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综合能力检测四(第四章、第五章)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卷(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油脂都不能使溴水褪色B单糖、低聚糖都具有还原性C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只有一种D氨基酸、蛋白质、核酸都能发生水解反应解析含有不饱和烃基的油脂能与溴加成,而使溴水褪色;低聚糖中的蔗糖没有还原性;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只有一种,都是葡萄糖;氨基酸不能发生水解反应,蛋白质和核酸都能发生水解。答案C2美丽的“水立方”(Water Cube)是北京奥运会游泳馆,采用膜材料ETFE(四氟乙烯和乙烯
2、的共聚物),为场馆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ETFE的结构中,存在CF2CH2连接方式B四氟乙烯与乙烯发生缩聚反应得到ETFEC以乙烯为原料经过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可制得乙二醇DETFE材料是热固型(体型结构)的塑料解析ETFE是四氟乙烯和乙烯的共聚物,应存在CH2CH2CF2CF2的连接方式,A项错;制造ETFE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B项错;乙烯可通过与Br2加成生成CH2BrCH2Br,再经过水解反应(取代反应)得到乙二醇,C项正确;ETFE应是热塑性塑料,D项错。答案C3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A淀粉 B橡胶C纤维素 D果糖解析淀粉、橡胶、纤维素均是有机高分子
3、化合物,果糖是有机小分子。答案D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单体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所生成的高聚物的质量B单体为一种物质时,则单体只能发生加聚反应C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有两种物质D肽键是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键解析通过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的质量与其单体的质量和相等,因加聚反应无小分子生成,但缩聚反应有小分子生成,二者质量不等;单体为一种物质时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如CH2=CH2加聚反应生成CH2CH2,单体含有答案D5二甲醚和乙醇是同分异构体,其鉴别可采用化学方法及物理方法,下列鉴别方法中无法达到目的的是()A利用金属钠或者金属钾B利用质谱法C利用红外光谱法D利用核磁共振氢谱解析A项,乙醇含有羟基与金
4、属钠或金属钾反应产生H2,而乙醚不反应;B项质谱法只能测定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二者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故不能鉴别;C项红外光谱可测定二者的官能团;D项核磁共振氢谱可测定二者中氢原子的种类不同。答案B6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禽流感元凶H5N1型病毒是一种油脂B我们所吃的豆腐中主要含有蛋白质C棉花和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D糯米中的淀粉一经发生水解反应就酿造成酒解析病毒是一种蛋白质,A项不正确;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项不正确;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而不生成酒精,D项不正确。答案B7在五种物质KHCO3;Al(OH)3;(NH4)2CO3;Al中,跟盐酸和氢氧化钠
5、溶液都能反应的是()A只有 B只有C只有 D解析答案D8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许多合成橡胶也有类似的结构。下列试剂与橡胶较长时间接触不会发生反应的是()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溴水C浓硝酸D氢氧化钠溶液解析碳碳双键可被浓硝酸、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也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答案D9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利用氯化铁溶液鉴别苯酚和甲醇溶液B向甲酸和甲醛的混合液中,滴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加热,检验甲醛的存在C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反应D利用能否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来鉴别乙酸和硝酸解析氯化铁溶液遇苯酚显紫色,所以可以利用氯化铁溶液鉴别苯酚和甲醇溶液;甲酸
6、和甲醛分子内均有醛基,所以不能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加热的方法检验甲醛的存在;碘水只能检验淀粉的存在,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应用新制Cu(OH)2检验葡萄糖的存在,才能证明淀粉发生了水解;乙醇与乙酸和硝酸都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所以不能利用这个反应来鉴别。答案A10下列有关新型高分子材料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高分子膜利用其选择性透过能力,可用于海水淡化、污染控制、物质制取与回收等方面B利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人造器官时,必须考虑其机械性能与人体的相容性C新型的聚乙烯醇高吸水性高分子,具有与水生成易挥发物质的特性,所以称为“尿不湿”D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正向智能化、高功能的方向发展解析新型的聚乙烯醇高吸水性
7、高分子,易与水结合生成水合分子,而不是生成易挥发的物质。答案C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高压聚乙烯比低压聚乙烯的熔点高B网状结构的酚醛树脂受热后不能软化或熔融C维纶具有较好的吸湿性是因为其分子链上含有羟基的缘故D顺丁橡胶的弹性高,耐磨、耐寒性好,可在寒冷地带使用解析高压聚乙烯比低压聚乙烯的熔点低。答案A12具有解热镇痛的新药“芬必得”,其主要成分的结构式为,它属于()A苯的同系物 B芳香化合物C高分子化合物 D易溶于水的物质解析该有机物含有苯环、组成元素含有C、H、O,属于芳香化合物,而不是苯的同系物,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高分子化合物,含碳数较多的羧酸不易溶于水。答案B13市场上有一
