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4月调研试题(奥赛部,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A. 主张立法为民B. 强调有法可依C. 重视赏罚并重D. 关注法律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商鞅探讨的是法律实施问题。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排除
2、A项;有法可依解决的是立法问题,材料探讨的是法律适用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可以看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排除C项。【点睛】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包括:(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商鞅的主要观点,然后联系选项确定正确答案。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
3、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过于笼统,故A项排除。尊宗敬祖是汉族宗法制的传统,故B项排除。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过于绝对,故D项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3.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
4、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 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 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 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各级官吏贪污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D正确。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内容【详解】4.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5、。他评价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庆历新政D. 王安石变法【答案】D【解析】青苗法指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体现政府用金融借贷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与材料“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保甲法指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维持治安,具有安保职能,与材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青苗法和保甲法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中不涉及材料中所述措施,排除ABC。5.“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这是日本皇宫100年内幕中的一段描述,你认为,惊醒太平梦的事件是A.
6、天皇大权的旁落B. “黑船事件”C. 大盐平八郎起义D. 倒幕运动【答案】B【解析】从材料“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佩里叩关打破了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史称“黑船事件”,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6. 全球通史评述:“日本新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从材料可判断,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A. 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全盘西化,全方位地学习D. 对西方文明完
7、全排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故A项正确,CD项错误;B项中国洋务派的主张。所以答案选A。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世界近代改革日本明治维新7.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答案】C【解析】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在维新变法期间,
8、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故B项错误;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这说明西方宪政在中国开始试验,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统治基础的加强,故D项错误。8.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重要背景是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民主思想的传播C. 马关条约的签订D. 民族危机深重【答案】D【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故可排除AB;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在1895年,故可排除C;材料反映了日、英、俄、法等列强伺机侵略中国,说明
9、了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故本题选D9.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B. 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C. 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 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使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C项排除;B项是对农民的剥削,
10、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错误,错误在“彻底”。10.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三菱企业就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当时三菱企业从国家获得了一家造船厂、一座煤矿、一座银矿和两座金矿。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大力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当时政府扶持的对象主要是A. 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B. 缺乏资金私人企业C. 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D. 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除了铁路和军工企业外,大部分国营企业都被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据此可排除ABC三项,
11、选出正确答案D。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依据教材知识对四个选项进行一一的对照,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就可以直接排除,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来。11.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A. 梭伦改革B 克利斯提尼改革C. 伯利克里改革D.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讲的现象是雅典的债奴制,而这一制度的废除利益于梭伦改革,故本题选A;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都
12、没有废除债奴制的内容,故可排除B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在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所以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可排除。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首先开清材料所体现的制度,然后与所学知识中的雅典民主政治三大改革的内容相对比,便可选出正确答案。1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题干材料“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
13、本目的是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加强统治。所以应选D。A、B、C只是一些具体原因,但根本目的还需从巩固统治这方面来考虑。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3.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A. 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 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C. 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D. 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俄国废除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
14、发展道路,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性质,B正确;中国的改革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错误;罗斯福新政主要是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改革,C错误;中国的改革不是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D错误。14.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15、,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因此没有能够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依托旧政权,没有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说法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项。1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徒具深悲”和“至此竟茫无可倚”可知谭嗣同对没有找到可依靠的群众的力量,而叹气悲伤,故
16、B项正确。A项“放弃”说法错误,且材料强调对变法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的担忧,故错误。谭嗣同没有向顽固派妥协,而是献身于变法,故C项错误。谭嗣同没有转向革命,故D项错误。16.如图是美国时代周刊(1930年某期)封面图片,图中人物能登上该杂志封面的原因是他A. 宣扬宗教之爱改革社会B. 领导“食盐进军”,唤醒民族意识C. 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调解教派争端D. 明确指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答案】B【解析】【详解】封面人物是甘地,结合材料时间可知,1930年甘地领导了食盐运动,借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他在运动中体现出来的顽强精神,感动了全印度人民,特别是下层民众,他们纷纷参与到斗争中来,唤醒
