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024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广雅中学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级12月阶段测试试卷历史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卡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使用计算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

2、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A特殊性B多元性C曲折性D完整性2“封”,甲骨文作形似一株树,作划疆分界之意,于其右旁加“邑”,即成金文“邦”字。“国”,甲骨文作从戈守口,像人持戈“保家卫国”。这几个字的古字形揭示出诸侯国的职责是A分封亲属,明辨亲疏B划定疆界,驻军守土C征收租税,保家卫国D和谐族权,拱卫王室3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上述现象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戎狄蛮夷觊觎中原 B夏夷之间通婚普遍C华夏文化最为先进 D民族交融不断加强4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

3、“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A实行什伍连坐,互相告发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5中国古代有着“守孝三年”的风俗。这是因为在核子自出生直到三岁这个期间是父母十分辛苦的时期,因此父母离世之后,子女要守孝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据此判断主张这一思想的应是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6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

4、渐形成B商周时期的南方没有瘟疫C瘟疫从欧洲逐步传到中国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7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8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三十多年后,汉初的20个诸侯国,除6国未分封外,其余14国封侯者已达165人。这说明推恩令的实行A导致了地方管理的混乱 B分化削弱了各诸侯国势力C耗费时间长效果不显著 D得到各诸侯王的大力拥护9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

5、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东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 D中央集权的加强10史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大寺院有僧房多达数千间之多,可藏军火,可练刀枪拳术,和尚之精壮者可任兵丁。民众献米若干给寺僧后,投靠僧寺,政府无法干预,不再加以管治。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寺院A对封建统治造成严重威胁B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C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人D得到了民众广泛拥戴11从图1到图2反映了西藏与内地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A经济发展水平上B宗教信仰方面C风俗习惯领域D政治关系层次12唐前期女性喜欢穿袖子很短的上衣,叫做半袖,男装中也

6、有袖子很短的半臂;鸟、狮、马、孔雀、鹿等动物的形象也大量被用作织物的纹饰。这体现出唐代A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B崇尚阳刚与力量之美C开放与包容的社会风尚D摆脱儒家伦理的束缚13据户籍资料统计,唐前期敦煌地区家庭中,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占51%左右;到大历14年(779年),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堂兄弟合户、嫂侄合户、叔嫂合户之类)显著增多。这样的变化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家庭结构B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C儒家伦理增强了家庭凝聚力D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有所提高14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

7、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人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新法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15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16中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是记述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少数志人小说也多记述贵族的言

8、行轶事,唐代传奇则大盘记载现实中的各种世态,人物涵盖社会不同阶层,主题可分为神怪、爱情、历史、侠义诸类。据此推知,唐代A儒释道三教已完成了融合B世俗文学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D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17邓小南教授指出:南宋政府机构比北宋明显精简,表现之一就是兼职之发展,随时局之变化而推进,兼职时间渐长,而且渐成惯例;兼职是制度已经有意无意地向权力集中的方向转变,北宋时“众建诸司”被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又通过兼职逐渐合并。材料反映出A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B宋代“分化事权“思想逐渐强化C南宋机构精简导致中央集权弱化D理学思想导致兼职现象普遍化18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

9、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C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19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A说明宋代新式雇佣关系发展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C导致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D反映了中央集权趋于弱化20元代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同时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

10、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A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B平衡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利益C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D折射出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分离21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A适应专制皇权的需要 B重视道德的力量C宣传“格物致知” D维护三纲五常22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等人立碑写道:“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23明武宗时,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同时

11、“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这反映出A中央机构的完善 B权力制衡的形成C皇权专制的加强 D明朝政治的腐败24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是徽州商人的黄金时代。徽商的利润,除用来肥家润身外,就是耗费在输帑,即以课税、捐输等形式奉纳给封建国家;捐纳、兴办封建教育,以培植、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置族田、建祠堂、修坟墓、撰宗谱,以强固封建宗法制。这导致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B徽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25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反映

12、了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个性解放的价值追求C否定君主专制的共性D明清易代的文化情怀26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采取两大军事行动:即攻占定海和封锁沿海,但东南沿海各地送京的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而对后者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这主要是因为A地方官员愚昧无知B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英不同C英军封锁自断补给D封锁沿海对战局毫无影响27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说:“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这实际上说明A传统夷夏观有一定的突破B林则徐

