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276.50KB ,
资源ID:71774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1774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5单元 26 祭十二郎文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5单元 26 祭十二郎文 WORD版含解析.doc

1、祭十二郎文 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不省所怙(xn)(h)兄殁南方(m)汴州(Bin) 曷(h)归取其孥(n) 斗斛之禄(h)辍汝而就(chu) 窆不临其穴(bin)丞相薨(hn) 遽去(j)佐戎(zu)(rn) 万乘(shn)夭其嗣(yo)(s) 殒其生(yn)奴婢(b) 颍水(yn)尚飨(xin) 闻汝丧之七日(sn)二、辨识通假(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三、一词多义(1)致(2)幸(3)省(4)始(5)诚(6)其四、词类活用(1)东亦客也(名词作动词,客居)(2)东亦客也(名词作动词,在东

2、边居住)(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4)吾少孤(名词作动词,幼年丧父)(5)吾书与汝曰(名词作动词,写信、寄信)(6)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7)恐旦暮死(名词作状语,在早晚)(8)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9)而视茫茫(动词作名词,视力)(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1)长吾女与汝女(使动用法,使长大、养育)(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3)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五、古今异义(1)吾与汝俱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3、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古义:意志和元气,精神。今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4)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5)将成家而致汝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成为专家。(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多少(日子),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7)明年,丞相薨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8)动摇者或脱而落矣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9)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古义:记得,记住。今义:保持在脑子里的对过去事物的印象。(10)少而强者不可保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今义:坚强

4、的人(心理上)。六、文言句式(1)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跟着大嫂回到河阳安葬大哥。(2)吾佐戎徐州。(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我在徐州节度使手下协助军务。(3)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译文:只有依靠大哥大嫂(的抚养)。(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译文: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又能怨谁呢?(5)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句)译文:我在汴州辅助董丞相。(6)吾念汝从于东。(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我推想你到东边来跟随我。 资料链接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

5、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于是写下这篇祭文。祭文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灵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

6、哀思,激励生者。而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尽脱窠臼,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在今河南孟州市,韩愈的故乡,故称归葬。(“葬”后省略介词 文本鉴赏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对凄苦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人立业,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

7、找出有关的句子。提示家境身世具体表现(相关文句)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本文后半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

8、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_提示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四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六、七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产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3文章第五段,一共用了三个“邪”,三个“乎”,四个“也”,五个“矣”,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情感上的作用。_提示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

9、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用的是假设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内心独白祭十二郎文以叙事来传情,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把抒情与叙事结

10、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全文大多以内心独白,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早夭,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定义:内心独白,原本是戏剧术语,即规定情境中人物行动过程的思想活动;在文学中,是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即内心独白是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作用:(1)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2)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2写法指导运用内心独白手法“两要求”(1)内心独白要个性化,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思想等。(2)要注意直接独白与间接独白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方法。3迁移运用运

11、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个迷茫、忧郁的“我”的形象。_【参考示例】今天,我照常坐在电脑前,往事一幕幕清晰地在脑海里浮现,有些事不知道是喜还是忧,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会傻笑好一会,我总感觉自己有种要堕落的感觉,不知道以后我该怎么做,前面的路一片迷茫,是雾太大吗?挡住了前面的路,还是我真的已经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对自己变得这样的不自信,变得我都不知道我是谁了,曾经的我会很自信地说:“我一定可以的!”可现在的我却这样的不信任自己,总会害怕失败。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还会再站起来!高考考点对接文言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1考点解说(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

12、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2典题印证【例】把下面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译文做到“信、达、雅”。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完全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_答案有个为齐王作画的人,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说:“画狗、马最

13、难。”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他说:“画鬼怪最容易。”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人们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于它们,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3备考方略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保留专有名词凡是专有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2)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

14、种情况: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译为: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3)增补省略成分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

15、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州城四周的都(是)山。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

16、统治已经很久了。(4)删除无义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主要有以下情况: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5)调整特殊语序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

17、当调整。主要有以下情况: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审美鉴赏与创造1阅读延伸字字读来皆是血,多年郁结一朝释祭十二郎文中

