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183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章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章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2017年12月10日消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项目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并网发电。该项目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下图为工人正在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塑料漂浮体上。据此完成13题。1据悉,华东省份有多地参选该项目选址,最终项目落户淮南的主要因素为当地()A煤电产业发达B用地成本较低C光伏技术先进 D用电市场广阔2与陆上固定式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具备的优势为()水体对发电组件有冷却作用,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安装难度小,管理运营成本低水面空气洁净,提高太阳辐射吸收效率提升水体附加值

2、,增加经济收益A BC D3下列关于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建设对该项目水域的影响判断正确的是()A水温升高明显 B藻类繁殖加快C水溶氧气增多 D蒸发有效减弱答案1.B2.A3.D解析第1题,光伏电站占地面积较大,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项目在淮南落户是“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由此可以推测出该项目最终落户淮南的主要因素为当地用地成本较低。淮南煤电产业相对发达,光伏电站与煤炭电站之间没有投入和产出的联系,该项目最终落户淮南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因为淮南煤电产业发达;淮南市是以煤炭资源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城市,光伏电站只是安装在此,并不是由淮南研发的这种技术(淮南科技水平并不高);淮南的电力资源丰富,并向上海等

3、城市输送,所以落户此处并不是当地的用电市场广阔。第2题,漂浮式光伏电站与陆上固定式光伏电站相比,漂浮式光伏电站是利用水上基台将光伏组件漂浮在水面进行发电,所以水体对发电组件有冷却作用,可以抑制组件表面温度上升,利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在水面安装比在陆地上安装难度加大,管理运营成本增高;水面空气洁净,可以提高太阳辐射吸收效率,发电效率高;将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水面上,原水体是闲置水面,光伏电站的建设可以提升水体附加值,增加经济收益。第3题,将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水面上,可以减少水面蒸发量,降低水温,有利于抑制藻类繁殖,保护水资源;因为覆盖在水面上,可以减少太阳对水体的直接照射,水温增高不明显;漂浮式光

4、伏电站的建设对水中溶氧量多少影响不大。(2018天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4、5题。4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5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4.D5.D解析第4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

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量开始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第5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而发生改变,不能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陆地范围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海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科学家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陆地范围的参考数据。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

6、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据此回答第6题。6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答案B解析四选项中,A、C、D三项分别是人类生产生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只有B选项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共享单车可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是一种低碳、绿色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读我国某地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环境污染指数逐年上升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C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8该地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A19851990年 B1990

7、1995年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答案7.B8.C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读出19851995年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保持在0.6左右,环境污染指数下降,经济发展指数从小于0.1上升到0.3,环境问题仍较严重。因此B项符合题意。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2000年经济发展指数上升,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下降,环境污染指数也相对较小,因此该时期是该地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9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10上述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A径流量减小,不易

8、决堤泛滥B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减小C输沙量变大,水库淤积严重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答案9.B10.C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第10题,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会导致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加大洪涝灾害的威胁。在循环经济中,生产过程主要由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正确处置等组成。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四步与其代表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A第一步正确处置 B第二步再利用C第三步减量化 D第四步再循环12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A生产环节 B消费、使用环节C回收预处理环节 D废弃环节答案1

9、1.B12.C解析第11题,废弃物用于生产,属于再利用。读图可知,第一步为减量化,第二步为再利用,第三步为再循环,第四步为正确处置。第12题,传统经济模式不注重回收处理,故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回收预处理环节。据统计河北张北县20世纪70年代种植的近160万亩防护林,90%已到达过熟期。近几年,每年衰死和濒临衰死的防护林比重约20%。监测数据显示,该地区从2000年到2010年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至3米,这也大大加快了防护林的衰死速度。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14题。1320002010年张北县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当地()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B水污染导致水源短

10、缺C生产用水急剧增加D水资源调出量大于调入量14张北县防护林大量死亡,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危害是()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快土地退化C加速地面沉降 D产生大量垃圾答案13.C14.B解析第13题,该县缺水严重,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需水量大,造成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第14题,植被的作用主要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消烟除尘等。植被的死亡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但这不是主要危害。 (2018海南)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