13、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C古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先进D士大夫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28恭亲王奕诉在主政总理衙门时,把与外国交涉的“夷务”改为“洋务”。之后与欧洲有关的新鲜事物都被统称为“洋务”,而管理这些事物的汉族官僚们也被人们称作洋务派。这一现象的岀现A加深了清朝外交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标志着向西方学习被社会普遍接受C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D标志着清末洋务运动的大规模开始29甲午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社,大量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质疑克里曼的报道。清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这一差异本质上反映了A日美在侵华问题上相

14、互勾结B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C清政府消极避战的军事策略D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30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康有为此举意在A树立孔子的权威B塑造孔子为改革先师C利用宗教反封建D借传统权威宣扬变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25分)31(16分)阅读材料材料一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

15、的“美食街”,美食美昧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宇,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摘编自铁引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材料二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朱径、朱家角、罗店、南浔、菱

16、湖、濮院、乌青、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生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各类富商大贾生活条件、生活观念的改变,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摘编自张敏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经济思想、文学角度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8分)32(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各具特色,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个朝代的发展特色和脉络例如: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秦,崇文抑武的王朝宋,铁骑踏出的强悍帝国元,万里长城拱卫的文

17、明明,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清等请选择两汉或唐朝(任选一个),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发展特色,并用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并加以升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包含2个史实。)2020学年广东广雅中学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参考答案1B【详解】距今5000年左右,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文明,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特殊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曲折性,C项错误;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现不符,D项错误。2B【详解】根据材料“封”作划疆分

18、界之意;“邑”即成金文“邦”字;“国”像人持戈“保家卫国”,从这三个字的意思可以看出诸侯国的职责是划定疆界,并且通过军事的手段守护疆土,B项正确;材料是从国家的角度分析了“封”、“邑”、“国”的含义和职责,但没有涉及分封亲属,明辨亲疏,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征税这一项权利,C项错误;和谐族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献公迎娶戎族女子、鲁庄公娶东夷族人为妾等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戎狄蛮夷“觊觎中原”,A项错误;夏夷之间通婚“普遍”的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华夏文化“最”为先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4C【详解】由

19、材料“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的军功等爵打破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这触及了守旧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嫉恨,并最终遭遇到了车裂的命运,故选C;A项措施的推行并不会遭到贵族的反对,因为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平民,故其不是贵族诬告商鞅的原因,排除;B项措施的推行,贵族是占据有利位置的,毕竟他们可以通过之前掌握的财富去兼并土地,故其不是贵族诬告商鞅的原因,排除;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也不大会触及贵族的利益,因为这一政策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商人,故D项不是贵族诬告商鞅的主要原因,排除。5D【详解】材料显示做人应重视家庭伦理、为人道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

20、的一套理论,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别人、治理国家,D正确;道家并不重视家庭人伦道德,排除A;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不重视道德,排除B;墨家主张节俭,反对守孝时间太长,排除C。6A【详解】由题意可知,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记录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说明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即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选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不能说明瘟疫是从欧洲传入的,排除C;D项由题意无法体现,排除。7D【详解】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体现了避讳制度,避讳制度反映的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D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错误

21、;材料中没有强调君权神授,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皇帝的决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信息,C项错误。8B【详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三十多年后,14个诸侯国封侯者已达165人,这说明推恩令的实行分化削弱了各诸侯国势力,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管理的混乱,故A错误;由材料可知,推恩令效果显著,故C错误;“各诸侯王的大力拥护”说法绝对,故D错误。9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

22、现了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现象,没有体现郡县制推行的问题,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在隋朝时期建立,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科举制的设置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现象,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问题,D项错误。10A【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寺院势力不断膨胀,政府无法干预,从而对封建统治造成威胁,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大寺院有僧房众多,但无法说明其实现自给自足的程度,排除B项;寺院经济减少了政府的财税收入,排除C项;民众此时大量投靠寺院,但无法说明是因为广泛拥戴,排除D项。11D【详解】图1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吐蕃与唐朝当时并不是

23、隶属关系。而图2反映的是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是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理的表现。因此体现在政治关系方面,故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表现的关系无关,排除。1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狮、孔雀、鹿”均是外来物种,这些动物的形象大量被用作织物的纹饰体现的是开放与包容的社会风尚,C符合题意;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是男权的附属品,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D排除。故选C。13B【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联合增多,这反映出战争给家庭所造成的破坏,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与家庭结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

24、除A;家庭结构变化了,说明凝聚力下降了,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1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B正确;依据题干,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田亩”,即实际纳税能力与田亩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新法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两税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如何交纳赋税,至于大商人纳税,与地主的士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仅是其意义的一

