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唐山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卷(选择题 共8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计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人认为“王”字三横画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一竖代表能同时通达三者。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下列关于“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在“皇帝”出现之前,“王”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C.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D.神权对立于王权 2.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土地1000千亩150千亩100
2、千亩60千亩军队六军三军三军一军A.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 B.分封制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D.分封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3.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方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
3、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6.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7.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
4、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8.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元朝有十个行中书省,并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腹里”和“理藩院”B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枢密院C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但能更改赋税D中央以监察机构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10.明太祖朱元璋说:“天
5、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同时据明史稿记载,明成祖继位后,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两则材料说明 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B明朝放弃了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1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12.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
6、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13.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14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划定使馆界 在通商口岸设厂A B C D15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16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
7、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17下列对南京条约签订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C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保全领土主权完整而感到庆幸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18. 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C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
8、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 1919世纪后半期,中国新疆地区的危机主要来自于 A英国和日本 B美国和法国 C俄国和德国 D俄国和英国2019世纪晚期,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21.慈禧曾说:“我来本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 顽固派
9、 B. 洋务派 C. 太平军 D. 义和团22.曹润党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3.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4.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
10、,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一文献的发表表明A国共两党合作初步实现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D国民政府决心“抵抗暴力”25“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26“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国民政府发表这番谈话的
11、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27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时间发生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 八一三事变A. B. C. D. 28.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台儿庄战役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中共七大的召开29“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儿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皇帝吓得发了蒙。”这一歌谣,是哪一军事行动中出现的A太平天国 B义和团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 D辛亥革命30有学
12、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1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乃是着眼于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族效力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C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32孙中山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13、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 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求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33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A三权分立 B总统制 C主权在民 D责任内阁制34“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局,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这里的“朕”指的是A明成祖 B雍正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3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
14、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36.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社会各阶级面对中国变化作出的积极反应B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C都体现了求民主、反专制的进步潮流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37.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A鸦片战争
15、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C民国成立初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38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他所说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39.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案40.“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
16、义者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卷(非选择题 共20分)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1小题12分,42小题8分,计20分)41(12分)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
17、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
18、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1)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4分)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2分)(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6分)42.(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材料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2分)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新道路,从毛泽东革命新道路的提出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4分)参考答案41.(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4分)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2)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战争性质是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每点2分,任三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