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524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丘一中高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二)1.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七出”、“三不去”,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对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反映了男子不可以随意休妻,体现了家庭利益为核心(强调父权族权)、男尊女卑、以礼入法(体现儒家伦理)的特点,是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体现,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有

2、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B. “大一统”的集权统治C. 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D. 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旨认为中国古代消费结构是异常的。这种现象根源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即“大一统”的集权统治。故答案为B项;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是材料信息,不是原因,A项排除;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可以成为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

3、排除;D项说法是材料部分信息,以偏概全,D项排除。3.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 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B. 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D. 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可以得出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旨是周是中心

4、,辐射地区是地方,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无关,B项排除;西周政治制度尚未实现中央集权,C项排除;材料主旨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而非其弊端,D项排除。4.敦煌藏经洞文书中,记载了唐朝一男子给妻子的休书:“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反映出A. 唐朝社会离婚率较高B.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C. 唐朝社会相对宽容、开放D. 唐朝深受传统儒家婚恋观念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妇女离婚后可以再行婚配,并被社会接受,因此唐朝社会相对宽容开放,故C选项正

5、确;A选项错误,仅依据一份休书无法判断出唐朝社会离婚率较高;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唐代妇女可以离婚和再婚,体现出唐代妇女地位较高;D选项错误,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三从四德”,妇女地位低下,因此唐朝受传统儒家婚恋观念影响较小。5.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 监察官选任和选官制度保持同步C. 折射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D. 对当今健全监察制度有重要借鉴【答案】C【解析】【详解】从两汉的监察官选任到明代的监察官选任可以明显看出,

6、皇帝的权力不断地加强,这折射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A;材料只提到监察官的选任,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皇权服务的,显然不适用于当今,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的变化提取出演变的趋势,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6.据统计,镇守云南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7、答案】C【解析】【详解】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D项。7.“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

8、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8.十二铜表法规定,借贷的固定年息最高为8.33,给予无力还债的债务人以30天的“宽限时间”,监禁时不能使其挨饿,在“市集”期间,可将债务人带至广场,允许别人赎取。这些规定最能体现其A. 有习惯法痕迹B. 保护平民利益C. 保护私有财产D. 维护贵族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最高年息是8.33%,给予无力还债的债务人以30天的宽限时间,监禁时期不能使其挨饿”,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在一定

9、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有习惯法的痕迹,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当债务人无法按期还款时的处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保护债务人的人身权利,不能体现保护私有财产的目的,故C错误;材料“最高年息是8.33%,给予无力还债的债务人以30天的宽限时间”,指的是对借贷关系的规定,没有体现维护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9.【加试题】下图是古希腊陶器上描绘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它反映了奋发上进的城邦精神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追求健美的心理和审美观念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古希腊陶器上描绘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10、强调的是奋发上进的城邦精神和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追求健美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的说法与材料无关,错误,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结论,错误,BD选项排除。10.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A. 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B. 分析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C. 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D. 指出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哲学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

11、的框架”可知,该学者强调罗马法对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排除A;材料强调罗马法对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的影响,并非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自然法,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罗马法的意义分析解答。11.罗马帝国时期,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法律效力”,成为帝国拥护者中意的箴言。这一变化体现出罗马法A. 逐步由发展走向衰落B. 与当时的体制相适应C. 恢复了习惯法

12、的传统D. 仍然由贵族把持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罗马帝国时期,皇帝创制法律具有随意性,体现了当时罗马帝国君主专制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现象并不代表罗马法的衰落,排除。C项,此时习惯法已被成文法所取代,排除。D项,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垄断法律解释的权力已被打破,排除。12.“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A.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B. 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C.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议会席

13、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故选D。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的颁布,英国的最高权力归属于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普选权是选举权的延伸,就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况,都有参政选举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英国并未推行普选权,排除B;议会是民主政治的立法机构,尽管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不能将其等同于专制独裁,排除C。13.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

14、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A. 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B. 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C. 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D. 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推翻关于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时代背景,故B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联邦最高法院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故A错误;联邦最高法院推翻关于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也不能说明其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意的要求,而且案

15、件审判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民意要求,故D错误。14.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这段话表明A. 德国成为容克贵族的国家B. 德国为了摆脱危机奉行对外扩张政策C. 德国为了利益而要在世界上争霸D. 德国法西斯要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德国的对外政策已不再满足于在欧洲大陆争雄,而要在世界上争霸。因为19世纪末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德国要重新瓜分世界领土,与各国争霸,因此C选项正确。