25、个方面,而题干之意主要在于论述两税法的实施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15D【详解】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此后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临时性质的相,再后来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为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旨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专制,故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A错误;唐代决策机构未变化,故B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加强皇权,不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故C错误。16B【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代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反映人间世态的世俗文化逐渐兴起,世俗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基

26、础,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了融合”,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礼教受到较大冲击,而是强调世俗文学的发展,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7C【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南宋政府机构精简,地方权力逐渐集中,这会导致中央集权弱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兼职渐成惯例以及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逐渐合并,不能看出“分化事权”,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18C【详解】根据“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可得出,在与汉族不断接触与融合的过程中,金朝统治者也逐步演变成为类似汉族的地主阶级,这进一步加深了女

27、真族的封建化,故C项正确;这一现象与统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加强无关,排除AB;材料与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19B【详解】由材料“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可知,宋代政府放松了对人们的人身控制,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新式雇佣关系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A;宋代的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经济结构未发生质变,排除C;宋代守内虚外,中央集权是在加强的,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关键信息“南方财赋顺利北运”“运输江南的粮食”折射出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D项正确;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A项错误;元朝南方是经济重心所在地,元朝的大运河以及海

28、运主要是满足政府需要,并不是出于平衡南北方经济利益,排除B;大运河主要是内河航运,不能推动对外贸易扩大,而且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1B【详解】“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在此强调了德、礼等素养,这是重视道德力量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不是强调适应专制皇权的需要,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格物致知”,故C错误;材料未说明三纲五常,故D错误。22B【详解】根据“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擒获对明王朝不恭敬的藩王,剿灭侵略明王朝的蛮寇,即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故选B;郑和生活的时期还没有出

29、现倭寇,排除A;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寻找黄金和传播中国文化,排除CD。23C【详解】从太监掌管的司礼监“专掌机密”,掌管着“章奏及降敕批疏”“批红”等信息可知,司礼监权力有所增大,这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体现,故C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A错误;材料主旨信息是司礼监权力的增大,体现不出权力的互相制衡,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政治的腐败,故D错误。24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保守的观念制约着当时徽商的发展,这必然导致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微商的资本流向了土地,A排除;材料未和其它商帮比较,B排除;C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D。25A【详解】

3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中出现的张扬个性、工商皆本以及提倡重视商业的价值,都体现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A正确;B是李贽思想的内容,与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不符,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排除C;D与题无关,而且李贽生活在晚明,当时明清尚未更替,排除。2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英军对中国沿海的封锁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故地方官员并不予以重视,B正确;地方官员汇报时候各有侧重,不重视英军的封锁,并不等于其愚昧无知,排除A;英军的供给主要依靠海上供给,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27D【详解】根据材料“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

31、百胜的”“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等信息可知,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奸臣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说明当时的士大夫对当时中西方没有正确的认识,实质上体现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士大夫传统夷夏观念,没有体现其突破,A项错误;林则徐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但是士大夫天朝上国的观念,对中西方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强调古代中国军事技术的先进,C项错误。28C【详解】从“夷务”改为“洋务”反映的是中国人对西方事物态度由鄙夷到逐渐中立乃至认可的态度,因而有

32、利于当时中西双方的交流,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29B【详解】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能够利用舆论消除旅顺大屠杀的不利影响,而清政府和媒体却无所事事。这说明清政府不懂得舆论的重要性,本质上反映了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故B正确;日本政府勾结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社,不能说明美国政府在侵华问题上与日本勾结,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军事策略,故C错误;“左右了”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30D【详解】康有为说孔子假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扬自己的变法主张,D正确;孔子的权威一直都在,排除A;B只是借口

33、而非主观意图,排除;康有为并未借用宗教力量,排除C。31.(1)特点:注重广告功能;经营具有合法性;经营时间较长;分布范围广;经营方式多样化。(4分,任意2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商业功能;影响了人们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占道经营、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等,客观上也提升政府治理城市的能力。(4分,任意2点即可)(2)表现: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和市镇经济的发展;商帮的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4分,任意2点即可)表现:经济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重义轻利观念受冲

34、击);文化:明清小说的繁盛。(4分(任意2点即可)32观点:开放多元的盛世华章(1分)论证: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较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是唐代发展的特色唐代,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唐代,在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措施的实施下,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向世界展现了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领先(每个史实3分,2个史实共6分)升华:开放多元盛世是唐朝发展的名片,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今(2分)【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来概括出唐朝的发展特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