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九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把中国科技吹上天的“震惊体”和把中国科技贬入地的“神话体”,看似_,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由于无知和懒惰,对世界做出一种最省力、最简单的解释。省力的结果就是像_一样,把现实照得_。实际上,这些人的目的不是对世界获得深入的理解,而只是情绪的发泄。最滑稽的是,这两种文章还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好像_。()一个观点不会因为它是褒就自动正确,也不会因为它是贬就自动正确,只会因为实事求是而正确。只有在客观认识现实的基础上
2、,才能根据现实而不是想象来决策。而为了客观认识现实,关键就是要提高科学素养,即使不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C)A针锋相对放大镜妍媸毕露众人皆醉我独醒B短兵相接放大镜面目全非醉翁之意不在酒C针锋相对哈哈镜面目全非众人皆醉我独醒D短兵相接哈哈镜妍媸毕露醉翁之意不在酒【解析】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地对立。短兵相接:比喻面对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针锋相对”强调对立,“短兵相接”强调面对面,结合语境,此处选用“针锋相对”。哈哈镜:用凹凸不平的玻璃做成的镜子,照起来奇形怪状的引人发笑。从语境来看,此处要表达
3、的是他们对现实真实是无知的、不客观的、歪曲的所以应该用“哈哈镜”。而“哈哈镜”照的结果就是“面目全非”,而不会是“妍媸毕露”的清晰。妍媸毕露: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所以此处选用“面目全非”。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都已经醉倒,只有我一个人清醒。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根据前后语境,此处选用“众人皆醉我独醒”。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A在不同的观点之间,真正的区别不在于是捧还是踩,而在于是否实事求是。B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捧,一个是踩,都没有实事求是。C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踩
4、,一个是捧,都没有实事求是。D在不同的观点之间,真正的区别不在于是踩还是捧,而在于是否实事求是。【解析】括号内应该是一个过渡句,所以括号里的话应该与上下文的内容和顺序保持一致,吹上天是“捧”,贬入地是“踩”,排除CD两项;括号后面对接的句子陈述的是两种可能,所以需选用两面词“是否”,括号后面有“一个观点”这样的说法,A项有“在不同的观点之间”,从前后衔接的角度,也应排除B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A不仅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B不仅要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更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C既要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D既要
5、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解析】AB两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前后分句不是递进关系;C项“思维方式”和“科学知识”语序不当,应该遵循从“具体的科学知识”到抽象的“思维方式”的顺序。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C)A为了突出对民族精神的思考与批判,白鹿原在艺术风格上,明显借鉴了拉美著名小说家马尔克思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把现实的生活同神幻的传说结合在一起。B红高粱和一般的战争小说和革命小说不同,它重心不在战争的场面,或者克敌制胜的谋略,而是放在了对热烈奔放的生命力的表现和歌颂上。C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爱情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
6、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庭兴衰史的优秀长篇。D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术界的垂青。【解析】爱情三部曲应是激流三部曲。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
7、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日常生
8、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作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作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
9、修改。在日常语境,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这种叙述语态将人的行为与红高粱放在同一情感评价中,极易使读者放弃阅读类似作品时打探隐私的那种神秘心态,以平等的姿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景物与人物之间的那种等级感也随之消失。于是,暴露真相实际上成了呈现事实,人与红高粱连在一起,共同构成风景,成了展示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红色以其强烈的刺激力量
10、使读者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对生命的张扬。而血海所解释的是死亡。按照常识,读者最初会把血海理解为一种残酷和血腥,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鬼气森森的恐怖。但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对血海的展示可能消除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将对死的畏惧变为对死亡的欣赏。这种欣赏态度当然是读者将血海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的结果。(节选自金元浦红高粱:风景的意义)5下列对“红高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红高粱”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揭示了人物性格成因,营造氛围,感染着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B“红高粱”背离了情节线索,包容了人物活动,这将引发读者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C“红高粱”如同血海
