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
2、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D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
3、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A。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5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解析】D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6汉代以来,某地
4、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解析】B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7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
5、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解析】D 考基本的记忆内容。注意时间信息“清朝”。“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项。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正确答案为D项。8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
6、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9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派甘英出使大秦 出使大宛、大月之氏 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 B C D【解析】B 考查基础知识,是张骞,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其政权瓦解。1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7、。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11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
8、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解析】B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1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C 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
9、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13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解析】B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
10、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14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火德”后应为“土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15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
11、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解析】A 土生金,木克土。通过禅让,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系,故选A。16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解析】A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故正确答案为A。17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C “世胄
12、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故正确答案为C。18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解析】B 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答案为B。19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解析】D 此题考察对基础史实的识记。随着古代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城邦中出现了工商业
13、奴隶主阶层,他们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十分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并最终取得胜利。20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解析】C 此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准确把握,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协调的是罗马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贵族和平民属于公民内部之间的关系,故选C。21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
14、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解析】A “公民要求法律援助就要先找法官,向其申明,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说明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故正确答案为A。2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解析】A “部落时代”指原始社会,“郡县时代”指秦朝。“封建时代”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达到封邦建国的目的,故称“封建时代”。2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
15、制度【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以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为切入点,分析题干里的信息“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从而联想到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24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郡县制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嫡长子继承制A B C D【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历史概念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和。25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
16、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D 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6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2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17、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解析】C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三省六部制下,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A、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28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解析】B 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文武将吏”和“朝廷”可以判断是藩镇割据现象,属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故正确选项是B项。29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下列关于朱元璋
18、的说法正确的是A驾崩后庙号称“明太祖”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解析】A 军机处始于清朝,排除B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排除C项;科举制结束于清末,排除D项。皇帝死后有年号、谥号、庙号之分,“明太祖”属于庙号。30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
19、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上”应该是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解析】C 材料反映了废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由此可以判断是明太祖。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
20、996年正式设定,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2)材料二中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制度有什么作用?(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答案】(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2)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因此发出如此感叹。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
21、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二手资料。特点:多学科结合,利用现代科技研究,政府主导。32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材料二 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
22、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使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性。材料三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与政治制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解析】第(1)问,中国的法律带有明显的君主色彩,君主大于法律。第(2)问,公民大会是民主的体现,抽签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第(3)问,从社会秩序的稳定、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等角度作答。【答案】(1)法律是由君主制定的,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皇权大于法律。(2)特点:人民主权、轮流执政。局限: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3)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