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考点二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考点一考点二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识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指标和标志。2.理解: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和解决措施。3.应用: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和解决措施。2020质量环境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 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知 识 整 合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_地位的过程。(2)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_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主导农业考点一考点二(3)农业产值农业就业人数城镇人口考点一考点二2.城市化(1)概念:
2、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_增长的过程。(2)本质:农业人口向_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3)内涵_向城市集中_向城市地域转化_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占总人口比例非农业农村人口农村地域城市文明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考点一考点二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1)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2)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1)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_阶段,工业化水平较高,进程明显加快。(2)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_,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中级加快考点一考点二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3、读江苏省城市群发展总体要求图,回答问题。考点一考点二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_。(3)_有待提高。(4)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5)城镇_有待进一步改善。环境问题城市化质量体系结构考点一考点二2.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_。(2)“_”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3)以工业发展促进_。(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_有了稳固的基础。(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考点一考点二深 度 解
4、 读 1.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项目 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 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开放前沿 自然条件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地形 平原广阔 水文 河湖众多 人力资源 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交通条件 有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交通便捷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好,历史上工商业发达 城市化基础 19世纪初,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全世界仅有10个,江苏省就有苏州、扬州、江宁(今南京)3个 考点一考点二2.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考点一考点二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处在快速发展中,政府通过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具
5、体如下:措施 意义 调整行政区划 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 考点一考点二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减小政府建设城镇的负担 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障 让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好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支持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并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考点一考点二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的作用 1.2013浙江文综,37(3),8分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
6、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考点一考点二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8分)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两大产业就业人口增加越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大。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考点一考点二2.(2012江苏地理,1314)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
7、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考点一考点二(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B.C.D.考点一考点二【审题突破】1.由图名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可知该图为产业结构示意图。2.由图例可
8、知不同年份三大产业的比重及变化,注意观察其变化速度的大小;同时抓住主导产业,分析其内部变化。考点一考点二3.由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第一第二下降下降上升答案(1)D(2)B 考点一考点二【万能模板】产业结构图的判读方法(常考的类图像之二十三)典图示例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如下所示:考点一考点二图1 某市1978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柱状图)考点一考点二图2 某省城市人口比重与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图(曲线图)考点一考点二图3 某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
9、业就业构成图(饼状图)考点一考点二图4 四地三次产业比重构成图(三角坐标图)考点一考点二读图指导 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即三“要”和三“看”无论是哪一类示意图,在某年份,某地区(市)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和一定为100%(如图2中、为三次产业,为城市人口比重)。若比较不同年份,某个产业比重上升了,另两个产业比重之和肯定下降。而且上升的比例等于下降的比例。考点一考点二另外对产业结构示意图,在判读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结合三次产业的构成,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2)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分析产业的
10、变化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考点一考点二命题角度二 区域城市化差异比较 3.(2014江苏地理,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材料二 图甲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乙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考点一考点二图甲 考点一考点二图乙 考点一考点二城市群 长
11、三角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8 20 城市化水平(%)68 90 GDP占全国比重(%)18 20 考点一考点二(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_。(3分)(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_、_、_。(填写序号)(3分)国际金融 机械制造 服装制造 石油化工 文化创意 进出口贸易(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_。(5分)(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_。(3分)考点一考点二解析 第
12、(1)题,由表可知,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大,而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远高于面积比重,说明两地人口密度大;两地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城市化水平高;GDP占全国比重约为1/5,说明经济水平高。第(2)题,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上海在产业分工协作中应发挥其服务功能,因此应大力发展服务业。第(3)题,由图乙可知苏州经济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嘉兴,说明苏州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嘉兴。从图甲中可以看出苏州的交通通达度要优于嘉兴,因此苏州与周边城市联系更加便捷。从发展历史上看苏州要早于嘉兴,政策扶持力度上也有所不同。第(4)题,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处,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
13、雄厚,长三角 考点一考点二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构建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应注意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打造一个合作共赢、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协作型的、完整体系的有机城市群整体,提高整个城市群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知名度。考点一考点二答案(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2)(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
14、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考点一考点二【反思归纳】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工业化 知 识 整 合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考点一考点二(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_下游。(2)范围:包括A_、B深圳、C_、佛山、江门、D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_和F_。珠江广州珠海香港澳门考点一考点二2.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读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回答问题。考点一考点二(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变
15、化:第一、二产业比重_,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_产业比重上升。(2)国家的_政策。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对外开放考点一考点二3.有利的地理条件(1)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 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利于接受港澳产业扩散 参与国际分工(2)全国最大的_之一。侨乡【特别提醒】珠三角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其他原因: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意识超前并富有开拓精神;开放、开发早,为以后的发展赢得先机。考点一考点二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读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图,回答问题。考点一考点二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和对策(1
16、)问题产生的原因 受地区_和_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产业基础市场腹地考点一考点二(2)问题与对策 分类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化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建 立 _生态模式;寻求最佳状态的_扩张模式;高效合理的_模式 城市化问题 城市_建设亟待完善;城市占用_面积不断扩大 珠江水质恶化;城市_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基础设施耕地酸雨山水城市城市规模产业结构考点一考点二深 度 解 读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
17、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考点一考点二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考点一考点二主导 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
18、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考点一考点二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问题不同,其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差异,具体如下所示:考点一考点二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 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措施(2012上海地理,10分)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考点一考点二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
19、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考点一考点二(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4分)(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审题突破】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材料一中可获取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_;从材料二中可获取人们
20、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等信息。下降考点一考点二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下降上升考点一考点二答案(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2010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明显上升。(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答三点即可)考点一考点二【万能模板】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