11、一样,不仅以红色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也成为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的重要窗口。D“红高粱”通过移出背景和暴露真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它能够给予读者更多有关生命的内容。【解析】D项两个分句间是因果关系,但从原文看,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该项信息来自第段,是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B)A“红高粱”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具有反叛现实日常语境以及不断修改读者阅读经验的重要功能。B“红高粱”作为自然景物,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C“红高粱”暴露式的叙述语态使读者不会以打探隐私的神秘心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D“血海”
12、的残酷、血腥,因其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而使读者对死亡的畏惧变为欣赏。【解析】B项中偷换概念,将“背景”换成“景物”。信息来源于第段,选项对信息整合错误。原文说“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而它(指背景)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风景”对于小说的意义在于感染读者,并且防止导致阅读活动引起的审美反应的非道德化倾向。B“红高粱”作为移出背景、暴露真相的独特风景,对文本的创作以及读者的审美阅读起着重要作用。C“红高粱”风景让读者感受到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
13、和张扬,在于其“红色”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D人与红高粱、血海融在一起,构成一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消除死亡的恐惧,彰显生命的敬畏。【解析】A项属于文本内容的分析。“风景”对于小说的意义见文本第段,它不仅仅“在于感染读者”,文中没有“并且防止导致阅读活动引起的审美反应的非道德化倾向”的意思,关于“审美反应的非道德化倾向”见第段第一句。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
14、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
15、:“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永奇即
16、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解析】根据语意,永奇携带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所以在“出城”后停顿,排除AD;根据顶真句式,在“夏”后断开;“父母妻子之亡”是“具言”
17、的宾语,所以“具言”后不能断开,排除C。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解析】B项,行陈,是巡行军阵的意思。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
18、看重。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显忠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解析】D项,“与宏渊合力”说法错误。第卷(120分)四、(23分)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5分)译文: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果寻得可利用的机会,那么南归宋朝
19、,不要因我在敌手的原因而改变志向。”(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5分)译文:李显忠知道宏渊没有远大志向,叹息道:“上天没有打算平定中原吗?为什么如此阻挠!”【参考译文】李显忠,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十七岁时,投军效力,跟随父亲永奇出入行阵。金兵侵犯鄜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忠请求前往。永奇说:“你没有经验,前去一定会连累张琦。”显忠说:“我虽年纪小,胆气却不小,一定不会连累张琦,应当与他同往。”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有十七个人,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对
20、他非常看重,补用他为承信郎,充任部队将领,从此开始知名。金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永奇聚众哭着说:“我是宋朝臣子,世代蒙受国家恩典,哪能为它所用呢?”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奇秘密地告诫他说:“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二心。”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骑马出城。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时间无法渡过,显忠与追赶的骑兵多次交战,都得胜。显忠在高原上休息,望见追骑越来越多,就与撒里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撒里曷都答应了。于是把他推下山崖,追兵争着救护得以不死。显忠带着老少众人一直向北,来到鄜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
21、永奇就携带全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谷口,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显忠仅仅带着二十六个人逃往夏国。夏国人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说父母妻子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能立刻死去。四川宣抚使吴玠派张振来抚慰晓谕说:“忠义归朝,君为第一。”来到皇上驻地,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兀术进犯河南,皇上亲笔下诏让他与张俊会师。与敌人交战,打败了他们。兀术对韩常说:“李世辅回到宋朝,还不曾立功,这人十分勇敢,应该暂且避开他。”于是火烧庐江而退。金军元帅孛撒从南京率领十万步兵骑兵前来,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迎战,交战几十个回合,孛撒大败,于是逃跑。第二天,敌人增派军队前来,显忠让宏渊合力夹击敌人,宏渊按兵不动,显忠
22、独自与部下奋力作战一百多个回合击退了他们。显忠说:“若能让各军互成掎角之势,从城外袭击,则敌兵可以杀尽,金国元帅可以活捉,河南之地指日可以收复了。”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而形势又不可孤立,就嗟叹道:“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原吗?为何如此阻挠呢!”乾道更改年号,显忠返回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忠襄。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8分)咏怀古迹其一杜 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注: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1
