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节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文章各语段和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会围绕特定的线索展开,线索的安排往往会服从文章整体情感表达的需要,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结构其实在语句之间表现为作者情感的脉络。理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脉络,文章的结构也就清晰可见了。例证六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
2、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
3、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
4、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
5、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有两条线索
6、:一条是时间在行走,另一条是人生在行走(主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首先抓住文中能体现成长历程的词语,如“童年”“上初中”“后来”“十几年前的一天”等,然后分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的感悟即可。答案: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时代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1.分析散文的思路的解题技巧(1)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角度分析。现当代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在文章思路上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按照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的结构。(2)从时空变化角度分析。时间、地点是散文的主要要素,许多散文都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组织
7、材料。如例证六,解答时抓住童年青少年成年三个不同人生阶段,从作者对时间的不同感悟来分析作答即可。(3)从内容的变化角度分析。有些散文的内容是由事件、性格、品质的分类阐述组成,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从这些内容的区分中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2.对于一篇文章整体结构思路的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从整体着眼。文章结构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所以分析文章结构首先对文章要有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完整认识,明确文章为表达内容所安排的基本结构方式。(2)搞清文章结构与作者思路、行文线索的联系。(3)理清文章中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材料与材料的关系,具体理解文章结构安排意图。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雾季羡林 我从
8、来没有喜欢过雾。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
9、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
10、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
11、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
12、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11.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答:解析:本题以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为载体,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行文思路,其实也是探索文章结构,二者是不可分的。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本文的文体特点,本文是说理散
13、文,借“雾”说理,要注意行文中雾与理的关系;二要注意抓关键句;三是要注意语句和语段间的关系,文章的内容是根据各层次、各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各语段之间有一定的语脉,把握好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分清结构,理清行文思路。解答本题时要对全文各段落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前四段写雾,五、六段由雾的特点引起思考,进行说理,最后一段回归到眼前的雾。由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
14、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 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
15、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相对稳定,但部分考生面对高分值的散文阅读题却束手无策。实际上散文阅读万变不离其宗,它考查的始终都是考生对词句的理解、对内容的理解及归纳、对艺术形式的鉴赏和对整篇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它要求的始终是考生具备理解、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的能力。那么,考生如何才能准确、规范、高效地解答这类考题呢?一、明确散文阅读题的命题原则及解题思路 作为命题材料的散文,无论其材料如何组织,无论其结构如何安排,也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运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彰显一定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神”之所在。反推之,无论作为命题材料的散文
16、材料的中心如何千差万别,该中心必然会统摄着一切艺术形式及 技巧的运用,亦即我们常说的“形散而神聚”。明确该原则有助于考生对散文阅读题设题意向的把握;明确该原则,同时也就确定了中心思想在作品中的核心地位。按照这一原则,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种解题思路:以材料组织、结构安排及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都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阅读理念为答题宗旨,用文章的中心去宏观解读文后设问。二、散文阅读答题的几个策略性问题1.树立整体阅读观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的。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并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作答。所以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17、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会断章取义、摸脚识象。2.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看文章的标题、作者、写作时间及文后补注;其次要理清行文思路,分析作品形象、故事情节及景物的本质意义,联系背景,透析文章的主旨。简而言之,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材料,明白该材料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主旨)、怎样写的(行文结构的安排、艺术技巧的运用)这三个问题。例如山东卷的歌德之勺,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歌德厨房中的大勺及其他内容,初读感觉较散,但综观全文,作者实际上是借歌德之勺来写歌德,借歌德之勺的大来写歌德本人的伟大,
18、这就是全文的“神”。又如北京卷的合欢树,史铁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着母亲,追忆着幼年、青年、中年不同年龄段对母爱的不同理解。最后在对那个看树影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全文,含蓄地唱出了对普遍又独特的母爱的赞歌歌颂伟大母爱,即文章“神”之所在。第二步,审读试题,揣摩思路审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摘取信息:从题目的设置中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设问中摸索出题人的考查意向,圈定题目的所指区间,依据赋分等因素确定答题步骤等。对试题的准确判定程度往往决定了答题的精确程度。如2008年天津卷的第18题,“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我们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可推知,这道题实际是让我们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这
19、样我们就把第511段确定为题目的所指区间,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第三步,对位推敲,筛选信息答题前首先要看题目涉及文章的哪些段落,按照筛选标准(值得筛选的信息有: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表述文章中心的句子;文中的概括句、过渡句;文章的标题;文后的注释)准确筛选信息,并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对初步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看是否符合试题的要求。第四步,紧扣原文,整合答案有些阅读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类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题目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1)“以原文为主”,有些信息可以直
20、接组合,有些信息还 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2)归纳、整合筛选出来的信息。(3)着力避免常规失误:盲目抄录文中有关句子作答,不按题干要求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进行加工概括;不逐层分析、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不周全;没有养成整体把握、全文搜索的阅读习惯,把局部当整体;答案笼统含糊,不能条分缕析。3.散文阅读的解题要领首先,要求返本求实,准确概括。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意: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对于概括句段意思的试题,也要做到实在、明确、具体。概括的要求主要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有关句段的要点;二是用精练的语言
21、表述要点。要做到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概括意思有时会限定字数,那么就要在有限的字数中包含较多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其次,要如实赏析、力避拔高。对考生来说,平时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法(如铺垫、对比、象征、烘托、反衬、想象、联想、引用、情景交融等)、重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呼应)和常见的语言技法,答题时再结合文章实际予以分析、鉴赏,这样答案就有了准绳。第三,应该准确选择答题“切入点”。从“答题切入点的选择”这一角度分析,首先要完成以下几步:第一步,定文体。把握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写作重点。第二步,明主旨。文章以意为先,立意决定了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也是命题、设题
22、的着力点,当然也是考生思考的导向标。第三步,审题干。审清题干有利于明确答题的方 向、范围和重点。完成这三步后,再从句子的外部特征入手,选切入点:从语法角度入手。是单句就从审主干入手,抽出句子主干,明确方向;是复句,把握分句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从修辞的角度,考虑其修辞方式及表情达意的作用。第四,对于探究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本出发,切不可脱离文本海阔天空地去谈。第五,对于“分条陈述”题,必须分条作答。“分条陈述”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分析:找准题干对应区间。划分层次,给每一层次标上序号,再看句间联系,合并相近、相同的内容。筛选概括内容,从具体内容中去粗取精,加以浓缩或改造,拟出切合题干的答案。注意赋分和所给的答题空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