18、韩愈悲情溯源祭十二郎文是千古至情之文,古文观止中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文中仅表达强烈情感的“呜呼”就出现了十次之多,其中更有两次“呜呼哀哉”。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写此文时涕泪纵横的情景。十二郎的去世,带给韩愈沉重的打击,使他悲痛欲绝。“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这七日中韩愈的精神支柱,被十二郎的死彻底击垮,无法进行任何的哀悼活动,到第七天的时候,也就是传统的“头七”时,“乃”(才)强打起精神,勉强表达自己的痛悼之情。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二郎的死,带给韩愈的巨大的震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现了作者不敢

19、相信眼前的事实,不愿相信,反复求证后又不得不相信的那种绝望的无可逃避的心理。在这种打击下,韩愈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对幼儿的呵护往往是成人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但这句话里,韩愈却冒天下之大忌,近乎带有对孩童的诅咒,若没有悲到极点的口不择言,精神恍惚导致的语无伦次,韩愈是决不会说出这种话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缀汝而就也”“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种打击不仅使韩愈心灰意冷,甚至使他产生了离开人世的念头。韩愈自幼丧父,靠兄嫂抚养,与侄儿十二郎自幼相守,虽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人历经患难,感情深厚。十二郎的死自然对韩愈打击巨

20、大,使他痛不欲生。但综观全文,韩愈的这种巨大的悲痛似乎还有别的因素,十二郎的死只是一个触发点,只是一个诱因或导火索。十二郎的死只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多年以来,郁积在韩愈心中的种种艰难苦恨在此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形成了一次总爆发。十二郎死时,韩愈三十六岁,这些年中,韩愈经历了哪些人生之痛呢?一、年少孤苦之痛。“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在韩愈三岁时便去世,不久母亲也追随父亲而去,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幼年就失去父母,带给韩愈心灵的阴影是巨大的,以致于韩愈到成年以后都念念不忘。“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回忆幼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二、家族

21、门衰祚薄之痛。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古代大家族追求的是人丁兴旺。但到韩愈这一辈时,家族传承却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两代人,成为单传,家道一天天衰败,整个家族在风雨中飘摇。三、后继乏人之痛。“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人生之痛,莫过于看不到希望。韩愈看到诸兄皆英年早逝,自己也可能不久于人世,而后代尚小,难免悲从中来。家族凋零,振兴无望。四、客居飘泊之痛。韩愈十九岁初来京城之后,为求取功名,一直飘泊在外。由宣城而长安,由长安而河中,

22、后又到河阳。与十二郎聚少离多,韩十二郎死时也不在身边,以致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五、宦海沉浮、老大无成之痛。看韩愈年表中的记载:贞元五年(789),返回宣城,此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八年(792),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贞元九年(793),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贞元十年(794),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贞元十一年(795),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六年中,参加科举考试,六次失败,想走干谒之路,也没有走通。韩愈的仕途荆棘丛生。“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

23、去”。政治上的起起落落、仕途上的坎坎坷坷,使他身心俱疲,这种宦海人生的深沉感慨让人嘘唏不已。但作者这种“以求斗斛之禄”的追求,至少在这一刻,还没有完全实现。更加悲剧的是,“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多年的努力,换来的却是目前连“改葬”能力也没有。六、英年早衰之痛。“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尤其是“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所以作者感叹“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对于一个具有强烈进取心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功业未就而身体已衰,这意味着所有的追求都将成为泡影。豁达如苏轼,“早生华发”就引发他“人生如梦”的感慨,况处于韩愈这种身体状况呢?“吾自今年来

24、,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身体的衰弱愈加使韩愈心灰意冷。七、人生无常之痛。善恶的果报,是千百年人们传统的观念。但十二郎的死,却完全颠覆了韩愈的这种信仰。以致发出这样的悲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哪怕是现代的人相信“七分靠打拼”,但也终有“三分天注定”,何况是古代呢?善恶没有果报,命运不能把握,人生充满了变数,使韩愈也产生了“恐旦暮死”的悲哀。凡此总总,再加上对十二郎的死的愧疚自责:聚少离多,关心不够,丧期不明,后事料理不周等等因素,这一切的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感情的急流,使作者百感交集,情不能已。这里有痛悼也有愧疚,有哀愤也有自责,有期望更有辛酸,字字似血,句句是泪,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任何修饰和渲染,无一字一句不是作者骨肉至情的真切流露。拳拳爱心,绵绵深情,质朴洗练,哀婉久绝,成了祭文中难得的绝调。2写作迁移【角度】认真阅读祭十二郎文,体会其中真挚的情感,写一篇读后感。_答案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