23、)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DE)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
24、的时空,气象宏大。【解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E项,“处处运用对比手法”错,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对仗,而非对比。(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案】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先从
25、自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_王之蔽甚矣_”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2)在锦瑟中,李商隐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惨哀怨意境的句子是“_庄生晓梦迷蝴蝶_,_望帝春心托杜鹃_”。(3)在赤壁赋中,客人在解答苏子“何为其然也”的问题时,用了比喻的手法说道:“_寄蜉蝣于天地_,_渺沧海之一粟_”,以此来感伤我们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狼涎申 平这个故事的开头有点俗:有个叫锅扣的农民,有一年他进山抓了一只狼崽,带回家里养着,一直把它养大,并且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温温。温温长大以后,左邻右舍都
26、有点害怕。他们提醒锅扣,说狼毕竟是狼,本性难改,一不小心就会生出事端来,建议他打死算了。但是温温却偏偏温顺得像只绵羊,使锅扣根本找不到应该打死它的理由。而且有天夜里,温温一声不响咬翻了进锅扣家偷牛的贼人,立了大功,锅扣就更舍不得打死温温了。这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锅扣在家中赤裸上身午睡,醒来时忽然发现枕旁的席上有一摊黏液,闻一闻,有点腥臭,他一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擦掉以后,也没在意。第二天午睡之后,又发现了一摊这样的东西,锅扣便开始警惕起来。第三天,锅扣假寐,耳朵紧张地捕捉着屋内的动静。终于听见一阵轻微的声响。他先是屏着气不作声,过了一会儿,偷偷从眼缝里望过去,却见温温正蹲在他的身旁,一双眼睛贪
27、馋地看着他赤裸的肉体,大嘴张开,舌头伸出,涎水正一点点从舌头上滴落下来锅扣这一惊可真是非同小可。他毛发直立,大吼了一声:呔!猛地跃身而起,举起枕头去砸温温。温温自然也是吃惊不小,它慌忙跳下地,风一样逃出屋去。在这一瞬间,锅扣下定了打死温温的决心。但是从这天开始,他却无法再接近温温了。那家伙也许知道了事情不妙,白天便躲避起来,直到半夜才转回家来;天亮等锅扣起身,它远远望他几眼,便又不知去向。锅扣决定将其诱杀。但是此时的温温已显示出它作为狼的智商,它一连几次识破了锅扣往肉和饭里下毒企图毒杀它的阴谋。此后,它便不再回家了。几年以后,当锅扣已经把温温渐渐忘了的时候,有一天他出门一个人走夜路,当他走到一
28、处荒凉所在的时候,突然,他觉得两个肩膀一沉,鼻子里也立刻涌进一股腥臭的味道。锅扣知道坏了他背上趴着的是狼。作为山里人,锅扣知道此时绝不能回头,一回头狼就会咬断他的脖子。惶急间,他两手抓住狼的两只爪子,用力往前拉,头拼命往后顶。他就这样背着狼往前走,他感到狼的涎水不断地往他的身上流淌。他努力坚持着,加快脚步走向村庄。但是情况很快又发生了变化,他发现前面的路上又出现了几只狼,睁着绿幽幽的眼睛蹲在那里拦他。他一看坏了,忙把身上的狼抡起来往前使劲一扔,然后转身拔腿便逃。但是人哪里跑得过狼,眨眼群狼已经到了他的近前。他大叫了一声,就顺着一面山坡滚了下去。山坡很陡,又有石头,他滚了一段就失去了知觉。失去知
29、觉之前他想的就是:完了,今天自己肯定喂狼了。后来他似乎又有了一些知觉,朦胧中他听见满耳都是狼嗥声,其中一个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它嗥着,还不时发出一种威胁性的咆哮,甚至还有狼打架的声音。他想动,但是动不了,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他只好躺在那里等死。奇怪的是狼一直没有吃他,后来干脆连狼叫声也消失了。他感到天在一点点地亮起来。他又清醒了一点,使劲睁开眼睛,他又被吓得昏死过去。他看到一只狼就蹲在自己的眼前,一双眼睛在贪馋地看着他,嘴巴张开,血红色的舌头伸出来,狼涎在往外滴着。他还听见了它哈哧哈哧喘气的声音。锅扣再次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天已大亮了,他奇怪自己竟然还活着。他再次睁眼,咦,发现那只狼也不见了
30、。他挣扎着爬起来,这才看见自己的身上、脖子上、脸上,到处是湿湿黏黏的东西,腥臭气味扑鼻而来。而四周的地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无数狼的爪印。锅扣使劲想了一会儿,叫了一声:温温!他好像什么都明白了。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D)A给狼崽取名为温温,既寄寓了锅扣对狼崽的美好愿望,也表现了狼崽温顺的一面。B锅扣朦胧中听到“狼打架的声音”,暗示温温为了保护他而不惜与同族发生冲突。C小说从多个角度对温温进行了描写,既有视觉、听觉、嗅觉方面,又有场景方面。D小说语言朴实、准确,讴歌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现了人性的美好。【解析】D项,主题分析错误,本文主要表现村民和锅扣
31、对温温狼性的害怕和防备,但温温却知恩图报,最终保护了锅扣。由此看出,主题表现的是温温作为狼的善良、忠心和人性的复杂,而非“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与“人性的美好”。故选D。15请结合文本品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7分)但是从这天开始,他却无法再接近温温了。他好像什么都明白了。【答案】这是锅扣和温温关系的转折点,既表现了锅扣的狠心,也表现了温温的聪敏。为下文写温温离开做了铺垫。锅扣明白了是温温救了他,明白了温温之前对着他滴狼涎是因为喜欢他、依恋他,明白了是自己错怪了温温。收束全文,揭示主旨。16请简述小说以“狼涎”为标题的好处。(8分)【答案】“狼涎”是串联情节的重要线索,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
32、了温温对锅扣的喜爱和依恋。凸显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狼性”的美好,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六、(15分)1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众多旅游景区开始探索开展线上业务。一些景区试图借助线上直播这一新营销形式,进一步拉近了游客与景区之间的距离。有的景区线上直播还配备带货功能,比如给予观看直播用户某些景区福利,如折扣门票、免费礼品等,或者附带销售景区的文创商品、旅游地图等手工艺品。疫情还倒逼景区智慧化建设的速度,游客自主扫码进门将使景区管理效率得到提升,路线语音导览、人群智能分流、自动导航停
33、车场等功能,也会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观览体验。【答案】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试图”是设想,“接近了”是事实,应删除“了”;并列不当,地图不属于手工艺品,可以去掉“手工艺品”或者把“等”字改为逗号,放在“手工艺品”后;成分残缺,在“景区”后增加“加快”一词;语序不当,将“自动导航停车场”改为“停车场自动导航”。18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5分)【答案】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
