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104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遵化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故D项正确;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2、,与材料不符,故A项排除;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也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故C项排除。2.明朝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A. 起源于明朝中期B. 受宗法制的影响C. 受外来文化影响D. 仅流传于中国南方【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反映的是清明扫墓的习俗,这是受到了宗法制的影响,故B正确;此习俗在

3、明朝以前就有,故A错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故C错误;此习俗流传于中国各地,故D说法错误。3.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A. 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 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不仅仅是皇帝的称号,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故A正确;B是郡县制的特点;C中神秘色彩没有体现;皇帝制度顺应了封建社会的发

4、展趋势,故D错误。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里的“中朝”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A.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C. 王国和郡县的矛盾D. 皇帝和地方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B。中朝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不是王国和郡县的矛盾以及皇帝和地方的矛盾,A、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

5、,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了汉武帝时加强皇权的措施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按才干选拔官吏的制度,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世卿世禄制依据的是血缘而非才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

6、依据的是孝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族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6.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界的主要原则是犬牙交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反映出当政者着力A. 简化行政区划层级B. 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 防范地方走向割据D. 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答案】C【解析】【详解】元朝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自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防范地方走向割据。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区划层级,排除A项;这种行政区划设计与吏治无关

7、,排除B项;这种区划设计不利于加强经济联系,排除D项。7.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中指出:“在明成祖(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1425年在位一年)两朝的实录中,甚至连内阁这个名称都找不到。”这表明( )A. 内阁正式设立于明仁宗之后B. 官修史书刻意隐瞒真相C. 内阁当时没有取得法定地位D. 内阁未能参与朝政决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在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连内阁这个名称都找不到”说明当时内阁还不是正式政府机构,没有法定的地位,只是皇帝辅助机构,故C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官修史书刻意隐瞒真相,B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8.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

8、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A.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B. 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C. 职权范围不断扩大D.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再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CD两项。9. 对于鸦片

9、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中英战争B. 鸦片战争C. 通商战争D. 夷匪犯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考点定位】近代列强侵华战争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史学常识与方法历史认识立场与标准的多元化。10.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潮水般涌入的“洋药”(鸦片),清政府不

10、得已准许本国栽种土烟,企图通过“内地之种日多”,使“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自禁而绝”。这本质上揭示了( )A. 清政府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B. 为改善民生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C. 鸦片走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D. 清政府对鸦片走私缺乏清醒的认识【答案】D【解析】【详解】清政府通过种植鸦片以防止外国鸦片的进入,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鸦片对于国人的危害,D正确;商业战役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前,A错误;此时政府并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鸦片对于政府财政影响,C错误。11.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中方没有翻译,对约文的英文本全不过问;而对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细的斟酌。这本

11、质上反映了清政府A. 不懂依据国际公法B. 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C.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D. 成为列强操纵的傀儡【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有浓厚的“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对约文的英文全不过问;而对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细的斟酌”,表现出对条约内容不在意,没有认真研读条约内容,更没有对条约内容对中国有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事先的预测,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缺乏近代外交经验。故答案为C项。A项,清政府缺乏公法意识,并不是不懂依据国际公法,只是外交意识比较传统,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

12、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并没有成为列强操纵的傀儡,排除。【点睛】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进入了旧民主主义时期。1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

13、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传教士传教权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利益均沾”原则,故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B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D项错误。13.2018年4月,疑似圆明园被劫掠的青铜器文物“虎蓥(yng)”(见下图)在英国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行为。如果虎蓥确系为圆明园文

14、物,它被劫掠应发生于A. 鸦片战争期间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抢劫并火烧了圆明园的珍贵文物,所以图片中的虎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劫掠的。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4.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A. 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B. 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C. 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D. 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答案】C【解析

15、】【详解】从材料中的“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天朝上国思想仍然严重,试图以牺牲主权换取不打破朝贡体制。故本题答案为C项。咸丰皇帝的做法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咸丰皇帝试图修改条约,并非不认真履行条约,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古代中国很长时期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或藩属国的天朝体系。历代封建王朝均认为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天朝上国”。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天朝上国观念逐步

16、动摇、崩溃。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有其必然性:晚清自身的经济与政治条件的变化;在与外来文化发生接触中,出现了一个与原来文化完全不同的参照系统,人们由此发现了自身文化的弱点和不足;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造成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信仰的动摇。15.有学者在论及甲午战争时指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训练。中国海军也不统一,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部,从未制定过海军作战预案。清朝海军压根儿就没有争夺制海权的意识。”该作者认为,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在于A. 军事制度落后B. 政治腐败C 武器装备落后D. 统帅无能【答案】A【解析】【详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训练”“中国海

17、军也不统一”“未制定过海军作战预案”“没有争夺制海权的意识”的信息综合说明军事制度落后是导致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政治腐败的问题,B错误;武器装备落后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及,C错误;统帅无能只是材料中清政府失败的一个方面信息,D错误。16.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但没有消除中国的边疆危机,A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并没有收回祖国,没有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B错误;义和团运动在民族危机空腔严重情况下提出“扶清灭洋”口号,C正确;1927年在

18、井冈山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17.1907年开始筹备成立的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了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革命时机趋于成熟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D. 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这部分人大部分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随着清末政治社会矛盾