16、A选项错误,统一之前的普鲁士王国是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的君主专制国家,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并非从19世纪末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才成为容克贵族国家;B、D选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5.1830年英国议会颁布啤酒法,解除地方治安法官对啤酒经营许可发放权,大量啤酒馆涌现,民众中不道德行为、贫穷和堕落惊人增长;1879年,议会通过酗酒法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英国A. 自由主义内涵渐变B. 立法为经济利益服务C. 工业化推动议会改革D. 中央与地方权力较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议会政府在18

17、30年针对地方政府管控啤酒市场经营的行为,颁布法案进行管理,撤销地方官对市场经营行为的影响,放任市场自由经营,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直到1879年又重新加强了对酒类经营的控制。这反映了政府对调控市场经营的态度的转变,即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变化。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错误表述,材料表明立法与社会治安等问题相关。C项、D项在题目中没有反映。1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A. 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B. 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C. 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

18、力D. 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政府更有权威,立法权更集中,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政体,故A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联邦制不断发展的状况,故B项排除。17.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有废除农奴制度设立议会机构建立近代工业挽救民族危机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俄国1861年改革,不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排除;两国改革都设立了议会机构,采取

19、措施促进近代工业的发展,故正确;只符合日本的改革,排除。所以答案选C。18.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案】B【解析】 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

20、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是解题关键。19.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

21、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故C正确。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故B排除。材

22、料也没有反映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故D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评价20.马丁路德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发动了宗教改革,然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却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巨变,这主要是因为A. “因信称义”理念已经被基督徒普遍接受B. 启蒙运动的思想深入人心C. 其宗教思想表达了当时欧洲普通教众的普遍愿望D. “先定论”的思想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时,宗教改革才刚刚开始,“因信称义”不会被基督徒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这时还没有开始,故B项错误;路德的思想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表达了欧洲民众的愿望,故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主张

23、和思想,故D项错误。难度:较易21.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崇尚武力控制B. 促进民族交融C. 认同汉族文化D. 避免政治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可知,孝文帝非常认同汉族文化,并学习汉族文化,C正确;材料反映孝文帝欣赏汉族文化,与“崇尚武力”无关,排除A;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并非促进民族交融,排除B;材料反映孝文帝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无法体现“避免政治斗争”,排除D。点睛

24、: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22.“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以下对这一条约所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为它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为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可知,该条约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结合相

25、关所学可知,这是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1925年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为它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这不是非战公约的影响,项不符合题意;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意义。项是非战公约的积极影响,符合题意;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项是非战公约的积极影响,符合题意;非战公约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项是非战公约的局限性,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项为,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符合上述

26、分析,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23.下图是一幅题名绞死希特勒(1942年)的战争宣传海报。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海报寓意的是A. 中途岛海战B. 莫斯科战役C. 缅甸战役D. 攻克柏林【答案】D【解析】【详解】柏林战役是二战中盟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此战中,希特勒兵败自杀,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因此最能够体现这一海报寓意的战役是攻克柏林, 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途岛海战是美国和日本之间进行的战役,与德国无关;B选项错误,莫斯科战役是德国对苏联发起的军事进攻,与绞死希特勒的海报寓意不符;C选项错误,缅甸战役是中英盟军与日本之间进行的战役,与德国无关。故选D选项。24.火能温暖人也

27、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A. 永远不再发动战争B. 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C. 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D. 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不把他们的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故C项正确;这份宣言没有涉及永远不再发动战争和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故AB错误;罗素创办“国际战犯审判法庭”是为了调查发动越南战争的战犯,故D项错误。25.1942年8月,丘吉尔飞到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的首轮会谈中,还没等他开口,斯大林便发了通火:自苏德战争爆发

28、以来,在欧洲大陆上一直是苏军单独与德军作战,英美一再允诺要开辟第二战场,但至今连个影都没有!丘吉尔表示英国已经准备了一个实施的替代方案。这个“替代方案”是A. 阿拉曼战役计划B. 火炬登陆计划C. 西西里登陆计划D. 霸王行动计划【答案】B【解析】【详解】阿拉曼战役,轴心国德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并非英美开辟第二战场,故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火炬登陆计划是1942年秋在苏联的压力之下,英美开辟的新战场为西西里登陆和诺曼底登陆创造有利条件,故B选项正确;1943年7月 的西西里登陆发生在火炬计划之后,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

29、错误;霸王计划是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发生在火炬计划之后时间不符合,故D选项错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

30、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体制与社会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一等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但明清时期,延缓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君主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政治(士人政府)冲破了贵族血缘世袭,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

31、;科举制度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2)明清时期延缓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人治弊端更加暴露,造成体制僵化,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未能主动融入工业文明潮流,使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按点给分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三等观点片面;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按点给分要点式列举【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等信

32、息,再结合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明清社会转型时期,也成为文明发展的障碍和阻力,最终迟滞了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是说这一题的观点主要注意把中国政体放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一分为二的评价。之后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角度,从君主集权、官僚政治、选官制度层面进行论证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

