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讲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2011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3
2、.(2012浙江卷)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内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4.根据下图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属于消费者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5.如图所示,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A鹰 B狼和鹰C.蛇和狼 D鼠和兔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
3、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7.(2013山东卷)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下列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样品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
4、。(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题组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8.(2012海南卷)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9.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
5、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10.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12.如图所示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
6、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图中的食物链只有3条D大气中C的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B、D、E的活动和增加A的数量能得到缓解 13.(2012安徽卷)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2)在研究能量流
7、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鼠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2013天津卷)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
8、响的实验结果。组别光合作用速率(molCO2m2s1)气孔导度*(mmolm2s1)细胞间CO2浓度(molmol1)叶绿素相对含量25 有菌根8.8625039无菌根6.5621203315 有菌根6.4587831无菌根3.842157285 有菌根4.0448026无菌根1.41724223*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_。(2)25 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_。(3)15 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_,促进了光反应;_,促进了暗反应。(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
9、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条件下提高的比例最大。(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_值。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_。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_。题组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5.(2013四川卷)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
10、,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16.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17.(2013淮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植物生
11、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只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B“花香引蝶”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D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19.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D播放结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 20.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
12、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材料二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1)材料一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信息,而不是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2)材料一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_。(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具有_性和_性。(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题组四
1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22.若森林地区持续干旱,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3.下图表示4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相同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14、。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24.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群落的演替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最可能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
15、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27.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阳光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 28.(2013大纲卷)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回答下列问题:(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16、。(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题组五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29.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生态缸,你认为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A生态系统存活时间的长短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3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
17、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31.制作小生态缸:(1)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其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_,另一方面是_,其功能主要是进行_和_。(2)某实验人员用棕色的玻璃缸按课本要求规范地制作小生态缸,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各成分比例适中,取材良好,制好后放在卧室的装饰柜中,一星期后发现水质和藻类颜色异常,为了维持小生态缸的稳定性,至少应作下列改进:_;_。 32.在一个
18、密封的养鱼缸中,缸底有河泥,缸内有金鱼藻、鱼、水(25 ),把它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这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请分析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1)有稳定的_来源。(2)各类生物数量_。(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_。(4)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能供植物进行_,合成有机物。(5)微生物能利用和转化_。第30讲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D综合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之
19、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同一林区,灰椋鸟数量大量增加,农林害虫数量会减少,但由于受食物农林害虫数量的限制,灰椋鸟种内斗争会增强,A、C错;不同鸟类生活习性不同,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鸟的种类会减少,B错。植物种类由于清除而减少,鸟类减少,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3D旅鼠与植物和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而正反馈偏离稳态,
20、D错误。4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光、CO2、H2O、N2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蝉、螳螂、黄雀、蛇等属于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故图示各成分在生态学上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5A鹰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6C生态系统中,因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而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叫做食物网。一种生物可能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因而形成了彼此交错复杂的网状联系。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既可被多种生物捕食,也可能捕食多种生物,因而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既可以是捕食关系,也可以是竞争关系,因此A、D项错误,C项正确;又因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食物链的环
21、节数不可能是无限的。7(1)随机取样16(2)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和有害生物防治规律,意在考查考生数据分析、识图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2)作物价值与防治的成本之间的差值为收益。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也大,反之,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价值也越低。所以防治成本为曲线I;选ABC三点中B点防治最好,此时二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3)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
22、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8D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正确。9BA项,进入生态系统的CO2量大于各h产生的CO2量,因为每个营养级中都有未被利用的部分;C项,流向分解者的k要被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生产者利用;D项,
23、物质能够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的;B项,i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有机物,摄入的有机物还有一部分消化不了,没有被同化,即B正确。10B生产者从大气中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消费者利用,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消费者只能从生产者获得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传递给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传递给下一级消费者(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可以从生产者、消费者中获得有机物,最终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11C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故A错误
24、;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故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故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D错误。12A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故A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故B错误;图中的A、D、E只是代表营养级,所以不能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数目,故C错误;图中参与碳循环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A,消费者D、E,分解者B,C为大气中的C
25、O2库,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缓解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其次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故D错误。13(1)3%(2)80偏大(3)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功能,考查学生图表的识别及分析能力。(1)能量传递效率为两相邻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即(2.25107)/(7.50108)3%。(2)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40/N15/30得,N80只。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使得N值偏大。(3)恒温动物借助有氧呼吸释放的热能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故其同化量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自身
26、的生长、发育和繁殖。14(1)互利共生(2)高(3)叶绿素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4)5 (或低温)(5)平均优质牧草A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解析:(1)由题可知,菌根真菌从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2)在25 条件下,有菌根玉米细胞间CO2浓度相对于无菌根玉米低,说明有菌根玉米对CO2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3)在15 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有菌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大,有菌根玉米吸收光能速率较大,促进光反应进行;气孔导度较大,细胞间CO2浓度较小,CO2供
27、应充足,促进暗反应进行。(4)对比三个温度条件下,在5 条件下,有菌根玉米与无菌根玉米光合速率相比,提高程度最大。(5)牧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取各样方平均值,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从图中可以看出,优质牧草在接种真菌后,种群密度逐年升高,而劣质牧草种群密度逐年降低。接种真菌后,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15B本题综合考查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能量流动的意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种群密度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时需要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整合,重点围绕生态系统的
28、三大功能进行复习。信息传递能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人为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精耕稻田为人为影响的群落,和弃耕稻田的自然演替不同,C项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使卷叶螟密度降低,拟水狼蛛会更多以褐飞虱为食,所以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16BB项体现的是生态因素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17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
29、,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C花的香味是从花中扩散出来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属于化学信息,上述信息的传递发生于植物和蝴蝶之间,因此A、B均错误。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故D错误。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19CA、D项属于利用物理信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项属于利用化学信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20(1)化学物理(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3)高效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出生解析:(1)昆虫的性引诱剂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材料一中,由于玻璃瓶的阻挡,阻碍了性引诱剂的传播和接收,但并没有阻挡视线
30、,结果雄蚕蛾没有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2)信息传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材料一中,性引诱剂有利于雌雄蚕蛾的正常交配和繁衍。(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可知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只能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具有专一性。(4)“迷向法”能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这将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降低其对作物的危害。21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
31、的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22B由题干分析可知,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在干旱环境下通过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23A从图中看出受到外来干扰后,A图初级消费者受到的影响最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最高。24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它们均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小。25D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
32、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26D由图的同步性变化可知甲为被捕食者,M时甲种群相对数量正在下降,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甲、乙两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使两种群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说明数量趋于稳定,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并非在衰退。27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相对简单,食物链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生物发生耐旱突变不是因为环境干旱造成的,干旱环境只是将耐旱突变选择出来;水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28(1)浮游植物B食物氧气(或溶解氧)(2)浮游植物B(3)浮游动物A和鳙鱼氧气(或溶解氧)分解者解析:(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了提高池塘
33、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鳙鱼和竞争者主要是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2)根据食物链和种间关系分析,鳙鱼数量减少,会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3)施肥过多,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融氧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29A可通过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的变化和基质的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存活时间的长短。在生态缸中,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流动,因此生态缸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30A本题考查生态瓶的制作原理。A错误,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消费者数量过多。B正确,乙瓶中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例适宜。C正确,水藻是生产者,小鱼是消费者,分解者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正确,丙瓶放在黑暗中,没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因而不能维持生态平衡。31(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2)棕色的玻璃缸换成无色的玻璃缸应放在较强的散射光处32(1)能量(2)保持相对稳定(3)动物提供O2和养料(4)CO2光合作用(5)动物尸体或粪便等,为植物生活提供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