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考点 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732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考点 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考点 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考点 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考点 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高考命题角度预:考点 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 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拓展了周朝的疆域;而到了周朝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诸侯国的争权夺利 1A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对抗中央的实力。2 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C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2B解析:秦律是秦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

2、央集权的一项措施,是秦朝统一措施的必然结果。A项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C、D两项均不属法律范畴。3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 ( ) 防止旧势力的复辟巩固中央集权 确立法家思想的地位摧残文化,实行愚民政策 A B C D3B解析:结合“焚书坑儒”的背景思考本题。只是一个客观后果,而不是目的。 4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并撤销了行省,在地方设三司,其目的是 ( ) A加强君主专制 B健全政府职能 C适应时代需要 D防止相权膨胀4A解析: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5 明朝废除丞相和清初设立军机处说明 (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趋突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得到调和 C皇权日益强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衰落5C解析:本题易错项为A,自明初废除丞相后,并不存在丞相一职,故清朝设立军机处,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 在我国号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一直是封建统治者的目标。下列措施中起到了这方面作用的有 ( ) 唐玄宗在边境设置军镇 宋太祖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 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设立军机处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A B C D 6C解析:注意区分中央与地方矛盾和君臣矛盾这两类问题。7 唐朝沿袭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三省。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

4、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7A解析:从草拟审批执行的角度去理解。8 我国古代通过削弱或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王朝有 ( ) 唐朝 北宋元朝明朝 A B C D8B解析:限制条件是“削弱或分散地方权力”,唐朝分散的是中央宰相的权力,元朝推行行省制,强化了地方的权力,而北宋和明朝则采取措施削弱和限制地方权力。9 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 )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 C对中央中枢机构的改革 D改变官吏选拔办法,实行“八股取士”9B解析:注意对二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10 春秋时期改革与

5、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 ) 领导者的阶级属性 变法的内容 变法的目的变法的方式AB C D10B解析: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旨在维护奴隶制的改革,其内容只是要维护原有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变法则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旨在摧毁奴隶制并确立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内容包括新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不是最主要区别。11 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一项措施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11D解析:通过方田均税法,查出地方官僚隐匿的大量土地并要求他们交税。12由于地主阶级反对而失败的改革有 ( ) 商鞅变法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

6、改革A B C D12B解析:改革往往涉及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利益的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统治阶级的反对,容易失败。封建社会的改革必然会受到地主阶级的反对,如。奴隶社会必然会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反对,如,但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成功。13下列赋税制度中,以土地多少为征税依据的有初税亩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 )AB C D13A解析: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即使在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封建社会的初期,土地仍是重要的征税依据之一。1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又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经济掠夺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D减轻对农民的

7、经济剥削14B解析:从社会背景去分析。15两税法之所以是我国古代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是因为 ( ) A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适应了均田制被破坏后的土地兼并的情况 C一年分秋夏两季收税D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15A解析:两税法以前,主要以人丁为收税的依据,此后的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都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转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这不仅使赋税的分担更合理,而且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农民对国家差役负担的是 (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农田水利法1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掌握

8、。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农民、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17 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常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牢笼、圈套)中矣。”这说明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是 ( ) 为庶族地主铺设致仕之路 废除门第选官制度 为封建国家选拔人才 笼络士人以扩大统治基础A B C D17A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目的的认识,由唐太宗的话可知其目的是笼络读书人,从而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18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

9、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18A解析:科举制改变了过去土族把持政权的局面,使更多的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参政。19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 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A B C D1 9C解析:均田制是把政府控制的无主荒地进行分配;且受田农民对所分田地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它不能解决土地兼并。20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C井田制的瓦解D以家

10、庭为单位的封建小农民经济开始形成20B解析:注意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积极作用来理解本题,答题时须准确理解题目引文的意思。二、非选择题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视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士正受迫害;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人民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国通史 材料二: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

11、措是8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这是因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建立一个工作效率高、人员精干的政府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目标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制度形成的影响 材料三: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五权宪法民权初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 (2)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

12、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而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谈谈你的认识。21(1)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批判地吸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2)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3)明朝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培养皇帝的顺从奴仆,实行八股取士,起到了禁锢思想的作用,带来了脱离实际的学风,对社会文化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问题在于考试的内容(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和形式(八股文)上,而不在于通

13、过考试选拔人才这种制度上。所以说孙中山的认识是不正确的。22读下面三幅地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三幅地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三个历史时期?(2)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3)简要概括这三幅地图所反映的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22(1)图一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图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图三反映的是秦朝时期。 (2)特征: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分裂;兴起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秦朝: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3)总体趋势:由割据走向统一;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3 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

14、各项制度建设和变革的三个重要时期。据此请回答: (1)秦汉时期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重要成果? (2)隋唐时期的制度建设主要有哪些表现?与秦汉相比其制度变革有何进步性?(3)明清时期制度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些变革?23(1)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位世袭、帝位终身、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两汉承袭秦制,有所损益:设中朝、扩大尚书省权力,削弱相权;设刺吏,建立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建立以察举为主要途径的多种形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行政管理和赋税制度编户制度。 (2)隋唐:创科举,打破世家望族对仕途的垄断;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集权制;沿用北魏以

15、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改革府兵制、实行募兵制。 (3)明清: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建卫所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在中央增设军机处。赋税制度方面,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评价: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赋税制度的变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繁荣。24人才的选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自先秦至明清我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2)分析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24(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2)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32商杂税超过农业税)。原因:实行“摊一板一眼入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商业和外贸有所发展;外国资本渗入。(3)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