33、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回答问题:回答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不得抄原文),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材料三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

34、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2)据材料三,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材料四 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据周

35、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据材料四,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主要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政治意图:提倡地方分权。(3)变化: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4)借鉴价值:提

36、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知秦朝郡县制的内容是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根据材料“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根据材料“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可知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根据材料“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知定期实行分级考核。根据材料“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可知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是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根据材料“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

37、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选拔人才标准的提高和科举制的影响。(2)根据材料“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可知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根据材料“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可知乡官参与县政。根据材料“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可知作者的政治意图是提倡地方分权。(3)根据材料“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可知秦朝的行政区划的划分以人口多少为依据;根据材料“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可知明朝的行政区划以冲繁疲难为

38、依据。根据材料“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可知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4)结合秦朝、明清的地方管理措施分析可知,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需要从提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等角度分析。28.自由和民主是很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约翰密尔全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这种民主的基础必须是自由主义的,其前提是政府及社会权力与个人权利的明确划分。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侵犯个人的自由。这种民主的形式必须是代议制。在密尔看来,代议制是大众参与原则与精英统治原则的完美结合,是平等原则与效率原则的高度统一

39、,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摘编自李强论两种类型的民主材料二 美国的立国之基可以说基本上是古典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杰斐逊关于人类拥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权的“自明真理”正是洛克对人的天赋权利的论证。美国的建国之父们相信,美国人作为人所应拥有的这些权利先于建立在他们身上的任何政治权威。所有这些权利及从中派生出来的其他相关权利构成了由个人自主的私人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权力应受到严格的限制。在英美这样的国家,政体的自由化远远先于政体的民主化。在1830年时,英国尽管也许是当时欧洲最民主的国家,却只有2%的人口拥有选举权;这个数字在1867年上升到7%;在1880年,上升到40%。众所周知,在美国,

40、黑人阶层长期被排除在选举的大门之外。摘编自布公为什么民主必须是自由的?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约翰密尔关于民主的主张。(2)据材料二概括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怎样限制国家(政府)权力的。(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并分析说明英美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征。【答案】(1)主张:民主的前提必须是自由;民主的形式必须是代议制。(2)内容:天赋人权;个人权利先于国家权力;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个人权利。限制: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宪政、法治原则;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制约;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3)关系:

41、自由是民主的基础;民主(应)保障自由。特征:政体的自由化先于民主化、长期性、渐进性。【解析】【详解】(1)约翰密尔关于民主主张主要体现在民主的前提,政府及社会权利与个人权利的划分,民主的形式等方面,依据材料内容进行作答即可。(2)根据“杰斐逊关于人类拥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权的“自明真理”正是洛克对人的天赋权利的论证”、“美国人作为人所应拥有的这些权利先于建立在他们身上的任何政治权威。所有这些权利及从中派生出来的其他相关权利构成了由个人自主的私人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权力应受到严格的限制”可知古典自由主义主要体现在天赋人权、个人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和严格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个人权利等方面。

42、依据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在宪法中实行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中央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等。(3)根据约翰密尔的主张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可知,自由是民主的基础,保障了人民自由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实现民主的重要目的就是保障人民自由。结合英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历程可知,西方的政治民主化主要体现了民主化、长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2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了一次会谈,并于8月14日发表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

43、步和民主原则。宪章表达了英、美两国对于摧毁纳粹暴政的坚强决心,对于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决心、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都具有积极作用。宪章发表后,苏联于9月24日正式声明,基本同意宪章原则。在大西洋会谈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还讨论了对苏援助问题。根据英美建议,美、英、苏三国于1941年9月底至10月初举行了莫斯科会议,会议达成了对苏援助的具体方案,使三国之间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首脑进行大西洋会谈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美两国首脑大西洋会谈历史作用。【答案】(1)目的:加强双方合作以摧毁德国法西斯

44、;制定重建战后世界的原则;探讨对苏援助。(2)作用:促进了英美两国关系的加强;为战后世界重建提供了原则;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促进了莫斯科会议召开和对苏援助的达成。【解析】【详解】(1)目的:根据“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和民主原则”得出加强双方合作以摧毁德国法西斯,制定重建战后世界的原则;根据“罗斯福和丘吉尔还讨论了对苏援助问题”得出探讨对苏援助。(2)作用:根据“宣言提出了对德战争的目的以及战后世界的结构所赖以建立的一系列进步和民主原则”得出促进了英美两国关系的加强,为战后世界重建提供了原则;根据“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都具有积极作用”得出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根据“根据英美建议,美、英、苏三国于1941年9月底至10月初举行了莫斯科会议,会议达成了对苏援助的县体方案”得出促进了莫斯科会议召开和对苏援助的达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