11、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 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1517题。15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A市场 B原料C交通 D劳动力16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17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答案15.B16.A17.C解析第15题,材料显示出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企业主要位于内蒙古、山西

12、、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是我国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因此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原料。第16题,一般而言地表水匮乏的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水资源成为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与耗水量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长期用水。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第17题,煤制油是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了煤炭源的利用率,而且煤炭变成油后会减少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小,因此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升级。材料中“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说

13、明我国当前能源问题只是消费结构不合理,而不是能源不足,故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错误。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新能源为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因此煤制油产业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石油的压力,但不会减轻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当前我国为石油进口大国,而规划中到2020年前我国煤制油企业的市场能力只有3 000万吨/年,因此我国没有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将各类食物产量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三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数量,用于研究我国食物供给和可供养人口数量的相关性,对保障食物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表示意我国三大生态系统、净进口食物供给数量

14、和根据小康水平标准换算成的可供养人口数量。据此完成1820题。热量(1 012千卡)蛋白质(万吨)脂肪(万吨)甲1 401.84 3551 792乙30.9281208丙47.1764123净进口食物121662564合计可供养人口数量20.57亿人22.84亿人12.14亿人18.上表中甲、乙、丙三大类生态系统分别是()A草地农田水域 B农田水域草地C农田草地水域 D水域草地农田19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但仍大量进口,是因为()A饮食习惯的影响大 B食物需求的多样化C绿色食物需求增大 D人口数量大幅增长20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前提下,为保障食物营养供给可采取的措施是()

15、A挖掘湿地潜力,提高水域的生产力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C保护我国耕地资源,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D提高牲畜养殖技术,适度增加油料作物种植答案18.C19.B20.D解析第18题,根据材料可知,表中为我国各类食物产量的三大营养成分的数量,联系日常生活常识可知,我国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的食物种类以粮食类为主,粮食类作物的产量也是各食物种类中最多的,所以该类食物所折合的三大营养成分从数量上来说应该最多,由此可判定甲所对应的生态系统应为农田,因为粮食类作物产自农田;从表中可以看出乙丙两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三大营养成分中热量比重与数量最少,所以乙丙所提供的食物应该为鱼、肉、蛋、奶等,在三大生态

16、系统中草地可提供乳肉类食物,水域可提供水产品如鱼类等食物。生活常识中乳肉类食物的蛋白质与脂肪的相对量较高,而鱼等水产类的蛋白质相对较高,所以乙应为草场生态系统,丙应为水域生态系统。第19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口的食物中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最多,结合常识与实际情况可知,我国的饮食习惯应以粮食类作物为主,这些大量进口的食物不是受饮食习惯的影响大;大量进口的这些食物可以改变原有的食物构成结构,促使食物结构多样化,再结合日常生活常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营养平衡的需求越来越大,食物的结构要求也逐渐多样化,所以原因可能是因为食物需求多样化;对绿色食物的需求量增大,这符合人们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

17、对营养成分的配比来说没有多大关系;根据各营养成分可供养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来看,热量与蛋白质提供的总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国现有人口总数,只有脂肪的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人口总数,但净进口食物脂肪的含量较少,所以不是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导致。第20题,“挖掘湿地潜力,提高水域的生产力”可以增加水域的营养供给,会使蛋白质的供给越来越多,其他的营养供给减少,不能充分保障食物营养供给,再者经过充分挖掘可能会造成湿地资源的破坏;农产品加工业只是使农产品的类型多样化,但并不能增加其营养保障供给,不能增加其营养种类,再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厂房,可能会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保护我国耕地资源,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18、可以增加粮食类作物的产量及营养供给,但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道我国各食物营养成分中脂肪的供给稍有不足,现代生活中要求营养更加均衡化,而“提高牲畜养殖技术,适度增加油料作物种植”则可以充分的补充营养成分中的脂肪含量,减少营养失衡的可能性。“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21以图中可以看出()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C人均GDP在3 0005 000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D人均GDP在3 0006 000美元时,人均用电量呈下降趋势22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说法是()

