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9页内容,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重点难点】对估算策略会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掌握口算与笔算计算技巧。【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9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52+3586-3447+33 36+2023+6962-1870-2
2、665-15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3.口算练习。 完成第19页第2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们互相评价。【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进行新课】1.练习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
3、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估算。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同学们互相讨论怎样估算出中国科技馆的巨幕电影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多少个座位?【课堂作业】1.集体研讨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3题。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小结】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四12题。本节课通过对一系列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培养了数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复习的方式上采用独立思考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让易错或不理解的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辨清,能分清。复习除了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要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系统化、网络化。另外复习课并不是简单地回忆所学的知识,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加减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如中国至少在商代(约三千年前),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和印度一样,都没有加法符号,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带分数写法中仍可以看到这种遗迹。到公元三世纪,希腊出现了减号“”,但仍没有加法符号。公元六世纪,印度出现
5、了用单词的缩写作运算符号。其中减法是在减数上画一点表示。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的做法。例如用拉丁字母的P(Pl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加)表示加,用M(Min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减)表示减。“”、“”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