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86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的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课本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难点:郑和下西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元1405年7月,在浩瀚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规模庞

2、大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郑和统率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 “郑和下西洋”。这一和平之旅是古代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稀可以看见那历史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他率领船队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海上迷宫,成就这辉煌的古代中国航海事业,令世界赞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那段历史,共同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新课探究】1.郑和下西洋(1)

3、郑和简介史料再现:材料一材料二郑和,云南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于海外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具体解读: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人,回族,明代航海家、地理学家。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于1403年提升郑和为内宫太监,并赐他姓郑。14051433年,前后28年,郑和率领船队7次出航,远达30多个国家,行程数万里。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2)名词解释西洋明史外国传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可见明代以文莱即东经110(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西岸)为界来划分东、西洋,

4、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西洋”,文莱以东的地方叫“东洋”。郑和出使的国家,都在当时“西洋”的范围内,故郑和的七次出使叫作“下西洋”。(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史料研读: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扬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应用,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材料四郑和经道衍和尚(姚广孝)召引,受菩萨戒皈依佛教。由于他“才负经纬,文通孔

5、孟”“博辩机敏”“谦恭谨密,不避劳”“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徒与佛门弟子两种身份,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当地一些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另一些国家信奉佛教)。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有利条件。(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答案提示: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4)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史料研读:材料一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

6、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郑和材料三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最多时船只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万2.8万人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问题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答案提示:规模大(船只多,人数多),船队

7、由200多艘船组成,参加航行的人数达2万多人。造船技术先进,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时间长,次数多,14051433年共远航七次。时间早,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航程远,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以上事实充分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情境体验: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船员,你所乘坐的宝船可能会运载哪些货物?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答案提示:货物:运出的丝绸、瓷器等;运入的珠宝、香料、药材等。困难: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史料再现: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

8、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具体解读: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影响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

9、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戚继光抗倭(1)戚继光简介史料再现:具体解读: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刻苦好学,深明大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连破倭寇于台州、横屿、兴化、平海卫等地。平定倭寇后,调往北京,镇守蓟州,屡败蒙古诸部。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2)名词解释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3)明朝倭患严重史料研读:材料一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

10、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许多大名常常支持和勾结海盗商人骚扰和掳掠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明初,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杀人放火。倭寇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至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富豪下海经商的人日益增多,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如汪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组成武装劫夺集团。一些明朝官僚也与这些寇盗建立了联系,倭寇更加猖獗起来。材料二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

11、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被发棺椁(挖坟盗棺)四十余具。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问题探究:材料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依据材料分析“倭寇”主要活跃在哪一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答案提示:日本。东南沿海一带。“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4)戚继光抗倭史料研读:材料一(嘉靖四十年)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继光为将号令严,

12、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明史戚继光传材料二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问题探究:a.结合材料一说出戚继光的主要历史功绩。答案提示:剿灭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b.材料二体现了戚继光的什么高尚品质值得人们学习?答案提示:“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国家作出贡献。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

13、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材料: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问题探究:歌词“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课堂小结】明朝初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严重,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