34、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发明丝帛的国家。丝帛,可以做衣裳穿,也可以写字画画。“绘”和“画”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画”的本意是画直线,而“绘”才用彩色,“绘”字是丝字旁,可见是绘在丝帛上的。丝帛质地软而薄,只能用软毫笔勾写线条,再加淡彩。所以,中国画_。西方没有丝帛,后来生产出一种亚麻布,十分粗糙,完全不能用毛笔以线条形式作画,只能用鬃刷蘸蛋清或油调和厚重的颜料半涂半堆地绘。所以,西方油画发展为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日本、韩国、越南等东方国家距中国近,他们的画学的是中国画,用的也是中国的材料,即使他们有材料,最早也是从
35、中国传去的。所以,东西方绘画有根本的不同。这首先是因为_,其次是因为_。【答案】发展为主要以线的形式表现_物质材料的不同_地域相距太远,不能互相学习(大意对即可)七(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材料二: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都基于创新。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都成于实干。习近平一个个“中国奇迹”令世界瞩目,彰显中国
36、精神、中国力量,也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三个关键词。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要求:围绕材料内容与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向】此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需要论述的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材料一以时间顺序展现了中国的一些成就,如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材料二阐释了这些中国奇迹是因为中国精神及中国力量的内涵:梦想、创新、实践。中国精神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37、中,内容极为丰富,写作时可立足材料进行提炼。行文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所论述的“梦想、创新和实践”的内涵要进行必要的具体阐述,避免大而空的泛泛而谈;二是要结合自己的认知、理解和感悟,把要论述的“中国精神及中国力量”的内涵要注意与所供材料的关联。这是一篇发言稿,要符合对象和场景。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参考立意:伟大事业的成功源于梦想、创新、实干。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我为你自豪。【佳作赏读】中国精神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演
38、讲的题目是中国精神。浩浩华夏,文明流长!泱泱中国,精神永继!怀着这份自信与骄傲,我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追寻你精神的源头;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接受你精神的濡养;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感受你精神的内涵;从日益喷薄的现在展望你光辉的未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每一节每一段都书写着中华精神。北京人取自然火的智慧,神农氏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王待民的仁爱,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从容大度,中华文明的步伐与中国精神的传承血脉相连。我们传承中国精神,首先要传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与胸襟。儒家“仁”“和”的思想胸怀人民,和则“大同”;
39、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胸怀自然,尊重自然;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大爱无疆,热爱和平,他们启示我们要想进步与发展,就要胸怀世界、自然。我们传承中国精神,还要传承“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无畏。正是这种种精神,挺起了我们中国人的脊梁。我们要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像岳飞“精忠报国”,要像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要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传承中国精神,更要传承“面向未来,面向世
40、界”的开创精神。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人间天堂的苏州园林;有巍峨的青藏高原,广袤的塞北高原;更有如玉带般翩飞的长江,锋芒般倚天的珠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翻天巨变,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一日千里。由于您的强大,长江三峡工程得以建成;由于您的强大,08年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您的强大,2010年世博得以成功举办;由于您的强大,“神舟号”和“嫦娥号”得以成功发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雄厚的物质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您开拓创新的羽翼,相信您的未来将与日月同辉!作为祖国的希望,作为未来的开拓者,我们理应胸怀大志为祖
41、国,敢于创新写人生!90后的朋友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来吧,让我们秉承这悠悠中华魂,自豪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名师点评】首先,文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泱泱中国,精神永继!”其次,作者采用举例论证,按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阐释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联系现实,阐明“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完美之处,需要不断的去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变得与众不同”,作者娓娓道来,列举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笔老道,观点鲜明。事例真实可靠。最后,收束全篇,总结全文,提出倡议:作为祖国的希望,作为未来的开拓者,我们理应胸怀大志为祖国,敢于创新写人生!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