讲座现场只可容纳200人,每期报名人数却有四五百人。可见,_。21. 请围绕“行动起来,珍惜水资源”这个主题,就校园节约用水向同学写一封倡议书。要求:紧扣主题,只写正文;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字数90110。倡议书同学们:大家好!_ 倡议人

31、:李欣 2018年1月30日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张明,是河南省某市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大别山区当村官,一干就是八年,硬是让蹲点的村子脱贫致富。他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康书记”。材料二:高凤林,技校毕业后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一名焊接工。几十年来,他立足本职,不断磨练技艺,成为火箭“心脏”的焊接人,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材料三:李琳,农学院毕业后回乡承包农场,种植玫瑰、无花果她克服重重困难,改良作物,并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普通的人组成了纷呈的社会,也成就了时代的精彩。读了上述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

32、其中两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以“致普通的你我他”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自拟主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一实验部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3分)C(A“由于社会的原因”“都有”表述绝对化。B夸大其辞。“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应是使戏剧具有了符合“善恶有报”的心理安慰。D“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因“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产生。) 2(3分)C(于文无据。第五段主要分析了中国戏剧形成“大团圆”结局,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 3(3分)A(“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推断错误。)4C5优越与自得。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

33、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羡慕与孤窥。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从而感到孤寂失落。怀想与失落。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6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内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张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

34、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解析】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项考核人物形象,C项考核艺术手法,D项考核语句含义。其中C项,文中没有肖像描写。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注意结合“张太

35、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等情节和文中的关键词“自得”“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概括“优越与自得”“羡慕与孤窥”“怀想与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以及特殊

36、的手法的角度分析,此题从结构上看,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上看,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答案】7. B 8. BD 9. 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37、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定文体;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故选B。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38、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来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

39、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内容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文本主旨。从“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

40、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姻亲也是亲人,这是古人所看重的。怎么能在异土苟且偷安,就与门第不相同的人通婚! (2)简文帝做太子时,请他作为宾客,常常让他讲谈论议,王元规很是被优待礼遇。【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

41、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元规”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之”是“去”的意思,和“镇”不要断开;“四方学徒”新的陈述对象,不要和后面断开;“请”的内容是“道”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

42、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第二代君主”错误,应为“末代君主”。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后主还给他讲授礼记左传等”错,应是后主亲自听他讲授礼记左传丧服等要旨。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

43、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岂:怎么;辄:就;婚:动词,通婚;引:请;每:常常;见:被;苟安异壤:状语后置句;古人所重:判断句;甚见优礼:被动句。参考译文:王元规字正范,是太原晋阳人。王元规八岁时失去父亲,兄弟三人,随着母亲依附舅父来到临海郡,当时十二岁。郡中土豪刘填,资产巨万,想把女儿许配于他。王元规母亲因为王元规兄弟三人年幼弱小,想要结交强有力的势力。王元规哭着请求说:“姻亲也是亲人,这是古人所看重的。怎么能在异土苟且偷安,就与门第不相同的人通婚!”母亲被他的所言感动,罢了此念。王元规生性孝顺,侍奉母亲十分恭谨,早晨到黄昏都不曾离开母亲身边。梁朝时山阴县发洪水,水流溢满

44、住宅,王元规只有一艘小船,仓促间他拉母亲与妹妹及侄子入船,王元规自己手执船桨而去,留下他的子女三人,放在树梢,到水退时三人都获救,当时人都称赞王元规有高尚的品行。王元规少年时喜欢学习,跟从吴兴沈文阿学习,十八岁通晓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梁代中大通元年,皇帝诏策春秋,王元规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等次,当时名儒都夸赞赏识他。出仕任湘东王国左常侍,转任员外散骑侍郎。简文帝做太子时,请他作为宾客,常常让他讲谈论议,王元规很是被优待礼遇。授予中军宣城王府记室参军。到侯景作乱,携家属返回会稽。后主做太子,王元规被引荐为学士,后主亲自听他讲授礼记左传丧服等要旨,对他赏赐优厚。改任国子祭酒。新安王伯固曾因入宫遇到

45、王元规将开讲,便启奏请求跟从王元规学习,当时议论认为这是一种荣誉。不久授予尚书祠部郎。从梁代开始,相传为研究左氏的各儒生,都以贾逵、服虔之义论说辩驳杜预,共一百八十条,王元规引证疏通辨析,不再有疑难之处。每当国家议论吉凶大礼,他常参与其间。他因母丧去职,服丧完毕,授予鄱阳王府中禄事参军,不久转任散骑侍郎,改任南平王府限内参军。南平王统辖江州,王元规随王府去镇守,四面八方的徒生,不远千里来请求学道的,常有数十上百人之多。祯明三年入隋,担任秦王府东阁祭酒。七十四岁时,在广陵去世。王元规著有春秋发题辞及义记十一卷,续经典大义十四卷,孝经义记两卷,左传音-卷,礼记音两卷。14. D E (由“此心与、