8、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物的汗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皆能水解而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棉织品毛织品腈纶织品蚕丝织品涤纶织品锦纶织品A BC D解析加酶洗衣粉中加入了少量碱性蛋白酶,它能使蛋白质水解;而毛织品、蚕丝织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洗涤时不能用加酶洗衣粉。答案B14A、B两种有机物的最简式均为CH2O,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它们互为同系物B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C它们燃烧后产生的CO2和H2O物质的量之比为1:1D取等物质的量的A、B,完全燃烧后所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相等解析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的
9、分子式可表示为(CH2O)n,n值不一定相同,它们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等物质的量的A、B消耗O2的量不一定相同,B、D项错;A、B分子组成上相等或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O”基团,而不是相差若干个“CH2”基团,故它们不可能是同系物,A项错;根据其组成可知这两种有机物燃烧后产物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C项正确。答案C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D乙醛、氯乙烯和乙二醇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解析天然植物油属于油脂,是混合物,
10、无固定的熔沸点,A项错;蔗糖不是还原性糖,B项错;两种二肽水解的产物可能相同,C项错;乙醛可以与苯酚缩聚生成酚醛树脂,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氯乙烯,乙二醇与羧酸(如乙酸)可以缩聚生成聚酯,D项正确。答案D16今有高聚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体型高分子化合物解析答案D第卷(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0分)某种甜味剂A的结构简式为 (1)写出A在无机酸催化下完全水解所得含碳原子数最多的有机物(设为B)分子的名称_。(2)写出B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反应类型_。(3)1 mol A发生加成反应需要H2的最大用量及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
11、mol和_mol。解析答案(1)苯丙氨酸 (3)3318(12分)某些废旧塑料可采用下列方法处理:将废塑料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变成有用的物质,实验装置如下图。加热聚丙烯废塑料得到的产物如下表所示:产物氢气甲烷乙烯丙烯苯甲苯碳质量分数(%)1224121620106(1)试管A中残余物有多种用途,如下列转化就可制取高聚物聚乙炔。A中残留物聚乙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试管B收集到的产品中,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写出其所有一氯代物的结构简式_ _。(3)锥形瓶C中观察到的现象:_。经溴水充分吸收,剩余气体经干燥后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4)写出C中逸出的气体在工业上的两种用
12、途:_、_。解析(2)根据题目列表分析,B中收集的物质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只能是甲苯,其一氯代物有以下四答案(1)CaC22H2OCa(OH)2C2H2nHCCHHC=CH (3)棕黄色溶液变无色或褪色4.8(4)合成氨原料作燃料或其他化工原料19(14分)石油裂解气中含有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乙烯和1,3丁二烯,用它们经过下面框图的反应流程,可以合成用于制造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的高分子化合物H(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请按要求填空:(1)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反应_,反应_,反应_。(2)反应、中有一反应是与HCl加成,该反应是_(填反应编号),设计这一步反应的目的是_,物质C的结构简
13、式是_。(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答案(1)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缩聚反应20(16分)美国化学家R.H. Heck因发现如下Heck反应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回答下列问题:(1)M可发生的反应类型是_。a取代反应 b酯化反应C缩聚反应 d加成反应(2)C与浓H2SO4共热生成F,F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F的结构简式是_。D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G,G的结构简式是_。(3)在AB的反应中,检验A是否反应完全的试剂是_。(4)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K符合下列条件: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苯环上只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K与过量NaOH溶液共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解析(1)M含有酯基,能够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a项正确;该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c项错,d项正确;根据其结构可知不能发生酯化反应,b项错。(2)根据题中转化关系可推出C为(CH3)2CHCH2CH2OH,答案(1)ad-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