19、加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完全孤立,中国的革命时机趋于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表述片面,当时不仅仅有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改良主义思潮,排除。【点睛】武昌起义成功的必然性因素:a.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发动武装起义,使清朝封建统治动摇,并造就了新军革命党人的自主精神。b.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预备立宪”的破产,使清政府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窘境,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18.英国泰晤士报在武昌起义后作了大量报

20、道,其中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袁世凯”,“满清”,“武汉”,“叛乱”,“南京”和“孙中山”。而关于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报道分别是11篇和31篇。由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泰晤士报存在舆论导向B. 泰晤士报报道客观公正C. 英国积极寻找中国的代理人D. 辛亥革命失败具有历史必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泰晤士报称辛亥革命为“叛乱”或“反叛”,其舆论导向可见一斑,故A项正确;泰晤士报并没有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的报道,故B项错误;C项通过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

21、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由此可见,临时约法确立的是A. 责任内阁制B. 总统制C. 君主立宪制D. 联邦制【答案】A【解析】【详解】为限制袁世凯权力,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因此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故答案为A项。临时约法没有确立总统制,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临时大总统”来看,不保留君主,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点睛】由于当时受南北议和的影响,革命党人非常清楚临时大总统职位将由袁世凯继任,因此临时约法的主要

22、特点就是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在国家政权体制问题上,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此之前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授予总统较大的权力。但在临时约法中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总理分割了总统的一部分权力,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削弱。20.梁启超曾说:“(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A. 国民言论渐趋自由B. 民主政体初步建立C. 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 共和观念深人人

23、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各界言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不出国民言论渐趋自由,排除A;从舆论上反映不出民主政体初步建立,排除B;材料反映不出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社会各界言论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了人们普遍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D。21.每周评论载:“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的和平,什么威尔逊的十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其后,中国人“站起来直接解决”的行动是A. 发起新文化运动B. 爆发五四运动C. 成立中国共产党D. 开展国民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

24、巴黎的和会”、“直接解决”的“具体问题”即“重在本国的权利”分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点评:关于五四运动,命题的规律:(1)综合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再认再现五四运动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解读;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关系密切,很多高考试题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认识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的条件。(3)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本质内涵,也是当前纪念五四运动的价值所在,很多高考试题考查爱国主义精神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22.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

25、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 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 修改了党的奋斗目标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是脚踏实地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決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故C项正确。“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此和“中共一大”时的任务“无产阶级专政”一样是“悬在半空”的,不是“脚踏实地”,故A错误。参加共产国

26、际与“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二大”没有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故D错误。23.1928年1月,毛泽东率军攻占遂川县城后,集合部队讲话:“大家要打土豪,筹款子,发动群众,我们要在晚上把东西秘密送到穷人家里去或者把这个地方土豪的资财带到另个地方分给农民”。这一讲话A.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B. 践行了遵义会议的基本精神C. 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 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工农武装割据”的核心思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材料“大家要打土豪”、“分给农民”正是这种思想反映,故C项正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八七

27、会议,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主要是纠正左倾错误以及确立毛泽东为中央领导地位,故B项错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1924-1927年,此时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24.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A. 展开战略反攻B. 实施辽沈战役C 进行淮海战役D. 发起渡江战役【答案】D【解析】【分析】 【详解】材料中“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说明是渡江战役,故D正确。A发生于1947年,B、C属于三大战役的内容,结束于1949

28、年初。而D发生于1949年4月。25.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A. 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 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巩固新生政权,故C项正确。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

29、及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没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故BD两项错误。26.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A.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 新中国第一部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C.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D. 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54年”、“人民日报报道”、“伟大文献”等信息判断可知该文献应该是1954年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

30、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C;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临时约法,排除A;新中国第一部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排除B;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排除D。故选C。27.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A.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B. 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C.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20世纪50年代反右斗争体现,文革时期成

31、为阶级斗争主要形式,后来的被废除,说明当党和政府对于民主法治认识逐渐理性化,故B项正确;“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属于国内阶级斗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于阶级斗争理性认识,并没有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故C项错误;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项错误。28.广西河池市屏南乡合寨村在1980年草创了我国第一个农村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会成立之初,村内农民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本村工作,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支持,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使村民专心搞农业生产。这反映了A. 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尝试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D. 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巩固【

32、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依据材料中“农村村民委员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的是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的是民族自治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处理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9.“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A. 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B. 是对原有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C. 港澳台

33、实行完全一致的政策D. 和平统一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一国两制”主张在一个国家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这是对原有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故选B;“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港澳台实行的政策不完全一致,排除AC;“一国两制”下主张采用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但和平统一不是唯一方式,排除D。故选B。30.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34、周恩来是在分析A. 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B. 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C.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D. 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等,材料主旨揭示的正是新中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性考虑,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况及认识第卷(非选择题 共25分)注意事项:1.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卷前先将密封

35、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12分,第32题13分,共25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奏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

36、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运作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君主专制演变的主要趋势。【答案】(1)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2)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的信息从相权被分割、相互制约、加强皇权以及提高办事效率等回答。(2)理由:依据材料二“自奏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可知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依据材

37、料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趋势:依据材料一和二和所学从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以及皇权不断加强可知答案。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材料二 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

38、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并举一个敌后战场对日军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1)表现: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答出具体会战也可)(2)地位:相持阶段成为抗战主战场。事例:百团大战。(3)原因: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抗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支持。(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回答。(2)地位:依据材料二“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的信息可知相持阶段成为抗战主战场。事例:依据所学从敌后战争的百团大战可知答案。(3)原因:依据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从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抗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支持等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