19、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必须在经济得到大发展后才能得到彻底治理B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D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答案21.C22.B解析第21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高于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总体上呈正相关,但局部出现负相关。第22题,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有: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在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二、综合题(共56分)23阅读图文材料,完

20、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湟鱼(图2)是青海湖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为“青海湖裸鲤”。每年6月份是湟鱼洄游的高峰期,湟鱼密集成群,顺河口溯流而上产卵。图1示意青海湖水系。材料二由于过度捕捞,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为保护湟鱼,21世纪以来,青海实施零捕捞的封湖育鱼措施,撤销青海湖渔场。为加快湟鱼资源恢复,青海省决定建立湟鱼增殖试验站和鱼苗培育车间,同时,对沙柳河、泉吉河等河流的人工渠道和堤坝等设施进行改建,增设新的洄游通道,确保湟鱼顺利洄游产卵。(1)分析每年6月份大量湟鱼溯流而上的原因。_(2)分析造成目前湟鱼危机的原因。_(3)说明为避免湟鱼资源

21、枯竭应当采取的措施。_答案(1)每年春夏之交的6月,青海湖气温逐渐回升,冰雪开始融化,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增加,为湟鱼溯流而上洄游产卵提供了条件。(2)原因:多年人为的滥捕造成青海湖湟鱼的锐减;全球变暖,降水减少,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可供湟鱼繁殖的水域日益缩小;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水利工程堵塞了湟鱼的产卵通道,湟鱼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3)封湖育鱼;人工孵化培育湟鱼幼苗,增加成活率;加强对湟鱼资源的动态监控;修建过鱼通道,以增加湟鱼的产卵场所和生活的空间等。解析第(1)题,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

22、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也开始增加。湖内的产卵湟鱼开始在各大入湖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地溯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地进发。第(2)题,青海湖湟鱼的危机,即青海湖本身的危机。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可供湟鱼繁殖的水域日益缩小等因素,无不威胁着青海湖湟鱼的生存。第(3)题,保护湟鱼资源一方面应加大禁捕力度,另一方面应保护洄游通道及其生存空间。24(2019江苏)据材料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A、B两区进行对比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 259.25 g/hm2,

23、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 959.05 g/hm2,施用7种农药。下表为“A、B两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下图为“A、B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土壤环境质量(mg/kg)水环境质量(mg/L)镉铜铅铬锌镍铜锌氟化物硫化物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区0.12231837130110.40.90.60.30.10.1B区0.646711291162360.31.70.90.80.51.3合格标准0.610030030025050121.5111 (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_(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_(3)简析A

24、、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_(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_答案(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3)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解析第(1)题,对比分析A 、B两区的质量检测结果与合格标准可知,B区的镉超标,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所超标,其他均合格。A区水、土各项指标均合格。第(2)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蜘蛛分布密度A区要大于B区。青蛙分布密度A区大于B区,A区

25、有益生物密度较大。第(3)题,由材料可知, A区施用农药2次,B区施用农药5次,A区用量1 259.25 g/hm2,B区用量2 959.05 g/hm2,A区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7种农药。因此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主要和使用农药的次数、种类以及用量多少密切相关。第(4)题,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应把握适度的原则,控制农药的使用频率和用量,要精准使用农药,但许多农户缺乏使用农药的科学知识,盲目用药,可加强对农户使用农药的指导,并坚持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毒农药,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25(2018江苏)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据政

26、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 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下图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_。(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_。(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_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4)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

27、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_。答案(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4.9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水的温度、酸碱度等发生较大变化会造成珊瑚白化,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加上海水酸化,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第(2)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自然过程”这个关键词,从图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自然过程,主要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与分解作用。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黑色箭头表示大气圈中被消耗的碳,而白

28、色箭头表示释放到大气圈中的碳,求二者的差值即可得出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增多主要是释放量增多而消耗量减少,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及植被破坏都导致二氧化碳增多。第(4)题,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而采取的措施可以从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强立法、加强监测、加强管理及建立保护区等方面分析作答。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

29、息地范围的变化。_(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_(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_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6年,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范围明显减小,且被分割断裂;2000年左右,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第(2)题,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地区进行采伐作业,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恢复。第(3)题,此题较为开放,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言之有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