17、了民族意识,B正确;A是托尔斯泰的主张,排除;调节教派争端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D是1942年事情,排除。17.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材料表明A. 孙中山不赞成中国实现工业化B. 孙中山主张民生革命C. 孙中山主张民主革命D. 孙中山不赞成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
18、料中“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符合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中提出“耕者有其田”主张,故本题选择;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名师点睛】新三民主义新内容新发展新倾向民族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提出民族平等联俄、联共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唤起民众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关注工农生活扶助农工18.1933年纳粹上台,爱因斯
19、坦发表了不回德国声明,次年加入美籍,终生再没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庄严声明:“只想生活在实行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祛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的国家,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2005年德国把这个信条刻在德国政府大楼上,以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这最能说明A.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不懈的追求B. 相对论得到了美德两国的认可C. 爱因斯坦崇尚民主、自由和科学D. 德国政府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答案】A【解析】爱因斯坦在德国的纳粹时代放弃了德国,加入了美国,正是体现了启蒙运动中民主与法制的思想,并以自身的行动对抗法西斯的专制,故A项正确;相对论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是爱因斯坦的成就,不是他的生活
20、态度,故B项错误;不但爱因斯坦崇尚民主、自由与科学,德国政府也在2005年作出支持这一思想的动作,故C项错误;题目中主要是说爱因斯坦,不是德国对历史的反思,故D项错误。19.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 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答案】B【解析】【详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主张的为政之道,这种关系属于等级关系,符合礼制主张,B正确;君臣父子并未体现出仁者爱人的主张,排除A;孔子并
21、未提出对国君的要求,排除C;忠孝之道与君臣父子不符,排除D。20.古希腊哲学文化的集大成者说过的名言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当仁不让于师C. 认识你自己D.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答案】D【解析】古希腊哲学文化的集大成者即亚里士多德,A、B、C、D四项分别为普罗塔戈拉、孔子、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故本题应选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抓住关键信息“古希腊哲学文化的集大成者”,联系所学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解答即可。21. 他的政治学说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这个人是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 莫尔D. 圣西门【答案】B【解析】【详解】柏拉图提出理想国思想
22、,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B正确;A不是开创乌托邦思想;C和D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排除。22. 学者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爆发户”。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最主要史实是A. 建立执政府B. 打退反法同盟C. 颁布民法典D. 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出欧洲的封建主反对拿破仑将革命的火种传到整个欧洲大陆,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传播革命思想的是民法典,故C正确。【详解】23. 北美大陆军建立时,士兵衣衫褴褛,装备很差;各部分军队各自为战,指挥难以统一。经过华盛顿一段时间的整顿,大陆军的面貌大有改观。这表明华盛顿具有卓越的军
23、事才能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堪当民族重任具有高贵的品质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说明华盛顿针对北美军队素质差等进行组织和改装,体现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堪当民族重任,A正确;具有高贵的品质不符合题意。【详解】24.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秋收起义失败B. 西安事变C.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D. 九一八事变【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描述的战略转移是长征,其主要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正确;秋收起义失败、西安事变和九一八事
24、变均不是长征的原因,排除A、B、D。25. 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功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有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伟大的思想遗产,其理论来源包括三方面,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从而创立唯物辩证法,正确;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从而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正确;由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没有关系,排除,答案为A。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义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方面的史实掌握
25、程度,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26.阅读下表,1920-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总产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13-1925年俄国农业总产值情况表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十月革命的胜利C. 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D.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中1920年到1925年,农业总产值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促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A正确;十月革命胜利是1917年,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C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是20世纪60-70年代,D错误。2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
26、主义建设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著名论断出现于 ( )A. “文革”后期复出时B.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时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 南方谈话中【答案】D【解析】【详解】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冲破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区别,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D正确;A、和时间不符合,排除。28.列宁17岁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警官问他:“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起来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
27、撞吗?”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文中的“一堵墙”被推倒是在A. 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期间B. 二月革命中C. 七月事件中D. 十月革命中【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列宁早期的斗争是反对沙皇的专制制度,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是在二月革命中。故选B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9.1684年8月,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到剑桥大学拜访一位数学教授,请教行星运行轨迹问题,该教授给出了答案,但找不到原始的计算材料,两年多后该教授写出了一部杰作。这部杰作是A. 哈姆雷特B.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C.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D. 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答案】D【解
28、析】【详解】该部杰作是关于行星运动轨迹原理的著作,结合时间可知,这部著作是牛顿的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D正确;A是文学作品,不属于科学著作,排除;B爱因斯坦于1905年6月30日投稿于德国物理年鉴(Annalen der Physik)发表的第一篇狭义相对论论文,排除;C是爱因斯坦1916年发表的,排除。30.詹天佑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过程中,设计了“人”字形路线,他此举目的是A. 减少施工成本和难度B. 战胜隧道技术难题C. 解决铁轨铺设问题D. 增加铁路运营效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路线目的是减缓坡度,战胜隧道技术难题,B正确;设计了“人”字形路线目的不在
29、于减少施工成本和难度,排除A;人字型路线与铁轨铺设问题无关,排除C;人字型路线设计师技术问题,而非效益问题,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31.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2)
30、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3)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美意”:富国强兵。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3)“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度;“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解析】【详解】(1)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在人才选拔领域的改革内容是改革科举制度;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青苗法、农田水
