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改论文《新课程教育中的新倾向和新问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885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论文《新课程教育中的新倾向和新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改论文《新课程教育中的新倾向和新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改论文《新课程教育中的新倾向和新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改论文《新课程教育中的新倾向和新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改论文新课程教育中的新倾向和新问题摘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出现了形似而神不是的形式化、非此既彼的绝对化,出现了新问题: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变自主为自流,追求表面的热闹,强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很驾驭课堂,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探究的泛化,情感教育机械化和浅层化,等第。要继承和创新,在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新倾向 新问题现在学校里最流行的词是新课程,“你用新课程教育了吗?”,好象在赶时髦似的。事实上,新课程是当前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的必然。现在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教师

2、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老师们都在积极的参与、投入到这场教育改革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新课程课堂上两种明显的新倾向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

3、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例,明显地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都用这种学习方式。凡是都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生而教。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

4、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摆正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同样有创新也有继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由于新课程课堂中的“形式化”和“绝对化”的倾向,表现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问题一: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

5、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改变。具体表现是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流与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

6、往被忽视。忽视了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受到挫伤。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化。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但是,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景化,为了创设情景可谓是“苦思冥想”,好象脱离了情景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乎逢课必是从生活、生产中的肤浅实例引入。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习以为常,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j设情景必须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有时代气息的情景;情景的表现形式应该是

7、多样化的,如问题情景、活动情景、故事情景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景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景的教学内容,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问题三:探究的泛化。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一开课就要学生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化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我们说,设计的很好的接受学习

8、同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更多的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将探究泛化,只能降低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是效益,而非“探究”。问题四:是把自主变成自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于是乎,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自主”,玩“捉迷藏”。认为这样避了“灌输”、“填鸭”之嫌。于是乎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

9、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有的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生活动时,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者看看教案、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去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好象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的

10、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过程要必要的指导,切不可放任自流,使学生能真正的自立。问题五: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分异常活跃,盲目追求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课堂参与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另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

11、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有的教师的课堂中,有活动体验,学生忙这忙那,教室里乱哄哄,活动的目的性差,活动后无体验和反思,应该说这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问题六: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结果造

12、成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实,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策略。有的教师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分小组活动,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这样的面面具到,就把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具有不确定性,对教师来说,要敢于暴露学生的困难,体现自己解惑的水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不会的问题,应该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轻松。

13、“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有不同意见吗?”“谁想说?请大胆的站起来!”“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节教学方案。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没有很好定位。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问题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机械化。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

14、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也有的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还没有理解。,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

15、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问题八: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有的教师似乎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就不是新课程。为此,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起,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

16、,忘记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学生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他任何痕迹;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上到中途无法进行,只好在旁边配个“助教”;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教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不能搞花拳绣腿,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育思想。屏幕不能代表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能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

17、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最后再引用加拿大人戈培尔的一句话: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都不能不做出系统的描述。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总之,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只有教师继承与创新,不搞形式化、绝对化,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新”;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动课程改革;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