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 为基础,吸收佛教 和道教思想而形成 的新儒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 心的观念体系。一、理学的概念:二、理学产生的背景: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理学产生的背景:材料二:武当山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材料一: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材料三: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2、,似正在辩经论道,画中释氏跌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明丁云鹏)问题:右图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呈现出怎样的潮流?材料四:张融遗令:“左手 执孝经(儒)、老子(道),右手执小品法华经(佛)。”南史卷三十三 请思考:面对危机,儒家学者如何应对?二、理学产生的背景:1、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儒学的发展出 现危机;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 思考和探索,吸收融合佛、道的思 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三、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奠基:北宋的“二程”主张:提出“天理”的概念;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
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在道德修养上 三、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2、成熟: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 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 的最高境界;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三、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3、发展: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3、发展: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主张,即。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四、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翻开历史一查满本 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贞洁牌坊
4、的背后 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 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四、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消极影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思考: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
5、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思考: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异 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把握“理”的方法:前者主张“格物致知”;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理学派别代表人物观点地位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 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 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6、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 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 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 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4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 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学在今天 在19世纪后期以来,我们面临着新的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时代,遇到了更广泛的世界文明环境,同样也遇到了社会价值的重建的课题,重新审视宋明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提供哪些思想文化上的启发?