31、利法、方田均税法;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在军事方面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在商业方面采取的改革是市易法、均输法。(2)“美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美意主要指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即富国强兵。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变革,其盛赞王安石的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3)“非大坏则不更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提出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借以维护旧制度;“适应于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变法,因此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提出王安石变法适应于时代。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世纪(中期),俄罗斯和
32、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请回答: (1)根据材
33、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俄、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并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俄罗斯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答案】(1)俄国: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统治;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 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 (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相比俄、中改革,日本虽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存在不彻底性,但日本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
34、等级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先解决俄国面临的问题,从题干给出的时间入手分析,当时俄国的内部问题主要是农奴制的问题,外部是克里木战争战败,中国内部当时是封建制度腐朽导致的阶段矛盾不断激化,外部是外患不断,日本面临的内部问题是幕府统治危机,外部也同中国一样出现了民族危机。(2)第二问,有关于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本质上是要求回答俄中日三国是如何效法西方进行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并走向近代化的。这个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别分析回答。有关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
35、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的问题,需要从三国学习西方的内容、特点及效果上来分析解决。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俄国、中国的改革明治维新的特点与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戊戌变法33.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贾谊过秦论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
36、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贞观政要材料三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新唐书太宗本纪材料四 表格内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材料五 “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请回答:(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
37、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思考,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材料五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4)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答案】(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不同:秦:大兴土木,实行暴政;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理解: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3)贡献:平定三藩之乱;统一
38、台湾;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打败沙俄侵略。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4)标准: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利益;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发展。【解析】【详解】(1)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指的是灭六国,完成统一;履至尊而制六合”灭六国,完成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不同: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唐:根据材料“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理解:功:根据
39、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善于纳谏。在通知政策上以民为本。在民族关系上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3)贡献:根据“滇平”可知,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根据“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可知,康熙帝统一台湾;根据“瀚海”可知,康熙帝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北地区,康熙帝打败沙俄侵略。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康熙帝的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4)标准:根据前四则材料的主旨可知,评价封建帝王的首要因素是看起统治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秦朝灭亡和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40、看,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利益是评价标准之一;古代帝王是历史潮流中的人物,评价标准之一是其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发展。3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形态,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自1848年以来,经济革命席卷了欧洲大陆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这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材料二(20年代的党纲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资产阶级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七大指出)新
41、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旧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也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应该是一个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三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允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邓小平请回答:(1)材料一中恩格斯所说的“错误的想法”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错误的”?(2)据材料二分析,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依靠的力量和革命目标的认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话是
42、针对什么说的?其基本含义是什么?(4)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建立革命理论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和飞速发展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2)从单纯依靠工农到依靠无产阶级及大多数人民(含资产阶级)。由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到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建设社会主义。(3)“两个凡是”。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应以伟人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4)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解析】(1)“错误的想法”:根据“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结合所学,“错误的想法”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原因:根
43、据“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得出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和飞速发展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2)变化:根据“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但也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应该是一个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概括得出从单纯依靠工农到依靠无产阶级及大多数人民,由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到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建设社会主义。(3)针对:根据“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理论是已经完成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知是“两个凡是”。 含义:根据材料分析得出: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应以伟人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4)根据科学的理论来自革命的实践得出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