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自测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A B C D2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发生频率比以前增多。据
2、此回答34题。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4上述材料说明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生产性 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5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A B C D图L511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
3、大小)。读图回答67题。图L5116对土壤、生物、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7图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力提升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图L512,完成89题。图L5128判断方框中a、b、c、d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大A
4、 BC D9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10下列地理现象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秦岭南坡的太阳辐射比北坡太阳辐射强度大C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D干旱地区的一些地方生长着芦苇等水生植物1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演化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5、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12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河流含沙量增大地下水位持续上升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水位下降A B C D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读图L513,完成1314题。图L513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分布示意图13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及该温度带的纬度分别是()A温带,35N45NB热带,5N15NC寒带,35N55ND亚热带,25N35N 14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 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D塔里
6、木盆地变冷、变干1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图L514甲)和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图L514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甲乙图L514(1)研究发现,滨海地区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 A为_圈,B为_圈,C为_圈,D为_圈,E为土壤。(2)图L514乙中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性,其中,和的交换是通过_作用进行的。(3)近些年来,该地区海边工厂抽取的地下水中盐分含量越来越高,目前已不能饮用,原因是_,控制措施有_、_等。综合拓展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图L515(1)由图L515中资料
7、分析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左、中图所示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3)承上题,请你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该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参考答案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D解析 所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等)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
8、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2B解析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流水侵蚀微弱,风力侵蚀显著。3C解析 三峡水库蓄水,明显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况,将流动的水变为相对静止的水。水流速度放慢,易导致库区泥沙淤积。4D解析 河流的水文状况改变,从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反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5D解析 羊八井地热温度与地球内部释放的热量有关,与地面积雪无关。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说明气候变暖,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会升高。6B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生物循环过程,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7A解析 “土壤生物枯
9、枝落叶土壤”中的物质循环运动,反映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8D解析 修建水库,库区的蒸发量增大、土壤水增多。然后紧扣“蒸腾”两字,蒸腾通常是指植被中水分的蒸腾,故植被覆盖率增大后,蒸腾作用加强。9A解析 图示体现了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0C解析 A、B两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只有C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11C解析 从题干来看,该地有植被退化、土壤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人类活动等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故答案为C项。12C解
10、析 滥伐森林,会造成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变化:河流含沙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河床抬高、河流水位上升。13D解析 由题干内容可知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形成于气候干燥的副热带地区,西北地区有大片的红色碎屑岩系分布,故在早第三纪时位于亚热带地区,其纬度为25N35N。14D解析 本题考查青藏高原隆起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早第三纪相比,青藏高原隆起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暖、变湿,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15(1)大气生物水岩石(2)整体光合(3)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停止开采地下水雨季人工回灌解析 第(1)题,读图甲可知,A处于陆地上空,为大气圈;B 处于森林
11、带,应为生物圈;C 处于海洋中,为水圈;D 处于沉积岩中,为岩石圈。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反映植物与A(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联系,具体表现为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第(3)题,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可能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的可导致地面下沉、地面建筑塌陷,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16(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的干冷;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3)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12、,使地表多冲沟,平坦的高原地表呈破碎状(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使自然植被的覆盖率下降;使地方气候趋于干旱,降水变率增大;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水土流失是地貌、气候、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地表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解析 第(1)题,本题要求理解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读野象的分布北界变化示意图可知,商周时期,野象分布的北界在黄河流域,而现在野象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可见商周时期气候较现在的温暖湿润。第(2)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气候、土壤、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但要注意题目只要求回答自然原因。第(3)题,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通过实例说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