46、东君同意”可知词人与吴潜的感受是一致的;词的开篇“乔木生云气”便有豪放气息,说它“鲜明的婉约词风格”不准确。(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15. 火烧赤壁,周瑜借助东风之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奠定江东基业。(1分)这里的“东风”不单是自然界的东风,更深的含义是人事的东风,是得到当政者的全力支持。(2分)而相比周瑜,韩世忠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由此反用典故,表达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3分)16、(1)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7、A、错误。相濡以沫:是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此句中应用“同舟共济”; 正确。“伐功矜

47、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错误。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错误。惊鸿一瞥:指美女或所仰慕的女子动人心魄的目光正确。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正确。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18、C项A、语序不当,“不仅”与“也”后面的内容调换一下。B句式杂糅,把“组成为”改“组成的”;D、成分残缺,在“人满为患”后加上“的问题”。19、D A、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B 、广播稿中的“全不”与“全部”同音,容易让人误听。C、诗句应是说明“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D、正确。20【答案】 (1

48、). 对阅读缺乏应有的热情(答“不喜欢阅读”或“不重视阅读”也可) (2). 但是不是说中国人就不爱读书了呢 (3). 民众对于文学经典还是怀有极大的求知热情(答“民众还是有着极强的阅读兴趣”也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处结合“重物质甚于重精神”可知,不喜欢阅读;处结合后面调查的内容可知,为什么中国人就不爱读书呢?处人们对文学经典还是有热情的。 21【答案】示例:我们如诗的校园,朗朗读书声中有水龙头的哭泣声,那是水龙头在孤独地流泪。水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不会再生,也许某一天早上,水龙头再也流不出一

49、滴水。所以,保护水资源,我们应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关掉水龙头开始。【解析】本题考查应用文的写作,学生在回答时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注意倡议书的特点;二是题干要求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三是倡议书的对象是同学;四是主题是校园节约用水。点睛:应用文体的写作和修改,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要注意应用文体的格式;二要注意应用文体的内容,格式应是相对固定的;而内容应符合应用文体的的实用性特点。22【答案】平凡孕育着伟大致普通的你我他生命短暂的如同天穹中一颗消隐的流星,却广阔的如同深沉的海。生命平凡的如同一株野花,而野花也会有春天。生命,便在平凡与伟大中渐行渐远我,在大自然中寻觅着。瞧,那是悬崖边上的一

50、株腊梅,在这“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季节里“犹有花枝俏”。在寒冬季节里,风吹它、雨打它,雪欺它、霜压它。但它仍然挺立着,散发着幽幽的香气。它以坚强抵御狂风的肆虐,它以坚毅喝斥雷电远避他方你听说过生长在岩石缝里的小草的故事吗?每当想起,我都会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为平凡的生命能拥有如此伟大的精神所震撼。在大自然中我感悟着平凡。小草、腊梅、劲松终于我明白了,只要有毅力,珍视生命,平凡中同样有伟大。我,在人世间寻找。一座城市的告别,为一个名叫吴斌的大巴车司机。“今天,整个杭州只有一位司机;所有的事情连同西湖的水光都只是乘客;今天,司机用生命把客车停靠在岁月的宁静里;今天,离开的是死亡,留下的是责任、爱

51、和伟大的平凡;今天,叫吴斌。哀乐声低回萦绕,如泣如诉,市民说,这是他们此刻的心情。分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分秒,吴斌用平凡成就了伟大;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生命价值。我,在身边寻求。母亲是平凡的,父亲也是平凡的。但他们给我的爱却是伟大的:母爱如溪流,涓涓流入心田;父爱如大山,为我遮风挡雨,教会我坚强。母亲,会老的;父亲,也会老的;但是他们的爱情却不会老,他们是千百万夫妻中的一对,过着平凡的日子,没见过他们情人节给对方一件礼物,却彼此记得对方最爱吃的菜。我想不论时光如何改变,他们会一直这样牵着手走下去,“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正因为平凡

52、,我们可以让思想、情怀、品格盛开在三月如诗如画的原野,在寂寥的人生路上,唱一支热烈而充实的歌。正因为平凡,我们可以自由地去发展、去创新。正因为平凡,我们可以在平凡的土地里播下不平凡的人格与情操、尊严与责任的种子。 在这平凡的生活中,我驻足,拈花,微笑生命短暂的如同天穹中一颗消隐的流星,却广阔的如同深沉的海。生命平凡的如同一株野花,而野花也会有春天。生命,便在平凡与伟大中渐行渐远 .参考立意:平凡与伟大普通人也可成就一番事业坚守本职,彰显能力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立足“平凡与伟大”“普通与非凡”进行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